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們都知道一句歌詞「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還有「蔣介石運輸大隊長」的戲稱。但軍隊要壯大發展,僅僅靠戰場繳獲是遠遠不行的。人民軍隊從誕生之初,就面臨著缺槍少彈的情況,面臨物資匱乏、技術設備不足、落後的局面,但早期的軍工人,硬是憑藉自己的智慧,自己動手,造槍造炮!
復裝子彈
早在紅軍時期,我軍就設立了槍械修理所,但主要是修理損壞的槍械。後來隨著彈藥消耗量的激增,各根據地兵工廠開始製造子彈,然而由於缺乏原材料和技術設備,製造子彈並不容易!
博物館展出的紅軍復裝子彈
子彈由四個部分組成,彈殼、彈頭、底火和發射藥。其中彈殼部分最難製造,只有銅才能製造彈殼,生鐵、熟鐵都不行,很容易炸膛。此外,沒有專業的機械設備,手工作坊也很難製造出底火臺。所以,當時最好的辦法就是生產復裝子彈,把發射過的子彈殼兒重新清洗、切邊兒,再裝上自製的彈頭火藥和底火。不過即便這樣,也只能翻造步槍子彈,翻造不了機槍子彈,所以紅軍時期,我們的戰士在戰場上沒有命令是不準隨便打機槍的。
彈殼兒主要從戰場上撿回來,也發動老鄉去收集,撿回去集中上交兵工廠。但彈殼打過兩次就不能再服裝了,因為從戰場上撿回來的彈殼,大都因為火藥燃燒而膨脹變形甚至破裂,為了使這些子彈殼能滿足復裝的要求,當時主要採用兩種辦法:第一是製造簡易手動衝床,將膨脹的彈殼衝壓收縮成合格彈殼。二是召集銅匠、銀匠去焊接彈殼上的裂痕,由於銅、錫焊的不牢固,因此,只有用白銀去焊接縫隙,這樣彈殼才能經受住火藥發射時的爆炸衝擊力。
子彈頭也是有講究的,它由彈頭殼兒和彈頭芯兩部分組成,鐵不能做彈頭,因為太硬,發射時會損傷膛線。鉛、錫又太軟,發射出去後,在火藥、燃氣的高溫高壓下很容易變軟。銅的軟硬度正合適,被火藥燃氣推進槍管時,柔韌性使其在通脹後仍能與槍管膛線契合。彈道性能也能滿足要求。可最初用銅彈頭復裝的子彈仍不達標,打出了槍膛就橫著走,打不準也打不遠,還損傷膛線。又是經過無數次的研究後才發現是彈頭手工加工的不圓潤,大小不一。為此兵工廠開始製作標準的彈頭模型,再加上嚴格的檢查,合格率才大為提升。
紅軍復裝子彈使用的工具
底火又稱「火帽」,就是子彈殼底部中心一個火柴頭大小製品,內裝激發藥(主要是雷汞),由於當時設沒有專業設備,無法製造雷汞,所以就把火柴頭粉和火柴藥紙上刮下來的紅磷混合起來,沾到底火處曬乾曬乾,就可以使用了。
復裝子彈雖然是「二手貨」,但在那個彈藥匱乏的年代也是彌足珍貴的,而且還為紅軍立下了大功,曾逼得圍剿根據地的國民黨軍出高價從老百姓手裡收購子彈殼,以斷絕復裝彈殼的來源。雖然復裝子彈精度差,射程又不遠,但復裝子彈飛行彈道不正,打到人身上會產生很大的創口,而且彈頭質量也不好,擊中以後容易破碎,中槍者一般很難醫治,這也算是無心插柳的結果。
抗戰後期,隨著八路軍、新四軍數量的擴大,復裝子彈已經無法滿足戰場需要,各根據地兵工廠開始製造新彈殼,生產全新槍彈,好在此時和紅軍時期相比,軍工廠在設備、技術、人員等方面都有了比較大的改善,著名的「黃崖洞兵工廠」就是抗戰時期敵後戰場最大的兵工廠。據統計,在抗戰時期,僅一個黃崖洞兵工廠,就生產了800多萬發槍彈,為敵後戰場的抗戰作出巨大貢獻。
軍工廠職工自製設備
八一式馬步槍,人民軍隊的「第一槍」
1937年9月,八路軍在平型關首戰告捷,但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用「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八路軍各級指揮員認識到了敵我之間巨大的武器差距。毛主席也不無擔憂的給朱、彭寫信道:「八路軍武器裝備太落後了,蔣介石給的那點東西,口惠而實不至」。他要求「必須在一年內增加步槍一萬支,主要方法自己製造」。很快,各根據地兵工廠開展了大規模的槍枝生產。延安兵工廠劉貴福設計的「八一式馬步槍」最為著名,並由此開創了人民軍隊自行設計槍枝的時代。
劉貴福
當時,劉伯承曾提出:「步槍是一種近戰武器,只要能保證在200米以內射擊準確,越輕越靈巧越好。」於是,劉貴福把庫存的德國毛瑟、日本三八式、捷克式以及漢陽造、中正式、太原造、瀋陽造等各種五花八門的槍枝,進行對比衡量:
漢陽造步槍,7.92毫米口徑,全長1293毫米,彈丸初速650米/秒,標尺射程2000米,由於槍管外有一套筒,俗稱「老套筒」,此槍對遊擊戰而言,槍顯得太長且過於笨重;
中正式步槍,7.92毫米口徑,全長1110毫米,彈丸初速810米/秒,為德國1924年式毛瑟步槍的中國版本,勝在威力較大,但由於槍管較短,精度、射程與日本三八式步槍相比均有不足;
日本三八式步槍,6.5毫米口徑,全長1280毫米,彈丸初速762米/秒秒,因其槍機上有一個防塵蓋,俗稱「三八大蓋」,該槍的瞄準基線長,彈丸彈道穩定性極好,射擊精度較高,但子彈殺傷力弱。
......
經過研討,大家覺得這些槍都不太合用,於是就把目光投向馬槍,它短小、輕便、靈活機動。如果將步槍和馬槍的優點結合起來,縮短不必要的射程,減輕槍體重量,便於攜帶和急行軍,就非常適合遊擊戰和白刃戰。
八一式馬步槍兩種狀態
於是,新槍的設計構想就是步槍馬槍結合,加摺疊式三稜刺刀。於是,劉福貴畫出圖紙,並設計了加工工藝和流程。在製造上,受條件所限,主要原材料就是鐵軌,用來做槍管、主要零部件和刺刀。刺刀方面,決定採用三稜刺刀的設計,這種設計能增大刺刀硬度,而且加工更簡單,對於材料和加工要求比較低。就這樣,劉福貴帶領200多名工人,經過3個多月的努力終於在1939年4月25日,設計製造出了我軍第一支馬步槍,之後此款馬步槍經過不斷完善,最終被命名為「八一式馬步槍」。
手持八一式馬步槍的八路軍戰士
該槍口徑7.92毫米(後來由於彈藥供給問題,就又增添了6.5毫米38式步槍彈的版本),長不到1米,全槍僅重3.36公斤槍管管短而輕,金屬零件採用鐵路道軌鋼製成,經過烤藍處理,黝黑鋥亮;高強度的三稜刺刀,平時摺疊在槍身下方,用按鍵扣合,白刃戰時隨手甩出。槍身雖然比較短,但槍身和刺刀總長度卻超過三八式,三稜刺刀不易彎曲變形,硬度較高,還有3條血槽,刺中人體後 可通過3條血槽快速放血,被刺中的敵人很快喪失戰鬥力。建國後,我國設計製造的56式步槍、63式步槍,仍然採用這種威力極大的三稜刺刀
沒鋼材了就去扒日寇的鐵軌
第一批量產的「八一式馬步槍」,還進行過全壽命試驗,打出了200發的好成績,而當時很多國產步槍打上幾十發子彈就報廢了。彭總後來回憶說,如果當時造槍用的不是含碳量低、韌性有餘而強度不足的軌道鋼,質量會更好。「八一式馬步槍量產後,八路軍通令各兵工廠按圖紙規格統一成批生產,其他步槍一律停止製造。
「五〇小炮」和「沒良心炮」
抗戰時期,敵佔區碉堡林立,採用炮樓加公路的方式來封鎖根據地,而當時的八路軍、新四軍嚴重缺乏攻堅火力,只能依靠戰士們抱著炸藥包去炸炮樓,犧牲很大!戰場的新態勢、新需求對兵工廠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火炮。
兵工廠製造出能平、曲兩用的擲彈筒:先把1米多長的鋼軌軌面加熱,鍛成400多毫米長、80多毫米粗的圓棒,用車床加工出炮筒;然後給炮筒加上炮箍,以提高炮筒強度;在炮箍下加裝機槍式支架,使之能調整發射角度,並保證射擊穩定性;在炮箍上加標尺,便於瞄準,保證射擊的準確性;設計改善撞針和發射扳機,拉動扳機就能發射,這樣既能曲射又能平射。經過不斷改進,擲彈筒後來被定型為平曲兩用「五O小炮」,並以每月生產200門的速度裝備部隊,到了1945年8月,主力部隊的「五O小炮」已經可以達到每班一門。
博物館中的「五O小炮」
解放戰爭時期還有一種「飛雷炮」,它還有一個更大名鼎鼎的名字—「沒良心炮」!「沒良心炮」據說是工兵連長聶佩璋發明的,在劉鄧大軍千裡躍進大別山時,為了提高機動能力,火炮等重武器基本都被拋棄了,部隊出現攻堅能力不足的問題,聶佩璋根據自己的經驗,結合戰場需要,發明了「沒良心炮」:用廢舊汽油桶做炮管,在其內部填充發射藥後,把綑紮成圓盤形的炸藥包放進去,然後點燃發射藥能把十幾公斤重的炸藥包拋射到200米的距離上。
沒良心炮的結構原理
「沒良心」炮的威力十分恐怖,據稱被炸倒的敵人身上往往找不到傷口,都是被震死的。在解放戰爭圍剿黃維兵團的戰鬥中,「沒良心炮」大顯身手,連被俘的國民黨軍士兵都說「這玩意兒可比美制大炮厲害多了」!後來,經過前線戰士們的不斷改進,「飛雷炮」從最初只能發射炸藥包到發射土造的火焰噴射器,甚至發射集束手榴彈(這一招又被美軍稱作「天女散花」),可以有效對付敵人的野戰工事和密集衝鋒隊形,在電影《集結號》中有過「沒良心炮」的威力展示。
博物館中的「沒良心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