德國的黑科技,它的結構精密得像鐘錶一樣,發射的子彈沒有彈殼

2020-12-16 寧城風語

德國的無殼彈步槍G11造型科幻,有一種高大上的感覺,它的研發時間長達20多年,G11—k2型是最終型號。G11步槍起源於冷戰時期的西德,它的出現與上世紀60年代世界各國換裝小口徑步槍的風潮有關,以美國M16為代表的小口徑步槍逐漸走向主流,前蘇聯緊接著也研發了小口徑的AK74,後來美國以5.56毫米口徑統一了北約標準,前蘇聯以5.45毫米口徑統一了華約標準,我國特有的5.8毫米口徑也是在上世紀70年代開始起步研發的。

北約統一5.56毫米口徑後,處於北約陣營的西德,並沒有馬上用5.56毫米口徑的步槍取代當時本國裝備的G3步槍,德國的機械製造工業領先全球,心高氣傲的德國人認為,不管步槍的口徑如何變化,都無法擺脫傳統步槍技術的框架和局限性,他們決定另闢蹊徑,研製一款劃時代性的無殼彈步槍系統,這就是G11的起源。

沒有人認為德國人是在異想天開,當時聯合研發G11項目的三大機構分別是西德軍方、大名鼎鼎的HK公司、諾貝爾炸藥公司,就是你知道的那個諾貝爾在1865年創建的公司,西德國對這種新式武器寄予了厚望,希望它能大幅度提高單兵的戰鬥力,對新槍也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指標,長度不能超過750毫米,美國M16的長度是1005毫米,蘇聯AK74是943毫米,第二是彈容量要足夠大,起碼要能夠裝50發,而且再加上50發的備彈,總重量不能超過4.5公斤。

第三就是要有精準的3連發模式,瞄具不用校準,有效射程至少是300米,最終G11由HK公司負責武器設計,諾貝爾公司負責彈藥研發,20世紀70年代末,G11的整體結構基本上確定了下來,採用了有利於縮短長度的無託結構,彈匣平行放置在槍管上方,光學瞄具兼具提把功能,當然還有最關鍵的核心是一體衝壓成型的無殼彈,說白了就是彈頭與火藥一體,沒有彈殼。

在1988年,諾貝爾公司設計完成無殼槍彈,彈頭直徑4.73毫米,長20毫米,重3.25克,全部埋入壓模成型的發射藥柱中,將其命名為DM11子彈,這種子彈在擊發的時候,除了彈頭飛出槍膛之外,發射藥柱直接在膛內燃燒完畢,不需要設計拋殼裝置,G11步槍無殼彈裝在塑料盒裡面,使用的時候直接往彈匣口套,輕輕一推,即可完成彈匣裝彈,速度非常快,槍身彈匣部位的左右兩邊還能夠各插一個備用彈匣,與當前在使用的彈匣呈平行狀,顯得十分奇葩。

G11的上膛方法更與眾不同,因為彈匣裡面子彈和槍管是垂直的,所以子彈在進膛前需要旋轉90度,所以上膛不是拉槍栓,而是捏緊一個小扣鈕旋轉一圈,由於無殼彈步槍不需要拋殼,所以槍機不是前後往復運動,而是旋轉運動,這樣一來槍機的運動循環周期極短,打完一個3發點射,只需要60毫秒,3點發理論射速高達2000發每分鐘,要知道德國著名的MG42機槍每分鐘才1200發。

無殼彈技術有很多優點,省略了金屬彈殼,子彈重量大大減輕,單兵攜帶量大增,同時還省去了拋殼機構,節約了射擊循環的時間,射速也大大提高,而且連發的時候後座力也非常低,但是它也有很致命的缺點,第一就是火藥直接在槍膛內燃燒,對槍管的抗燒灼能力和氣密性都是極大的考驗,第二就是普通的子彈,火藥被包裹在金屬外殼裡面,形成了很好的隔熱保護層,而無殼彈是用火藥包住彈頭,槍管打熱了容易造成自然,特別是在連續射擊之後,槍的內部溫度急劇升高,子彈可能還沒有等你射擊自己先燃燒了。

除此之外,為了完成複雜的子彈旋轉和連發動作,G11內部設計了更為複雜的導氣自動旋轉槍機,打開G11的槍託,會發現裡面根本不像一把步槍,而像精密設計的鐘表一般,難怪有人開玩笑說,後勤人員看到G11之後,當場昏死過去。

G11無殼彈步槍系統橫空出世之後,當時德國人是充滿信心的,他們認為G11能輕鬆碾壓同時代所有的步槍,不久之後,它就會統一北約的標準,引領槍械發展潮流,20世紀80年代,HK公司帶著G11參加了美國發起的「先進戰鬥步槍」項目的競標,萬萬沒有想到,G11一上場就掉鏈子,在實測中,G11遠距離的短點射精度,居然還不如M16A2,據說是因為彈頭太小太輕,受到風偏等因素的幹擾太大,導致精度受影響。

後來西德軍隊自己裝備了G11,結果趕上了蘇聯解體,柏林圍牆倒塌,冷戰結束了,敵人沒有了,軍事壓也驟減,軍隊沒有換新裝備的動力了,花了20年時間研究的G11無殼彈步槍,最終慘澹收場,除了在電影和遊戲中煥發生命之外,至今也沒有列裝任何軍隊。有時候步子太超前也不是好事。

相關焦點

  • 這款槍械來自德國,外形充滿科技感,所用子彈沒有彈殼
    導語:這款槍械來自德國,外形充滿科技感,子彈沒有彈殼在古代的戰場上,人們使用的都是刀、槍、棍、棒、斧、鉞、鉤、戟等武器,由於古代沒有先進的科技,因此人們使用的武器都是這類冷兵器。冷兵器雖然也有它的好處,但是相較於熱武器普遍的今天,冷兵器作戰耗費時間更久,耗費力氣更大,作戰效率十分的低。因此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冷兵器已經從戰場的第一線退了下來,取而代之的是槍械一類的熱武器。槍械是戰場上普及率最高的兵器,在戰爭當中,幾乎是每一位戰士都會持槍,有的戰士甚至是持兩把或者三把槍。
  • 全球最獨特的步槍:子彈沒有彈殼,內部結構複雜精密
    導語:全球最獨特的步槍:子彈沒有彈殼,內部結構複雜精密步槍我們都知道是一種火力十分巨大的武器,步槍的作用就是戰場上殺傷暴露的有生目標。一般步槍的有效射程通常在400米到1000米左右。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全球結構最複雜、最精密的步槍。說到槍的結構,其實普通的槍枝結構都一般不會很複雜,因為要大量生產又要顧及成本,所以通常不會設計得太繁瑣。但有一款德國打造的步槍卻是例外,而且最神奇的就是這款槍械的子彈,因為它使用的子彈居然沒有子彈殼。可能有些朋友就會有疑問,這把槍械究竟是哪一款呢?
  • 全球獨特步槍,子彈沒有彈殼,一分鐘傾瀉2000發子彈,德國造
    導語:全球獨特步槍,子彈沒有彈殼,一分鐘傾瀉2000發子彈,德國造德式槍械一般我們都知道以「精密」著稱,像G63自動步槍、HK416自動步槍、MP5衝鋒鎗等槍械都很實用,獲得的口碑也非常不錯。自從進入新時代以後,德式武器就得到了全面發展,加持上精密的打造工藝,槍械受歡迎程度遠遠超過了其它國家製作的槍械,如今連美軍也是忠實粉絲,不得不說在軍工這方面,德國還是很強的。曾經德國打造了一款世界上最獨特的步槍,這款步槍的問世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該槍械叫做「G11步槍」,是世界上第一把無彈殼自動步槍。
  • 領先一代的德國G11無殼步槍,為什麼沒有發展起來?
    可是同一時期西方陣營的德國卻遲遲沒有動向,德國人雖然在一戰二戰都失敗了,可實際上他們對自己的武器開發是相當自傲的,在德國人看來小口徑步槍固然有所進步,但還是無法擺脫傳統步槍的框架和局限,於是德國人準備另開爐罩點開更高級的科技樹,直接研製一款劃時代的無殼步槍系統,這就是G11的起源。
  • 領先一代德國G11無殼步槍,為什麼沒有發展起來?
    可是同一時期西方陣營的德國卻遲遲沒有動向,德國人雖然在一戰二戰都失敗了,可實際上他們對自己的武器開發是相當自傲的,在德國人看來小口徑步槍固然有所進步,但還是無法擺脫傳統步槍的框架和局限,於是德國人準備另開爐罩點開更高級的科技樹,直接研製一款劃時代的無殼步槍系統,這就是G11的起源。
  • 二戰德軍「黑科技」:使用無殼子彈的科幻槍,每分鐘射出2千多發
    科幻片中經常可以看到各種先進的武器裝備,很多人都認為這些並不存在於現代軍事武器中,但有一個特例,就是被稱為「外星步槍」的二戰德軍「黑科技」,它是一款使用無殼子彈的科幻槍,每分鐘射出2千多發。
  • 17世紀中葉的簧輪槍,其發射原理與鐘錶很像,結構精巧,價格昂貴
    簧輪槍大概發明於16世紀初,據說是達文西或某位德國槍械製作師發明的,這個發明的意義在於,人們不用再隨身攜帶火繩了,這精簡了開槍程序,同時,騎兵攜帶火槍並在馬上使用也成了可能。簧輪槍的價格雖然昂貴,但卻是一種較為理想的騎兵火器,使用者不再需要帶著燃燒、麻煩的火繩,只需要將簧輪槍提前設置成待發狀態即可。
  • 用手捏住子彈,再用工具敲擊底火,能夠把彈頭髮射出去嗎?
    我們都知道,槍枝發射子彈的原理是槍機內的撞針撞擊彈殼的底火,底火受擠壓後引燃彈殼內的發射藥,而火藥燃氣產生的動能將彈頭從槍管裡發射出去。那麼有沒有這種可能:我們用手捏住子彈,然後敲擊底火,從而讓彈頭髮射出去呢?
  • 手拿子彈敲底火,子彈能不能發射?威力夠不夠打死人?
    掛了顆子彈就要登機 子彈作為戰場上最大的消耗品,通常由彈頭、發射火藥、彈殼及底火四部分組成,這東西從十九世紀設計出來到現在結構上基本都沒有太大的變化
  • 發射艦炮產生的彈殼對甲板是否有損傷?彈殼有銅,需要回收嗎?
    雖然戰列艦是大型艦艇,它需要發射的炮彈是一種大體積,能夠命中幾十公裡外的目標,發射高度達到兩米,發射出去的彈藥重量都以噸來計算,但是正因為它的各項要求都極高,所以軍隊也會去尋找一些好的方法改進戰艦的其它系統以便配合它更好工作,在通常情況下,炸藥和炮彈分屬於兩個不同的發射體系,炸藥包會先被發射系統識別,直接被燒掉,然後炮彈發射時彈殼也會一起被發射出去,這樣一來,彈殼就沒有浪費這麼一說了,同時甲板的使用年限也延長了
  • 歷史紙堆乍現「外星步槍」,子彈無殼,每分鐘射速2000發
    所謂"無殼"是指子彈無殼,這不是倒退而是一個先進的設計思路,由於沒有了沉重的彈殼,子彈重量減少了6成左右,在同樣的負重下士兵就可以攜帶更多的子彈,而且因為沒有彈殼還省卻了拋彈的環節,因此射速更快了,能達到恐怖的每分鐘2000發。傳統的子彈佔重量最大的就是彈頭和彈殼這兩部分,彈頭是殺傷部分必須用硬質材料,但是彈頭還沒能找到能取代金屬的新材料,所以改進的餘地不大。
  • 不同子彈切開後的照片,第一組消音彈結構特殊,最後一組軍迷再也挪...
    子彈,現在軍事戰爭中常規殺人武器。常規子彈結構簡單,主要由底火、發射藥和彈殼以及彈頭組成。子彈進入彈膛後,擊針撞擊底火,因而發射藥燃燒,彈殼內膨脹,產生瞬時高壓將彈頭暴力推出。以極快的速度出膛,打向目標。雖然子彈結構簡單,但軍迷們還是忍不住想要知道裡面到底是些什麼玩意。如果偶爾有機會到國外遊玩,說不定會有切開子彈的衝動。
  • 只和彈殼錐度有關
    如果一把槍沒有了彈匣,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因為無法發射。然而我們常見的槍械中,手槍幾乎用的都是直彈匣。而突擊步槍似乎用的都是彎曲彈匣。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實際上手槍彈匣和步槍彈匣之所以有外觀上的巨大差異,和子彈大小多少沒有太大關係。而是和子彈錐度有關。子彈錐度嚴格來說應該叫彈殼錐度。
  • 百科|鋼子彈
    所謂「鋼子彈」,最初說的是中國缺銅,為了節約寶貴的銅,子彈的彈殼和彈頭被甲都用鋼來製造。
  • 為啥子彈是金屬做的?19世紀那一百年的槍彈故事
    確實,但這種彈殼真不是讓你一次性使用的,而是可以反覆裝填的一個殼套。但當時它很有創意的將火帽直接塞在底部的小孔裡,靠擊錘帶動擊針觸發。這些設計也給了德萊塞創造出針發槍提供了靈感,也算是促成了普魯士統一德國的進程。不過這把槍結構太複雜,這類重複裝填的厚重銅殼也不適用,因此它只能說是為金屬定裝彈鋪平了道路,真正撬開大門的還得是法國人裡福瑟。
  • 彈殼之爭:鋼彈殼會磨損步槍,銅彈殼就是最佳選擇?
    第二,當槍枝發射子彈時銅質彈殼會有輕微的膨脹,這樣一來槍膛內的壓力就會更加均勻,彈頭髮射出去時就會有更平穩的彈道。銅質具有很高的擴展性,與鋼質相比銅質彈殼會帶來更高的精度,對於追求高精度射擊的射手來說銅質彈殼至關重要。
  • 德國二戰的「黑科技」,Ba349截擊機,起飛方式獨特
    說起德國二戰的時的「黑科技」,不能誇張說「數不勝數」,但是黑科技那也能是層出不窮的。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見到介紹一下德國二戰時的「黑科技」Ba349截擊機。在二戰中後期,盟軍的B-17轟炸機和P-51戰鬥機,讓德國感受到了壓力,於是為了應對盟軍的飛機,德軍急需一型截擊機。這種截擊機,能在P-51的護航中,輕鬆擊落盟軍的轟炸機。並且這種截擊機它的使用應該也是簡單、高效和廉價的。於是Ba349就應運而生。當時在提出要求後,Ba349很快就被生產了出來。
  • 從無殼到有殼,子彈的成本增加後,能給火槍的發展帶來什麼?
    想必有很多朋友都知道,在十九世紀之前,火槍的子彈所採用的都是球形彈,沒有彈殼,也沒法在球形彈的基礎上增加彈殼。當然,這裡不包括霰彈槍。但是在到了十九世紀以後,伴隨著火槍的發展,錐形彈頭出來了,而且也演化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子彈形態。
  • 納粹德國——一個瘋狂的國家和它瘋狂的科技發明!盤點納粹德國的黑...
    「黑科技」這個詞來描述。之所以德國有這麼多黑科技是因為德國的教育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下面我們就來看下下納粹德國在瘋狂軍事工業發展下都有那些令人昨舌的黑科技。它是第一種超聲速火箭,為現代航天運載火箭和遠程飛彈的先驅。1936年開始研製,1944年是日首次向巴黎發射。兩天後開始襲擊英國,共發射1千3百多枚。比利時幾乎遭受同樣沉重的打擊。V-2火箭長47英尺,起飛重量2.8至2.9萬磅,可產生約6萬磅推力。推進劑為酒精和液氧,有效載荷為約2000磅的烈性炸藥,水平射程為200英裡,最大高度通常可達60英裡。
  • 罪惡昭彰的「三八式步槍」日寇屠刀,被譽為:發射子彈的長矛
    由於三零式步槍的結構非常複雜,需要長時間拆卸才能擦拭乾淨。更可怕的是,如果稍微不留意,就可能搞斷脆弱的撞針,導致步槍成為廢品。當時日軍士兵對三零式步槍痛恨不已,認為該槍是「鐘錶匠設計的爛東西」(日本鐘錶匠以擅長製作異常精巧但是易壞的東西著稱),堅決要求軍部重新研發新式步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