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軍隊的武器生產:從利用舊彈殼復裝子彈,到自己造槍造炮

2020-12-16 冬雨AK

前言

我們都知道一句歌詞「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還有「蔣介石運輸大隊長」的戲稱。但軍隊要壯大發展,僅僅靠戰場繳獲是遠遠不行的。人民軍隊從誕生之初,就面臨著缺槍少彈的情況,面臨物資匱乏、技術設備不足、落後的局面,但早期的軍工人,硬是憑藉自己的智慧,自己動手,造槍造炮!

復裝子彈

早在紅軍時期,我軍就設立了槍械修理所,但主要是修理損壞的槍械。後來隨著彈藥消耗量的激增,各根據地兵工廠開始製造子彈,然而由於缺乏原材料和技術設備,製造子彈並不容易!

博物館展出的紅軍復裝子彈

子彈由四個部分組成,彈殼、彈頭、底火和發射藥。其中彈殼部分最難製造,只有銅才能製造彈殼,生鐵、熟鐵都不行,很容易炸膛。此外,沒有專業的機械設備,手工作坊也很難製造出底火臺。所以,當時最好的辦法就是生產復裝子彈,把發射過的子彈殼兒重新清洗、切邊兒,再裝上自製的彈頭火藥和底火。不過即便這樣,也只能翻造步槍子彈,翻造不了機槍子彈,所以紅軍時期,我們的戰士在戰場上沒有命令是不準隨便打機槍的。

彈殼兒主要從戰場上撿回來,也發動老鄉去收集,撿回去集中上交兵工廠。但彈殼打過兩次就不能再服裝了,因為從戰場上撿回來的彈殼,大都因為火藥燃燒而膨脹變形甚至破裂,為了使這些子彈殼能滿足復裝的要求,當時主要採用兩種辦法:第一是製造簡易手動衝床,將膨脹的彈殼衝壓收縮成合格彈殼。二是召集銅匠、銀匠去焊接彈殼上的裂痕,由於銅、錫焊的不牢固,因此,只有用白銀去焊接縫隙,這樣彈殼才能經受住火藥發射時的爆炸衝擊力。

子彈頭也是有講究的,它由彈頭殼兒彈頭芯兩部分組成,鐵不能做彈頭,因為太硬,發射時會損傷膛線。鉛、錫又太軟,發射出去後,在火藥、燃氣的高溫高壓下很容易變軟。銅的軟硬度正合適,被火藥燃氣推進槍管時,柔韌性使其在通脹後仍能與槍管膛線契合。彈道性能也能滿足要求。可最初用銅彈頭復裝的子彈仍不達標,打出了槍膛就橫著走,打不準也打不遠,還損傷膛線。又是經過無數次的研究後才發現是彈頭手工加工的不圓潤,大小不一。為此兵工廠開始製作標準的彈頭模型,再加上嚴格的檢查,合格率才大為提升。

紅軍復裝子彈使用的工具

底火又稱「火帽」,就是子彈殼底部中心一個火柴頭大小製品,內裝激發藥(主要是雷汞),由於當時設沒有專業設備,無法製造雷汞,所以就把火柴頭粉和火柴藥紙上刮下來的紅磷混合起來,沾到底火處曬乾曬乾,就可以使用了。

復裝子彈雖然是「二手貨」,但在那個彈藥匱乏的年代也是彌足珍貴的,而且還為紅軍立下了大功,曾逼得圍剿根據地的國民黨軍出高價從老百姓手裡收購子彈殼,以斷絕復裝彈殼的來源。雖然復裝子彈精度差,射程又不遠,但復裝子彈飛行彈道不正,打到人身上會產生很大的創口,而且彈頭質量也不好,擊中以後容易破碎,中槍者一般很難醫治,這也算是無心插柳的結果。

抗戰後期,隨著八路軍、新四軍數量的擴大,復裝子彈已經無法滿足戰場需要,各根據地兵工廠開始製造新彈殼,生產全新槍彈,好在此時和紅軍時期相比,軍工廠在設備、技術、人員等方面都有了比較大的改善,著名的「黃崖洞兵工廠」就是抗戰時期敵後戰場最大的兵工廠。據統計,在抗戰時期,僅一個黃崖洞兵工廠,就生產了800多萬發槍彈,為敵後戰場的抗戰作出巨大貢獻。

軍工廠職工自製設備

八一式馬步槍,人民軍隊的「第一槍」

1937年9月,八路軍在平型關首戰告捷,但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用「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八路軍各級指揮員認識到了敵我之間巨大的武器差距。毛主席也不無擔憂的給朱、彭寫信道:「八路軍武器裝備太落後了,蔣介石給的那點東西,口惠而實不至」。他要求「必須在一年內增加步槍一萬支,主要方法自己製造」。很快,各根據地兵工廠開展了大規模的槍枝生產。延安兵工廠劉貴福設計的「八一式馬步槍」最為著名,並由此開創了人民軍隊自行設計槍枝的時代。

劉貴福

當時,劉伯承曾提出:「步槍是一種近戰武器,只要能保證在200米以內射擊準確,越輕越靈巧越好。」於是,劉貴福把庫存的德國毛瑟、日本三八式、捷克式以及漢陽造、中正式、太原造、瀋陽造等各種五花八門的槍枝,進行對比衡量:

漢陽造步槍,7.92毫米口徑,全長1293毫米,彈丸初速650米/秒,標尺射程2000米,由於槍管外有一套筒,俗稱「老套筒」,此槍對遊擊戰而言,槍顯得太長且過於笨重;

中正式步槍,7.92毫米口徑,全長1110毫米,彈丸初速810米/秒,為德國1924年式毛瑟步槍的中國版本,勝在威力較大,但由於槍管較短,精度、射程與日本三八式步槍相比均有不足;

日本三八式步槍,6.5毫米口徑,全長1280毫米,彈丸初速762米/秒秒,因其槍機上有一個防塵蓋,俗稱「三八大蓋」,該槍的瞄準基線長,彈丸彈道穩定性極好,射擊精度較高,但子彈殺傷力弱。

......

經過研討,大家覺得這些槍都不太合用,於是就把目光投向馬槍,它短小、輕便、靈活機動。如果將步槍和馬槍的優點結合起來,縮短不必要的射程,減輕槍體重量,便於攜帶和急行軍,就非常適合遊擊戰和白刃戰。

八一式馬步槍兩種狀態

於是,新槍的設計構想就是步槍馬槍結合,加摺疊式三稜刺刀。於是,劉福貴畫出圖紙,並設計了加工工藝和流程。在製造上,受條件所限,主要原材料就是鐵軌,用來做槍管、主要零部件和刺刀。刺刀方面,決定採用三稜刺刀的設計,這種設計能增大刺刀硬度,而且加工更簡單,對於材料和加工要求比較低。就這樣,劉福貴帶領200多名工人,經過3個多月的努力終於在1939年4月25日,設計製造出了我軍第一支馬步槍,之後此款馬步槍經過不斷完善,最終被命名為「八一式馬步槍」。

手持八一式馬步槍的八路軍戰士

該槍口徑7.92毫米(後來由於彈藥供給問題,就又增添了6.5毫米38式步槍彈的版本),長不到1米,全槍僅重3.36公斤槍管管短而輕,金屬零件採用鐵路道軌鋼製成,經過烤藍處理,黝黑鋥亮;高強度的三稜刺刀,平時摺疊在槍身下方,用按鍵扣合,白刃戰時隨手甩出。槍身雖然比較短,但槍身和刺刀總長度卻超過三八式,三稜刺刀不易彎曲變形,硬度較高,還有3條血槽,刺中人體後 可通過3條血槽快速放血,被刺中的敵人很快喪失戰鬥力。建國後,我國設計製造的56式步槍、63式步槍,仍然採用這種威力極大的三稜刺刀

沒鋼材了就去扒日寇的鐵軌

第一批量產的「八一式馬步槍」,還進行過全壽命試驗,打出了200發的好成績,而當時很多國產步槍打上幾十發子彈就報廢了。彭總後來回憶說,如果當時造槍用的不是含碳量低、韌性有餘而強度不足的軌道鋼,質量會更好。「八一式馬步槍量產後,八路軍通令各兵工廠按圖紙規格統一成批生產,其他步槍一律停止製造。

「五〇小炮」和「沒良心炮」

抗戰時期,敵佔區碉堡林立,採用炮樓加公路的方式來封鎖根據地,而當時的八路軍、新四軍嚴重缺乏攻堅火力,只能依靠戰士們抱著炸藥包去炸炮樓,犧牲很大!戰場的新態勢、新需求對兵工廠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火炮。

兵工廠製造出能平、曲兩用的擲彈筒:先把1米多長的鋼軌軌面加熱,鍛成400多毫米長、80多毫米粗的圓棒,用車床加工出炮筒;然後給炮筒加上炮箍,以提高炮筒強度;在炮箍下加裝機槍式支架,使之能調整發射角度,並保證射擊穩定性;在炮箍上加標尺,便於瞄準,保證射擊的準確性;設計改善撞針和發射扳機,拉動扳機就能發射,這樣既能曲射又能平射。經過不斷改進,擲彈筒後來被定型為平曲兩用「五O小炮」,並以每月生產200門的速度裝備部隊,到了1945年8月,主力部隊的「五O小炮」已經可以達到每班一門。

博物館中的「五O小炮」

解放戰爭時期還有一種「飛雷炮」,它還有一個更大名鼎鼎的名字—「沒良心炮」!「沒良心炮」據說是工兵連長聶佩璋發明的,在劉鄧大軍千裡躍進大別山時,為了提高機動能力,火炮等重武器基本都被拋棄了,部隊出現攻堅能力不足的問題,聶佩璋根據自己的經驗,結合戰場需要,發明了「沒良心炮」:用廢舊汽油桶做炮管,在其內部填充發射藥後,把綑紮成圓盤形的炸藥包放進去,然後點燃發射藥能把十幾公斤重的炸藥包拋射到200米的距離上。

沒良心炮的結構原理

「沒良心」炮的威力十分恐怖,據稱被炸倒的敵人身上往往找不到傷口,都是被震死的。在解放戰爭圍剿黃維兵團的戰鬥中,「沒良心炮」大顯身手,連被俘的國民黨軍士兵都說「這玩意兒可比美制大炮厲害多了」!後來,經過前線戰士們的不斷改進,「飛雷炮」從最初只能發射炸藥包到發射土造的火焰噴射器,甚至發射集束手榴彈(這一招又被美軍稱作「天女散花」),可以有效對付敵人的野戰工事和密集衝鋒隊形,在電影《集結號》中有過「沒良心炮」的威力展示。

博物館中的「沒良心炮」

相關焦點

  • 井延坡丨細數新四軍武器:破鐵鍋造的手榴彈照樣打鬼子
    手榴彈結構簡單,造價低廉,攜行方便,使用廣泛,在戰爭中發揮過重要作用,是步兵不可缺少的近戰武器。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至1920年,中國陸續從國外引進了幾種手榴彈,與此同時也開始了自己研製手榴彈的歷史。到1930年,中國製造的手榴彈就有德式、俄式、法式和麻尾手榴彈等品種。從1917年到抗日戰爭爆發前,全國生產過手榴彈的工廠共有24個平均月產量約2-8萬枚。
  • 「中國神槍」漢陽造:服役半世紀,打響武昌起義第一槍
    —— 培根 1911年10月10日晚上8點,在湖北新軍工程兵八營當兵的程正瀛,打響了武昌起義第一槍,吹響了推翻千年帝制的衝鋒號。程正瀛所持武器,正是被稱為「中國神槍」的漢陽造步槍。 要說漢陽造步槍,就得先提到一個晚清名臣——張之洞。正是張之洞一手創建的漢陽兵工廠,仿造出了漢陽造步槍。因此,人們又將張之洞視為「漢陽造之父」。
  • 張之洞和漢陽造:一款步槍背後的歷史,一個清朝官員的抱負
    這句話的意思說,中國鐵路的鐵軌,中國軍隊的武器,不能靠著去洋人那裡購買,要自己生產,才能不受制於人。張之洞的這種眼光,與現在提倡的「自主創新」何其相似!但是,張之洞在高興之餘,也看到了中外軍隊在裝備方面的差距,馮子材是揮舞著大刀,戰勝拿著火槍的法國人的。張之洞想到的是,要自己造槍造炮,才能抵禦外侮,也能讓清政府用槍炮鎮壓人民的反抗。這是他作為清朝官員的兩面性。因此,他在兩廣總督任上,就籌劃在番禺開設槍炮廠和鐵廠,並派人去訂購設備。
  • 軍艦甲板會被艦炮彈殼砸壞嗎?銅製彈殼會不會回收?
    但金屬是彈殼造成的一大要素,且艦炮作為一大破壞性武器,有怎可不對其體型、質量進行要求,為提升速度且將空間高利用化,就無法將用盡的彈殼進行回收利用。於是就有人說,就此看質量及速度,甲板一定會造成嚴重的損傷。
  • 生產的「漢陽造」能繞地球兩圈
    張之洞此人出身文官,早期是標準的清流官員,也就是不認同西方先進的科技,反對洋務的一派守舊頑固官員,但是1884年的中法戰爭徹底打醒了時任兩廣總督的張之洞,見識到西方軍隊的堅船利炮之後
  • 馬競: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
    然而巴薩對蘇亞雷斯曉以大義,終於讓蘇亞雷斯明白了自己肩上背負著維護整個西甲和平的使命,最終遠赴馬競支援。巴薩對敵如此貼心,造槍造炮支援敵人,這種行為簡直是雪中送炭、損己利人,毫不誇張的說,這種自我犧牲的精神足以感動西甲,讓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再不是一句空話。
  • 八路軍用棗木造炮,行不?雖能打響,炮筒卻炸碎了
    作者:慎獨 《遊擊隊之歌》人們耳熟能詳,其中有一句歌詞:「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說的是八路軍遊擊隊依靠繳獲敵人的武器裝備武裝自己。 其實這種方式效率較低,往往還得付出代價。
  • 中國人有大智慧:別人用銅造彈殼 我們卻用更便宜的鋼
    子彈的組成大致可以認為由彈頭、彈殼、火藥和擊髮結構組成,其中的彈殼應當說是發展相對穩定的結構,過去大部分彈殼都是銅殼,主要是黃銅,也就是銅鋅合金,顏色呈金黃色,是最常在電視劇和電影裡出場的彈殼。另外還用紅銅、白銅等多種彈殼,可見銅在子彈彈殼生產中使用之廣泛。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彈殼的生產同樣遇到了自己的瓶頸,特別是地區因素所導致的問題。
  • 宋朝軍隊武器的發展
    5-10-27 宋朝軍隊武器的發展 在火器和冷兵器並用的時代裡,兵器發展總的趨勢是火器逐步發展,冷兵器逐漸消亡。
  • 發射艦炮產生的彈殼對甲板是否有損傷?彈殼有銅,需要回收嗎?
    在進行作戰時,艦炮能夠直接決定戰局局勢,所以在此後各國在進行武器彈藥的研製加強時,低成本、高威力是艦炮發展的主要方向。但由金屬構成的彈殼成本一定不低,且艦炮作為一大破壞性武器,有怎可不對其體型、質量進行要求,要想將發射速度進行提升的同時也要保證空間得到合理運用,就只能將用盡的彈殼遺留在外。於是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如果一直保持這樣的重量和速度,甲板一定會造成嚴重的損傷。
  • 中國缺銅所以用鋼造彈殼,美國有銅卻不用!直接改用「塑料」
    由於我國銅儲量稀缺,因此我國使用鋼材來造彈殼。這樣雖然初步解決了子彈的產量問題,但是由於材料天然的性質,即使使用了鋼質彈殼外表覆銅、塗漆等工藝,與銅製子彈相比還是存在外殼延展性差、易被腐蝕的問題。不過就在我國不得已使用鋼製彈殼時,大洋彼岸的美國有銅卻用"塑料"!
  • 漢陽造生產一百多萬支,為何刺刀僅造2000!網友:一疏忽成千古恨!
    漢陽造的原型是德國1888式委員會步槍,由於該槍存在重大缺陷,時常炸膛抽殼可靠性極差,在加上裝彈退彈困難,1898年德國軍方採用毛瑟1898式步槍將其取代,隨後把該步槍轉給非洲一些國家和當時中國的清政府,洋務派一些大臣對毛瑟品牌的迷信,這個德國商人謊稱1888式步槍就是毛瑟步槍,成功的將設計資料賣給了清政府,從1896年開始,
  • 軍艦甲板會被艦炮射擊拋出彈殼砸壞嗎?銅製彈殼又會被回收嗎?
    在軍艦炮塔的使用上,為了提高它的利用效率,彈殼的處理就被擱置了,因此在炮塔發射完後,彈殼就直接留在了甲板上,過了一段時間後,我們就得考慮一下,這種在大體積、高速度下反彈回來的彈殼會對甲板造成多大的危害。
  • 利比亞戰場用中國造反制槍,擊落中國造無人機
    據了解,國民軍從阿聯、約旦等金主手中接收了一批無人機與火箭炮,據悉武器均採購自中國。沒料到國民軍方面很快傳來了噩耗,原來一架小型無人機在深入敵陣時,被團結軍用無人機反制槍擊落了。事後調查發現,這反制槍居然是中國造的,真的是大水衝龍王廟,創了戰場的奇觀。
  • 「人民需要什麼,我們就造什麼」車企有何底氣玩這波「神操作」?
    面對呼吸機的短缺,大量的公司都投入到了呼吸機的生產當中。4 月 6 日,特斯拉發布了一段視頻,一些戴著口罩的工程師在鏡頭前介紹,他們正在利用汽車零部件生產呼吸機。不單單是特斯拉,許多車企也開始轉產生產防疫物資,車企為啥要生產防疫物資?是因為利益嗎?不!是人民需要!
  • 二戰時戰列艦的406毫米主炮炮管是如何造出來的?
    李三萬 摘要:二戰時候,各海軍強國的頭號主力艦戰列艦,都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主炮口徑達到了16英寸,也就是406毫米。那麼,這麼粗的炮管是怎樣造出來的?
  • 軍事博物館看展:中外高射炮機關炮集錦,見到傳說中的十星高射炮
    這門炮是人民解放軍在解放戰爭時期繳獲國民黨軍的。該型炮是美國1941年2月仿製瑞典博福斯40毫米高炮製作,命名為「M1式40毫米高射炮」,1943年裝備。(以下2圖為該型局部細節)瑞士造歐力根20毫米高射機關炮。這門炮是人民軍隊在解放戰爭時期繳獲國民黨軍的。該型炮是瑞士歐力根公司1927年利用德國技術製造的小口徑高射機關炮,主要用於低空防禦,伴隨步兵作戰,防禦輕裝甲目標等,後又推出了改進型。
  • 人民需要什麼就造什麼的五菱,還造過哪些東西?
    在這些企業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五菱,五菱大概是國內最早轉產口罩的企業之一,那句「人民需要什麼,五菱就造什麼」成為當時最溫暖人心的話。 1936年,桂系討蔣運動之後,蔣介石利用「中央」外交大權對廣西的進出物資實行了嚴格控制。
  • 華為的「新漢陽造」VS「洋槍洋炮」-虎嗅網
    漢陽造是中國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期使用的主流國產步槍,由清末洋務派大臣、時任兩廣總督的張之洞在漢陽設立的漢陽兵工廠所製造。1891年,張之洞聽說了新型德國制式步槍1888式,從德國引進技術資料和生產機械,經過工廠建設,從1896年開始,漢陽兵工廠開始生產此型步槍,定名為八八式,這款步槍一直生產到1944年才停產,前後生產了將近50年,為當時中國生產時間最長的一種輕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