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爭議巨大,但我還是有話要說

2020-12-04 大聰看電影

這註定,註定,註定是一部飽受爭議的電影。

它就是遭遇撤檔刪改如今高熱度和高關注度上映的《八佰》

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點,就是如果一部華語電影火到一定程度,一定會引起爭議,這種爭議似乎不可避免,從《戰狼2》到《我不是藥神》,從《流浪地球》再到《八佰》。

尤其是這部《八佰》,遭遇了撤檔刪減,合影風波,意識形態,歷史還原程度,視角思維觀點的種種雜糅,從而形成了今天評論這部電影,大部分熱門的點評,已經脫離電影本身以外很遠。

給我的感覺就是突然人人都成了歷史學家,對歷史真實細節了如指掌,巴不得自己是從那段歷史穿越過來的人。

所以為了求生欲,我得再次強調影評就是一個很主觀的表達,各位爺可以不喜歡這部電影,不喜歡到連看都沒看過《八佰》,就從心底裡覺得《八佰》是垃圾,一開始就抵制,以及享受錘《八佰》錘到死的快感的人,就可以不要往下看了。

我承認自己對歷史研究不深,也對電影之外的一些新聞和八卦不感興趣,所以我這期視頻,更多是從電影本身去點評《八佰》,但畢竟這是一部真實歷史改編,大背景總是要簡單交代一下。

(會涉及劇透)

影片背景歷史發生在1937年的八一三淞滬會戰,該戰爭打響了中國抗日的第一場大規模的戰役,八一三淞滬會戰也宣告中日進入全面戰爭階段。

該戰役中國方面投入80多萬人,傷亡大約25萬人,日本方面投入20多萬人,傷亡大約4萬多人。

《八佰》的故事,講的就是淞滬會戰的尾聲,國軍的第88師262旅524團第一營,還有一些臨時編制進來的士兵,一共420餘人,奉命留守四行倉庫抵抗日軍。

但當時為了迷惑日軍,同時也為了紀念之前團裡犧牲的戰友,所以對外宣稱有800人,這就是八佰的由來。

那麼為何選在四行倉庫,因為不管從軍事和國際影響來看,四行倉庫都是相對最好的地址。

四行倉庫位於上海蘇州河北邊,這裡是銀行的倉庫,存放的都是銀行物資和抵押品,所以我們在影片中,能看到和粗糙倉庫不符合的物品,比如倉庫放著地球儀大三角鋼琴之類的。

但四行倉庫重在是鋼筋混泥土建構,牆體牢固,而且四行倉庫有五層樓高,四周作戰範圍基本沒有比它高的建築,所以在軍事作戰上,四行倉庫夠堅固好防守,樓層高等於佔據有利高地,是易守難攻之地。

但就算再易守再難攻,面對日軍精良的部隊和人數,國軍400多人也完全不會有勝算,所以四行倉庫戰役的政治意義就更為凸顯了。

四行倉庫隔著一條蘇州河的南邊和東邊,就是上海的公共租界,其主要目的就是讓民眾和國際人士都能目睹和「直播」這場戰役,造成國際輿論。

而當時的國際背景,在布魯塞爾準備召開《九國公約》後續有關會議。

老蔣想利用該戰役,來博得國際社會抑制日軍,但這一切終究是高層政治美麗的幻象泡沫。

當然,這場戰役也讓河對岸的同胞親眼目睹全程,從而喚起各階層人士愛國熱情,之後同心協力抗日。

而四行倉庫戰役,就是在這樣的時局和背景下發生的,但不管大格局大背景對這場戰役的動機和用意是什麼態度和解讀,犧牲的戰士才是《八佰》這部電影所歌頌的。

即使這場戰役是一場「秀」和「表演」,那也是八佰烈士用生命演繹的。

有人說《八佰》不符合真實歷史細節,好多地方都被虛構甚至篡改了。

如果戰爭題材影視作品都要原封不動照搬真實歷史,那麼我想說全世界的戰爭類型電影都別看了吧,有人好心勸說,想看真實歷史就去看紀錄片,要我說紀錄片也未必全面和真實,因為紀錄片也一定程度帶著主觀解說和選擇性讓你看什麼。

說回《八佰》電影,畢竟它是電影,電影的表達方式本身就是要有技巧和目的的,而這些技巧和目的是需要人為去編織劇情中的起承轉合,還有為塑造立體飽滿的角色服務的。

《八佰》畢竟是一部投資巨大的主流商業大片,這個沒人反對吧,影片不可能太跳出傳統編寫劇本的架構,去極力迎合真實歷史細節,然後捨棄一幕幕一場場戲編織起來的戲劇張力。而且再說了,就算影片真的做到追求還原真實歷史細節到極致,也一定會有人跳出來指出,這還不夠,還是和真實歷史有差別。

而且《八佰》這樣的大製作,在制景上硬生生給挖出了一條蘇州河,還實景搭了蘇州河兩邊的街景,還有特效,服裝,道具等等全部都按照中國最頂尖的電影工業級別來,片中因為當時士兵重組頻繁,還有不少士兵自天南海北增援上海,大家都說著各種口音,這樣的種種還原,起碼寫實感已經做得非常到位了。

所以說,我認為從《八佰》要表達的核心價值來看,影片為創作做了改編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更何況,真的又有多少人能拍著胸脯說,能全面清晰完整的還原歷史呢。

那《八佰》的核心價值是什麼,其實影片傳達得已經非常明顯了,就是不要忘記曾經為國犧牲的烈士,現在的和平是靠著曾經殘酷的戰爭換來的。

所以《八佰》珍貴的地方就在於,他在這樣的大格局歷史轉折點之下,沒有去用更高層的歷史人物,去烘託大格局,而是把視角放在四行倉庫保家衛國的士兵上,甚至連謝晉元團長,也沒有濃墨重彩去刻畫,而是平均在了更多無名烈士的集體抗戰信念裡。

這樣的信念,並不是一開始就滿腔熱血願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的,而是有著真實的循序漸進的疊加和轉變,從而營造出了更真實,樸素和共情愛國民族熱情。

日軍方面的塑造,在影視創作上屬於反派角色了,但影片也沒有去刻意醜化日軍人設,來烘託四行倉庫壯士的悲壯和英勇。

在讓觀眾了解日軍戰鬥實力時,也不是像以往抗戰神片那樣,日軍都是膽小如鼠身形嬌小,相反影片採用了實力懸殊的壓抑代入感。

影片中一名申報記者去到日軍營地時,觀眾能看到日軍戒備森嚴言行律己,有士兵拿著油桶舉重,也有士兵直接拿真人做行刺訓練,大量士兵對爬梯突襲四行倉庫也做著演戲,還有後來從下水道咬著刀偷襲的紋身日本兵,個個身型都壯得跟頭牛一樣,這些都說明,日軍的實力不容小覷。

日軍這樣的形象塑造,反而在兩方對戰國軍取得階段性勝利時,更突顯國軍戰士的英勇抵抗,以及是付出了多大的慘痛代價。

而且我覺得更難能可貴的地方在於,影片也沒有去渲染過多的仇恨情緒,印象最深的是其中有一段是部隊逼著逃(新)兵打死日軍俘虜。

歐豪飾演的端午和姜武飾演的「瓜慫」,一直有著強烈的牴觸(殺人),這樣的牴觸不是他們不恨日軍,而是更能體現常人的真實反應,我們能看到日軍也有不怕死和怕死的,影片對於「反派」的進一步刻畫,也從中反應戰爭的殘酷性。

而殘酷性中最讓人觸動的,當然就是壯士一個個跳下去炸毀日軍防護那一段,那些壯士不斷報名字的時候。

那些跳下去的每一位士兵,他們是兒子,可能也是丈夫,可能還是父親,每一個生命,都不是多餘的。

可以說,影片的前面三分之二,可謂是一氣呵成,影片在調度上做得很成功,角色關係出場和銜接,由角色再帶出戰爭時局和背景,然後再順推到河對岸租借的百姓同胞,那些百姓從開始的看戲心態,到最後各行各業各階級團結一致,這些都調度得自然而且生動。

要知道,群戲在影視作品中是很難調度的,最直接的原因在於電影時長的限制,一般一部電影2-3小時,在這個時間內,想讓觀眾對1-2位角色從一開始的陌生,到最後產生認可和共情,還能被打動就已經很難了,更別說《八佰》中20多位角色,其中至少7-8位角色戲份還很重。

在描述主要角色中,影片對角色塑造戲份沒法建立太豐富這得承認,因為要刻畫的人數太多,但也算是做得夠精準的捕捉每個人的特點,聯繫劇情但又能讓大家看到角色轉變。

比如歐豪從開始的愣頭青年,到後來變成一位決心奮勇殺敵的戰士。

姜武從躲著不敢面對的瓜慫,到後來變成舉起鐵刀唱起《定軍山》。

王千源從開始的事不關己,到捨身救人護旗。

眾多的角色和人物形象,最後匯成民族凝聚之力。

當然,《八佰》也不能說是完美的華語戰爭電影,但凡是部電影,它就有遺憾和不足的討論空間。

大家可能也看到了,我說的是前面三分之二,影片流暢自然,但差不多從接到命令撤退開始,也就是影片該做的升華部分,卻在各方面綜合指數都有所下滑。

這讓人想到是否是刪減原因,我看了好幾篇刪減戲份的對照文章,大致意思是刪減基本沒有太多情節的改動,尤其是大家認為會被截肢的升旗護旗部分,其實基本也保留了。

但我可能比較有原版潔癖吧,對於我來說哪怕刪減一個畫面一句話,那或許整場戲甚至整部電影的觀點和態度都會產生變化,哪怕是很微妙的,就像是《盜夢空間》裡的植入轉變概念的過程。

不過我沒看過未刪減版,所以也不好說是否是刪減原因。

從公映版本來看,有不少人提到後面的三分之一,管虎其實走了一個反高潮處理,如果你看過管虎其他的作品,他玩反高潮結局也不是第一次了。

但,真的是這樣嗎?我們來討論研究下。

反高潮anticlimactic在劇作是專門的學問,用得好會很高級,但用不好就會覺得擰巴,所以反高潮anticlimactic也被戲稱為「虎頭蛇尾」,但這裡的「虎頭蛇尾」是褒義詞。並不是一部電影的結尾比較弱,就覺得是反高潮出來了。

反高潮就是刻意用一種簡約但不簡單的方式冷處理,尋求給觀眾留白和思考的空間,這樣的手法通常用在文藝片居多,因為創作者認為克制比激烈要高明。

昆汀的《低俗小說》結尾片段就是這麼做的,把比較一場對話戲放置在了結尾,把應該放在最後的高潮戲放在了中後段。

讓我們說回《八佰》,很多人說四行倉庫戰役的真實歷史就是撤退,天然就有反高潮處理的基因,因為撤退肯定沒有衝鋒強。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結合前面解釋那麼多反高潮處理來分析,我認為相反的,《八佰》並沒有因為撤退這個事件做了反高潮處理,而是用音樂,慢動作,逆光,還有更為慘烈過橋時的傷亡作為情緒疊加,以凸顯結尾撤退的高光時刻。

那麼既然影片做了這麼多努力升華,我們為何還是覺得撤退戲份,比不上前面90分鐘的壯烈和驚喜呢?

或許矛盾的地方就在於,正是因為這樣有些過度的把撤退拍成英勇進攻模式,反而引起了觀眾出戲的反彈。用最簡單的話說,就是結尾有點用力過猛,BGM不斷往上推,慢動作一個接一個。

試想一下(沒有我行我上的意思),如果撤退這場戲拍得不要那麼激昂,時間再延長一些,士兵走過了垃圾橋,到了租界,圍觀百姓隔著帶刺圍欄和士兵握手,說著活下來就好,活下來就是勝利,或者送水送喝的,這樣或許更能加強撤退留存實力就是一種勝利的概念。

這也是前面提到的真正的反高潮處理。

這裡可能會有人說,士兵過橋馬上繳械就被控制住了,哪有那麼多和百姓握手交談機會,所以我說嘛,電影創作源於真實,但為了創作也是要高於真實,就看影片想要在合理的改編上,營造一個什麼結局氛圍了。

當然,如果想要影片繼續保持前面90分鐘的熱血和振奮,方式和角度還有很多,比如把主視角放在王千源和姜武的敢死隊身上,再來一場熱戰,他們光榮犧牲,同時配合著副線撤退。

坦白講我不太明白敢死隊去懟日軍那段,為何戛然而止得如此突然,然後把全部視角聚焦在撤退本身,原本算是主要角色的端午(歐豪)犧牲,就應該有其他重要角色趕緊接上,但結果全部角色都打散了,觀眾缺少共情依託,在結尾處就相對沒有之前那麼動容了。

但同時我也理解,影片不想把結局放在敢死隊犧牲上,是因為不想把整部電影最後變成一種個人英雄主義,而是想用更寫意的畫面去提升主題,比如影片最後一個畫面,是代表著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拳頭。

所以這就是電影點評討論的樂趣吧,據說《八佰》劇本磨了10年,我相信主創一定會想過更多種讓影片結束的方式,最後他們定下這個最為滿意,那麼至於呈現出來的效果,大家就見仁見智了。

說了這麼多所謂的影片中後段的不足,我還是要拉回來一點,有人覺得影片有些片段用力過猛太煽情,而有些人卻認為還好就是很好哭就對了。

這些論點的爭執的核心,其實就是劇作中間離手法你喜不喜歡,間離手法是德國戲劇作家布萊希特提出的戲劇理論,簡單來說就是作品堅持要和觀眾保持距離,不想用過於飽滿的內容去挑逗觀眾的情緒。

比如阿方索.卡隆的《羅馬》就是間離手法的最好詮釋。

一般比較學術派或學院派的影迷,就不太喜歡影片中有大量的煽情戲,尤其是《八佰》結尾撲面而來的愛國情懷表達。

我比較中立的看法是,畢竟《八佰》是商業巨製大片,如果採用偏文藝的間離手法,那一定是非常冒險的,與其這樣不如把情緒和氣氛做足,起碼不會犯「錯」。

還有管虎經常把動物放自己影片裡,比如《老炮兒》的鴕鳥,《鬥牛》直接牛就是主角之一。而這次《八佰》中白馬反覆的出現,也被很多人覺得導演夾帶太多私貨,戲份過長且拿掉也沒什麼影響。

這我就不是很贊同,一部導演自己執導的作品,本來就是需要有個人風格對吧,不然到時電影拍出來,又被吐槽這部電影太中規中矩,沒有導演風格,這不是很矛盾麼。

再者白馬的出現,其實在劇作中,可以理解為是「喘息時刻」,功能就是調整節奏用的,不要小看這種喘息時刻,這樣的導演留白,有時候能給觀眾增加更多的解讀空間,通俗點說就是有種不明覺厲的感覺,這樣的操作,同樣更多出現在文藝片範疇裡。

我們就拿最熟悉的賈科長來說吧,賈科長的影片很多都有迪廳跳舞戲,感覺賈科長以前就是在迪廳跳大的,而且一跳就是很長時間。

比如《山河故人》最後女主出去遛狗,突然一言不合在雪中獨自尬舞那段...

那其實《山河故人》這一段,就是致敬的2009年奉俊昊的《母親》開頭,女主母親一人在草地上突然尬舞。

奉俊昊訪談時就說到,這樣的影片「喘息時刻」是很珍貴的,可以讓觀眾暫時跳出影片劇情,有片刻時間去解構和思考。

那麼《八佰》中的白馬和動物,出現的意義是什麼呢?

我不止一次提到過,一般電影出現動物,基本都有其象徵含義。

比如片頭的老鼠,一直時不時出現,貫穿全片,哪裡會出現老鼠呢,一個骯髒的,地下被老鼠各種打洞的,生病了的城市,才會頻繁出現老鼠。

影片中謝晉元團長在組織撤退時說了一段話,大概意思是,這場戰役我們敗了,因為我們的民族病了,別人這麼欺負我們,捫心自問我們自己夠爭氣嗎?!

這段話再結合片中的老鼠,你就能體會到,老鼠在片頭和影片中出現的含義,就是影射了國家和民族在當時病了,需要我們齊心協力,抵抗列強。

還有容易被忽略的烏鴉,從開場不久站在燒焦的屍體上,然後在日軍將領和謝晉元團長會面談判時,日軍頭頂的電線槓上,也站著烏鴉,烏鴉其實就代表著帶來死亡的死神。

白馬象徵含義就更明顯了,代表了自由和希望,後來幻想中趙子龍騎的白馬,和謝晉元團長騎的白馬,又增了尊嚴和無畏的含義,而到最後白馬全身染血重新站起來,又意味著浴血重生。

好,就說這麼多吧,該說的都說了,僅一家主觀之言。

《八佰》被不少人誇為是華語戰爭類型片的新標杆和燈塔,我覺得這話說得太早了點,畢竟影片剛上映不久,還有待時間沉澱和與更多觀眾見面。

相關焦點

  • 《八佰》租界歷史背景介紹 為何八佰口碑兩極爭議這麼大?
    雖然在淞滬會戰之前爆發了七七事變,國民政府已經基本確定了日軍要在上海發動攻勢,但是表面上仍然維持著和平的態勢,並且日本方面也有意維持這樣的狀態,但是日本方不斷向上海增兵也能夠看出來其是有一定的察覺和警惕的。
  • 談電影《八佰》說桂林八佰壯士
    隨著影院的恢復開放,電影《八佰》終於官宣定檔8月21日全國上映。這部電影原計劃去年7月上映,由於種種原因,上映時間一推再推,然而這次定檔,不管是預告片、海報還是主創人員的採訪,都透露著「震撼」,再加上管虎導演對歷史題材的把控和渲染,讓《八佰》在上映之前成為了不少觀眾心中最期待看到的電影之一。電影《八佰》由管虎執導,張譯、姜武、王千源、歐豪、李晨、杜淳等主演。
  • 《八佰》今日公映,關於發行,行業大佬們這樣說
    《八佰》的上映無疑是給電影院及影視行業打了一劑強心針,我們影院是非常歡迎的。師燁東:一部非常優秀的國產戰爭電影。不過我認為去年的版本比現在更優秀,稍微有點可惜,本來它可以成為一部史詩級戰爭電影。阿郎:受眾需要看到人,但最終要看的還是超級英雄。
  • 《戰狼2》對比《八佰》,電影也要「生而逢時」
    好在八月底終與上映了一部救市大片《八佰》,其實這部電影原本去年就該上映,不過由於各種原因撤檔了,而且還引起了不少爭議。《八佰》絕對是今年目前為止電影市場上最火的影片,票房成績絕對能夠超過20億,甚至達到30億,但是卻無法趕超中國電影市場上排名第一的《戰狼2》。
  • 《八佰》與《敦刻爾克》的千裡奇緣
    例如在亞洲國家,近幾年人氣較高的有<不能說的秘密>、<在春天>、<我的少女時代>、<少年的你>......像<建國大業>這一類型的電影在國外的電影院似乎很難看到。
  • 為什麼說出現多次的白馬差點毀了《八佰》?
    無論你之前有沒有政治偏見,只要走進電影院,看了《八佰》,就會不自然對管虎及其團隊有著崇高的敬意,畢竟拍這麼一部吃力不討好的電影,實在需要頂著巨大的壓力,無論是立意、選題還是後期的剪輯,哪怕有一點疏忽就會面臨無法過審的悲慘結局。
  • 電影《八佰》為何爭議那麼大?你需要了解的幾個歷史真相
    電影《八佰》為何爭議那麼大?消息一出,關於該電影的各種關於爭議和討論瘋狂刷屏。 其實關於《八佰》的爭論並不是從最近開始的。 那麼今天我們就通過梳理一下電影中的這段歷史背景以及背後的幾個焦點事件和人物,來看看為什麼會有眾多爭議。 一、近現代歷史上唯一一場有人觀看的局部戰鬥 電影《八佰》的故事發生的時間是1937年的淞滬抗戰的末期,地點是上海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
  • 《八佰》有什麼好處?「好感人「好還是壞?
    首先,《八佰》看起來不錯!電影《八佰》應該是很多人第一次回到工作崗位後進入電影院的原因,這就像電影和電影業的甘霖。這也是《八佰》的特點,當一部電影被問及「哪裡好?」時,答案是「好感人」,這部電影是高興還是悲傷?
  • 《八佰》的動靜與黑白
    再比如護旗升旗的戰鬥段落,有氣血、有風骨,它將人在戰死沙場前的溫柔與擔心、赴死的決心、無懼與無畏、犧牲與榮譽、莊嚴與崇高等融合在了一起,共同書寫了一首悲壯的英雄詩史,戰爭的殘酷與詩性的崇高有機地綜合在了一起。動靜之間,不僅有熱血,還有血熱起來的過程和邏輯。《八佰》裡有四行倉庫戰鬥的殘酷之聲,有熱血之聲,還有一河之隔的租界區的「動靜」。
  • 我以我血祭軒轅:談談我的《八佰》觀後感
    做為最早被邀請觀評的觀眾之一,我覺得有些觀感可以說了。 十年磨一劍,《八佰》前後40次易稿,歷經三度重啟,導演管虎帶領團隊拍出十年來最好的抗戰題材影視之一。從「開幕影片」到「取消上映」,在影院這是一個有血性的團隊! 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在中華民族的民族文化中,一直有這種傳承不息的品格!田橫五百士!十三將士歸玉門!不畏強權,精忠報國!一種捨我其誰的勇氣,一種大義凜然的犧牲,一種慷慨激昂的鬥志!這也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血性!這是《八佰》給觀眾的直觀感覺!
  • 電影《八佰》中那位說天津話的營長楊瑞符,家人至今仍在靜海
    正在熱映的電影《八佰》中,有一位說著天津話的營長,他的名字叫楊瑞符,是地道的靜海人。從靜海離家參軍,淞滬戰場上四行倉庫保衛戰一戰成名。1940年前後,楊瑞符病故長眠他鄉,楊瑞符的後輩親屬在老家為他修建了衣冠冢。如今,楊家人希望到楊瑞符墓地祭拜。
  • 《八佰》觀後感:我所看到的人性
    《八佰》已經上映三個月了,我錯過了在電影院觀影的機會,昨天閒來無事,突然想看看《八佰》。我不得不承認,隨著電影的情節,心潮澎拜。突然就有了如果自己是八百壯士的一員,也能奮勇殺敵的勇氣。但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人性的醜陋。
  • 音樂監製於飛談《八佰》配樂:做戰爭片,音樂要克制
    管虎帶著疑問,安排於飛在工作室看了《八佰》的順剪版。於飛形容看完後「震撼、心理憋屈,說不出話」。她發現,在沒有一點音樂的情況下,自己完全被劇中的人物打動,由此確定了整部影片配樂的方向:音樂要克制,除非是必要的地方,能不用音樂就儘量不用。自8月21日上映以來,《八佰》幾乎成了一個社會話題,於飛和她的配樂也受到關注。今年恰好是於飛入行第十年。
  • 《八佰》破21億迎來最強對手!《信條》將映,《花木蘭》定檔
    七夕檔雖然被《我在時間盡頭等你》單日票房反超,不過僅僅一日遊,《八佰》重回冠軍之位,開啟開掛之勢,無片能檔。而隨著9月的到來,好萊塢影片的引進,這一局面要被打破。9月4日,諾蘭最新大片《信條》內地將映。
  • 蒲熠星的女朋友這樣評價《八佰》
    蒲熠星,我最開始認識他,是在《一站到底》他的智慧吸引我了解他,當然作為南大校草的他長得也不錯。最近因為《明星大偵探》那個傻傻的助理,念廣告詞時蠢蠢的樣子讓我重新喜歡上他。羋十四,熟悉蒲熠星的人都知道這他的女朋友,一個集才華與美貌一身的女子。她是個有思想且文筆好有正確價值觀的女子。
  • 關於電影《八佰》網絡比較多的負面評價,對於這些言論我有話要說
    我這裡把他們的言論大概是這麼幾點: 1.說這個電影不拍攝不真實,很多人物是虛構的。我想問下你們,你們認為什麼樣是真實呢?你們是上過戰場還是怎麼滴?如果非要槓,那你怎麼不是跟《亮J》較勁呢?歷史上哪有李Y龍呢? 還有,很多在抗戰中犧牲的烈士們,他們甚至連名字都沒留下的,這些人物如果不去刻畫,如何表現呢?2.說劇情不連貫的。
  • 專訪《八佰》編劇胡坤:所有宏大敘事中,我更關注小人物
    2013年,導演管虎因為《八佰》項目找到胡坤,問起胡坤的想法,他當時就表示「相比較戰爭片中『典型英雄式』人物塑造,我更關注小人物,因為所有宏大敘事和歷史事件,都是由無數的小人物組成。」 這與管虎理念一拍即合,至此也開始了他與《八佰》的緣分。
  • 七位影帝聯袂出演,《八佰》即將亮相熒幕
    其中有一部影迷們心心念念的電影近期也傳出了上映的消息,那就是由華誼兄弟電影有限公司和北京七印象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著名導演管虎執導的戰爭劇《八佰》。7月27日,在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傅若清透露,《八佰》或於近期上映。《八佰》講述了怎樣一個故事呢?
  • 投稿|再看《八佰》,何止「八佰」
    英雄豪傑都是凡人變的這是我再看《八佰》的感覺這是一場關於四行倉庫保衛戰的大型真人秀。我在看《八佰》全過程中,從窒息、壓抑到最後熱淚盈眶,恍惚間我也成了這場慘烈的真人秀中看客的一員,看得熱血沸騰卻也幫不上忙。
  • 好電影不怕黑,今天我要推薦《八佰》
    文/木易在這疫情的特殊期間,電影《八佰》可以說是第一部選擇現在上映的華語大片,不僅為影院造勢,也同樣為電影行業的復興書寫下了厚重的一筆。第一時間看完電影,更是激動不已,不僅是因被電影中展現出的宏大場面而震撼,更是為「八百壯士」的歷史壯舉而內心觸動。不得不說,不負萬眾期待,歷經一年多的時間,這部不好看到的《八佰》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