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管虎執導的電影《八佰》正式上映了,作為觀影者的我來說,很多情節都會讓我的腎上腺素急速飆升。但是,就這樣一部彰顯民族情懷的影片卻招來了諸多水軍倒黑水,在他們的「觀後感」文章中出現最多的文字就是「洗白國軍、虛構歷史」,我在想,他們和我看的是同一部《八佰》嗎?或者說寫這種「吹毛求疵、矮化抹黑」黑文的寫手們壓根就沒有看過此影片。我們可以對一部電影「指手畫腳」,但黑它之前至少要先看過吧,否則你就會黑跑題,靠想像怎能寫出真實的東西!
其實,《八佰》講述的是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八百壯士」奉命堅守上海四行倉庫,以少敵多、頑強抵抗、死守上海最後一塊陣地四天四夜。影片以這為切入點展現出群生像:「謝團長、端午、小湖北、山東兵、女童子軍、老算盤、方記者、特派員、賭場老闆、青幫大佬、外國觀察員……」,拋棄了以往一些戰爭片中單一的「高大全」形象,而開始真正走入人物的內心世界。
個人覺得這是影片的震撼之處,因為並不是每個人生來就是英勇的戰士,一定會有時時刻刻都想活著逃出去想法的人,畢竟四行倉庫裡除了一直在堅守的第524團第一營的士兵外,還有一隊雜牌兵。因此,這種對小人物心理轉變的描寫和塑造,一定是細膩又悲壯的。就像群生像中被國軍當做逃兵給抓了的端午,他其實就是四行倉庫裡小人物的代表,從最先的無知恐懼到逐漸認識到戰爭的殘酷。他是戰爭中每一個奮起反抗的普通人、他是捍衛民族尊嚴的一個縮影、他從不敢端起槍射殺敵人到轉變為熱血戰士誓死守住防線,他的死讓弟弟小湖北變得更加勇敢,這種通過命運起伏體現戰爭的表現形式讓戰爭顯得更加的殘酷,這就是影片的閃光點。但並不是沒有希望,當端午在弟弟的想像中化身趙雲騎著白馬衝入曹營時,就讓這場殘酷的戰爭多了一絲絲的希望。
還有導演對蘇州河南北兩岸影像的表述,蘇州河租界這邊觥籌交錯、歌舞昇平,然後鏡頭立刻轉到河另一邊,空襲、重炮、槍林彈雨、血肉橫飛,再加上旁白「那邊是天堂,這邊是地獄」。這個視角下的戰爭場面讓我在觀影時近乎窒息,但有殘酷也就會有溫暖的一面,河對面天堂裡的群生像並不是臉譜化的存在,它從一開始的看「戲」轉變到送物資、捐獻財物、最後與「八百壯士」同仇敵愾。此時,四行倉庫與對岸不再是天堂地獄的對比,它也再是無助的「孤島」。這是壯士們用四天四夜的死守讓國人明白,中華不亡,孤軍無敗。
所以說,他們是平凡人,但他們也是英雄!致敬每一位平凡的英雄!
另外,黑《八佰》的水軍們,記得看完影片後再寫黑文,這樣至少會讓反駁的人知道你黑的內容在影片中是否出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