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八佰》為何爭議那麼大?你需要了解的幾個歷史真相
文/無計讀史
導演管虎的《八佰》在經歷無數次的定檔風波之後,終於官宣將於2020年8月21日上映,並於近日開始部分城市的點映活動。消息一出,關於該電影的各種關於爭議和討論瘋狂刷屏。
其實關於《八佰》的爭論並不是從最近開始的。對於影迷來說,這部管虎導演花費十年籌備,拍攝耗時將近三年,由當時正是處於內憂外患的華誼兄弟花費重金打造的現代戰爭題材電影,其實最受爭議的不是去年的因為「技術原因」撤檔,也不是撲朔迷離的定檔傳言,而是因為去年導演管虎在個人微博上發布的一張照片:
照片中秦漢作為孫元良之子的身份,一經曝光,關於電影的那段塵封的歷史也迅速被眾多的網友挖掘出來並一一發布到了網上,不少爭議也就由此而生。
那麼今天我們就通過梳理一下電影中的這段歷史背景以及背後的幾個焦點事件和人物,來看看為什麼會有眾多爭議。
一、近現代歷史上唯一一場有人觀看的局部戰鬥
電影《八佰》的故事發生的時間是1937年的淞滬抗戰的末期,地點是上海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
這座位於上海市原閘北區南部、蘇州河北岸、西藏路橋西北角的倉儲式建築,因為是當年的四大銀行的儲備倉庫而得名。四行倉庫的特殊不是因為它作為銀行倉庫所具備的堅固耐用的軍事屬性,而是其在當年大上海特殊的地理位置。
四行倉庫是一座6層的建築,是當年四周最高的地標性建築。其東面和南面都是英法、美、意等國的公共租界,西北面被日軍佔領,成為了當時的一座「城中孤島」,同時因為緊鄰公共租界,日方並不想正面和英法等國家引起正面衝突,也就導致了日軍在進攻的時候不敢使用飛機、大炮等重型武器進行轟炸。
正是因為這個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帶來的特殊性質,導致這片佔地僅僅不到0.5公頃的建築物,從一開始就陷入了日軍的槍林彈雨中,然而四周圍的公共租界卻是一片和平。於是,這個彈丸之地的戰鬥很快就傳遍了上海灘,進而引來了無數媒體的關注報導和民眾的圍觀,這個人數最多的時候達到了一萬多人。
要是說戰爭與和平僅僅相隔咫尺,在這裡可以說演繹的既形象又具體。
試問古今中外的歷史上,在小小的彈丸之地戰鬥如火如荼,四周圍卻滿是觀戰的各國記者和給國軍將士助威打氣的民眾,這場景就像上萬人在一個體育館裡看一部戰爭片,而且觀看的是真槍實彈的戰鬥現場。
這個場面你說詭異不詭異?離奇不離奇?四行倉庫的戰鬥,在當時租界林立的上海灘背景下,大概是在告別了冷兵器時代以後的近現代戰爭史上的奇觀吧!
二、不是為了打敗法西斯日寇但是又不得不打的一場局部戰鬥
上文我們提到了《八佰》的戰爭背景是歷史上著名的「淞滬會戰」,參加四行倉庫的這一戰鬥的部隊,就是由照片中的秦漢父親孫元良所率的88師524團第一營,當時的一營將領是時任524團團長的謝晉元。關於謝晉元的英雄事跡,網上有不少詳細的資料,這裡就不一一複述。
我們重點說說這次戰鬥的歷史大背景,看看這場不得不打的戰鬥是如何開始和結束的。
這次的四行倉庫戰鬥發生,其實已經進入了「淞滬會戰」 的末期。所以整個佔地不足0.5公頃的四行倉庫,其實是已經淪陷的上海灘的一座孤島。
對於日方來說佔不佔領四行倉庫,也改變不了已經佔領上海灘的事實,更不願意因此擦槍走火招惹到附近公共租界的英、法、意等國利益。
但是對於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和元首蔣介石來說,這次戰鬥則是意義重大。其意義在於:通過這次戰鬥告訴全世界,我們還在為了抵抗法西斯而英勇奮戰。
我們還需要提一個著名的條約。歷史上的1922年2月6日,美、英、日、法、中、意等九個國家,籤訂了《九國公約》,這個條約是美國政府倡議並組織的,其目的就是想利用此公約來遏制英、日兩國在華的利益。於是當時作為中華民國首腦的蔣介石,就試圖利用美國的這一心理,想在每年一次的九國公約會談上製造國際輿論,來爭取更多的國際支持和援助。
四行倉庫的戰鬥就是在10月27日上午開始的,止於10月30日的凌晨。
即將召開的九國公約會談是什麼日期呢?1937年的10月30日。
看到這裡的兩個日期,大家明白這場四行倉庫的特殊性了嗎?
可是讓蔣介石尷尬的是,即將召開的九國公約會談上,日方代表缺席了。
因為要在國際上製造輿論和爭取美國支持,蔣介石不得不下令戰鬥要堅持到九國公約會談召開。而發誓要衛國守土不惜流盡最後一滴血的謝晉元,最後讓這場有上百家媒體報導圍觀的戰鬥成為舉世矚目的局部戰鬥,最後蔣介石在強大的民意聲中,不得不下令讓謝晉元撤離。畢竟連當時租界裡的英國人都看不過去,數次讓謝晉元放下武器進入英租界,以避免更大的傷亡。
最後,回到《八佰》這部電影本身,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那個照片。因為這部電影引起的眾多爭議中,就有照片中知名的影視明星秦漢的父親孫元良歷史形象的問題。
在蔣介石最初下達死守上海的命令,是讓整個孫元良的部隊都留下來,化整為零在街頭巷尾繼續和日軍奮戰。但是作為上層軍官的孫元良對元首這個命令可不是這麼執行的,他認為這個命令背後意義是:打不打不重要,自己去留也不重要,只要有人就行,於是孫元良丟下謝晉元的一個營,自己安全撤離了。
由於孫元良並不是只有這一次的「安全撤離」經歷,因此被後人稱為「飛將軍」。可是此「飛將軍」的名號與古代的「飛將軍」李廣沒有絲毫關係。
所以很多網友好奇《八佰》這部電影的導演,為什麼選擇和「飛將軍」的後代合影為電影宣傳造勢,卻不和抗日英雄謝晉元的後代合影?
了解這段歷史的觀眾更好奇這部電影會從什麼角度來描述這場舉世聞名的戰鬥?
可以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