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在影院復工滿月的當天,貓眼數據公布,從8月14日第一輪點映開始,電影《八佰》點映票房就破1.8億,打破原1.79億的點映票房。這意味著一項中國電影市場點映票房新最高紀錄,同時也標誌華語戰爭片的一個新標杆的樹立。做為最早被邀請觀評的觀眾之一,我覺得有些觀感可以說了。
十年磨一劍,《八佰》前後40次易稿,歷經三度重啟,導演管虎帶領團隊拍出十年來最好的抗戰題材影視之一。
壹
影片的血性
這是一部從一開始就飽含爭議的片子,而且一些爭議不僅不會隨著時間消失,更會在未來也是置疑和辯論的焦點。但是,至少,這是一部用心的片子!一部震撼的片子,一部充滿血性的片子,一部充滿悲情和希望的片子!每每隨著劇情推進,影院裡常常是從掩鼻抽泣到哭成一片,結束出來的觀眾大多帶著久違的淚痕和激昂的情緒。應該說,影片最大的激發了悲壯的血性!一種久違的家國情懷,慷慨激昂。
平地鋼筋水泥建起一座四行兵庫,挖通一條蘇州河,在對岸造一片上海租界的「東方巴黎」,一比一地還原1937年的蘇州河兩岸。一切的創作有史可依,河對岸的租界「天堂」搭建出整個社會生態,民居、商鋪、影院、舞廳、賭場、煙館、街市,獨立的水電供應和交通系統等等。近在咫尺的地獄。炮火轟炸後片瓦不存的城市廢墟,堆積成山的屍體間流竄的老鼠,在戰場上生命的脆弱。
影片沒有過多放在描摹謝晉元等職業軍人身上,反而創作了一組戰士群像。一批在四行保衛戰之前臨時被收編進團的散兵遊勇,張譯飾演的「老算盤」,姜武飾演的只會吹牛的老鐵,王千源飾演的神槍手羊拐,以及歐豪飾演的逃兵端午和他年幼的堂弟「小湖北」。這正是他們精湛的表演,讓觀眾進一步體會了戰爭的真實感和悲壯情緒。
最好的劇組、美編、服裝、道具、燈光、攝像以及演員等等,這是很多影評給出的專業評價。使用目前世界上解析度最高的攝影機IMAX攝影機,觀眾在IMAX銀幕上可以看到比普通銀幕多約40%的畫面,同時具有無與倫比的清晰度和色彩飽和度。560毫米長焦鏡頭的夢魘寫實的對焦!帶有「悲憫」的視角的寫意性航拍,3000個大廳燈光、軍用級別照明彈,8家特效公司1300-1500個視效鏡頭。這些都是開創性的,都是為了真實感。從「開幕影片」到「取消上映」,在影院這是一個有血性的團隊!
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在中華民族的民族文化中,一直有這種傳承不息的品格!田橫五百士!十三將士歸玉門!不畏強權,精忠報國!一種捨我其誰的勇氣,一種大義凜然的犧牲,一種慷慨激昂的鬥志!這也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血性!這是《八佰》給觀眾的直觀感覺!
貳
歷史的血性
影片故事很簡單,1937年10月,淞滬會戰尾聲,88師524團團副謝晉元率三百餘眾(「八百壯士」)進駐四行倉庫,孤軍奮戰四天四夜,用血性守護了一個民族的尊嚴,喚醒了百姓守護國土的意志 。
故事背景卻耐人尋味,日本公然違背國際條約公侵略中國。蔣介石卻認為贏得「友邦」的同情與幹預是迫使日軍停止進攻,坐下來和談的唯一辦法。淞滬戰場只是他向國際社會表演的秀場。正如八佰電影中描述的,蘇州河兩岸,戰士陣前百戰死,美人帳下尤歌舞,斷壁殘垣隔著燈紅酒綠;壯士決死,百姓尤歡,坐著飛艇的西方觀察員喝著洋酒欣賞!
戰後馮玉祥回憶淞滬戰場:「在上海戰場上,一百裡以外看著,半邊天都是紅的……我們的隊伍每天一師一師地、兩師兩師地加入前線,有的師上去之後三個鐘頭就死了一半;有的堅持了五個鐘頭就死了三分之二。這個戰場是個大熔爐,填進去就熔化了。」
軍隊面臨著全線潰退的局面。蔣介石還是認為留下一支孤軍堅持抵抗,對於贏得國際社會的同情,有很大幫助。
此時的第88師也不再是全部德國裝備的精銳部隊。戰爭爆發後,第88師每20天就要補員一次,10月底已經補員6次。正如電影裡描述的,這次補充到謝晉元麾下的戰士來自湖北保安團。不過,也就是這些新兵戰士,在已經隨大部隊撤退,明知留守閘北必死,得到命令後毫不遲疑地回到了陣地。
然而,蔣介石依靠外部環境來「休戰」的希望破滅了。始終沒有國家出來為中國主持公道,對日本一路綏靖。結果就是,數十萬大軍擠在無險可守的上海暴露在日軍陸海空三軍立體火力的猛烈打擊下損失慘重;而在撤退的過程中猶猶豫豫,還在期待著「調停」,以至於原本可以做到的有序撤退淪為大潰敗,間接導致南京保衛戰的失利。
國難當頭,山河破碎。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可怕的不是無男兒,可怕的是臨陣政府的腐敗無能,可怕的是用血肉築起的長城後面,滿是無端的指責和非議!就像影片中露面不多的謝晉元有一句臺詞,「國人都病了。」
影片一開始,更多民眾完全一副事不關己的架勢,民眾的麻木和冷漠,實在是因幾十萬國軍在面對日軍時一敗塗地,甚至只要日軍吼一聲,就徹底潰敗。然而當親臨八佰壯士中一個個士兵抱著手榴彈與日軍同歸於盡,民眾開始自發籌款捐資,開始吶喊參與,甚至捨身赴死,輸送物資。
八百壯士奮勇,更要靠背後的四萬萬同胞。連對岸的吃瓜群眾,內心都燃起了熊熊鬥志,民眾的信念與態度的改變,才是這場戰鬥真正的價值與意義所在,也是「八百壯士」的壯舉能夠超越時間感染人們的根本原因。這才是一種經過冷峻的審視與反思的愛國主義。
《八佰》當然還有不少bug,很多人物莫名其妙沒了下文,辛柏青扮演的那個漢奸記者的突然轉變,姜武扮演的那個「瓜慫」,突然轉折成在樓頂唱戲,還獨自操作一挺重機槍,又莫名沒了下文,同樣的還有劉曉慶演的賭場女老闆,最後拎著兩箱什麼東西衝出去了,餘皚磊演的那個神神叨叨的角色,在四行倉庫裡面擺了一個麻袋陣,也莫名沒了下文。
這都不是點映後口碑分化明顯的原因,悲壯的影片在壯士們授命過橋、被子彈掃射的鏡頭中戛然而止!達到電影最高潮!被管虎和曹鬱視作全片精神化的象徵,應該說這種表達為這部影片升華了悲壯的主題!然而,這也恰恰成為一些反面評論焦點,認為影片為了顯示悲壯而強行煽情,弄的好像全軍覆沒似的。
一些人始終覺得「四行倉庫保衛戰」沒什麼大不了,一場撤退戰,才死了9個人嘛,不至於演的那麼悲壯,不至於拍的那麼高尚,質疑《八佰》電影表現過分激烈慘重。電影本身就是一種基於史實,高於現實的藝術再創作!合理藝術虛構和場景轉換是必須的。其實,要說史實,歷史上楊惠敏也不是唯一的獻旗英雄,飄揚在四行倉庫樓頂的大旗是葉春年再次送去的。
叄
現實的血性
電影畢竟是電影!四行倉庫大樓今天依然矗立在蘇州河畔,彈孔及戰火的痕跡依然,歷史的記憶依然。影片最後呈現上海現實風景。戰爭因何而起?英雄為誰流血?歷史和現實交織!家國情懷,個人的命運永遠與國運緊緊相連,唇齒相依。
大國博弈,優勝劣汰,將伴隨著我們民族復興的全過程,鬥爭只會越來越尖銳,環境只會越來越複雜。
而今,在面臨依然囂張跋扈的列強的步步緊逼,任何國民都無法置身局外!無論是對香港的制裁,對華為的打壓,對字節跳動的「霸凌」,科技戰,打壓和攻擊頻頻加碼。我們都不是局外人。
歷史在考驗我們是否還有先人的血性?只有秉承血性。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統一領導下,團結一致,不斷充盈自身的優勢和潛力,內生動力,外闢新局以發展求得競爭的主動。這就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圖片來源於網絡
僅做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