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映突破兩億,豆瓣四星以上的評分高達七成,《八佰》無疑為內地電影市場全面復甦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與票房同步而來的還有很多非議和黑水,比如有人說美化國軍或者虛構歷史,當然看過電影的人都知道,這些基本上都是屬於無中生有的道聽途說。
嚴格意義上講這是一部「非主流」的抗戰片,一方面並不缺少槍林彈雨、血肉橫飛、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空襲、重炮甚至近身肉搏都有所呈現。
與此同時也賦予了不尋常的浪漫主義色彩,白馬幾度脫韁奔馳,寄予了戰士和人民對光明與自由的美好憧憬。
端午死後,在小湖北的想像裡他身騎白馬隻身一人衝向敵營,平添了一份氣衝霄漢孤膽英雄的悲壯美。
導演對人性的解讀頗有諷刺意味,並未執著於歌功頌德,而是允許軟弱怯懦自私的存在,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英雄。
有的平民逃跑時還不忘了偷一籠包子,有人把門緊緊關閉將自己的同胞拒之門外,和戰士們浴血奮戰捨生取義的家國情懷形成了鮮明對比。
幸好八百壯士的血沒有白流,從學生到戲子、妓女、大學教授、幫派混混,甚至稚氣孩童都被感染了,一股熱血的力量在流淌蔓延。
全片最值得稱道的是沒有塑造「臉譜化」的大英雄,也沒有在犧牲這件事上著重筆墨,而是用群像的方式演活了一個個有血有肉有靈魂的小人物。
他們身上的弱點、不完美,反倒讓每一張面龐越發清晰,深深地刻在了看客的腦海裡。
作為一部大製作,《八佰》自然不缺少名聲在外的大腕兒,客串名單裡不乏影帝、影后級別的大咖。
但在「全明星」陣容之下,三位年輕演員的光芒並沒有被遮蓋住,戰爭和死亡固然令人壓抑窒息,少年明媚的面容卻如同一縷星光劃破了無盡的暗夜。
歐豪的表演有幾處可圈可點,端午第一次和敵軍發生遭遇戰他的眼神充滿著驚慌失措,目睹敵人被炸得粉身碎骨雖背對著鏡頭,可顫抖的後背滿滿都是戲;
第一次開槍打死殺害叔叔的敵人,怒目圓睜、青筋凸起把憤怒恨毒展現得淋漓盡致;
跟「老算盤」張譯的一段對手戲令人印象深刻,情緒到爆發點潸然淚下,而後撇嘴一笑,恨其不爭、無可奈何又感同身受的複雜心理盡在其中。
在端午生命的最後一刻,先經歷了打中敵機的狂喜,而後發現自己中彈嘔心抽腸,大喜大悲瞬間轉換,著實考驗一個演員的功底。
張宥浩飾演的小七月儘管戲份不多,卻為整部影片貢獻了好幾處淚點。炮火連天的戰爭環境裡,小七月如同「白月光」一般存在著,給予小湖北哥哥一樣的溫暖和關懷,這份樸實真摯的戰場兄弟情讓人格外動容。
他也只是一個半大孩子,小小年紀能說出「我死了,你替我」的豪言壯語,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為了看一眼心愛的白馬被一槍爆頭,小七月的結局雖然可惜,心中的理想和信仰卻得以升華。在張宥浩自然的演繹下,一個陽光、靈動、療愈又坦坦蕩蕩的少年鮮活地躍上銀幕。
跟歐豪、張宥浩相比,小湖北的扮演者張俊一年齡最小表演經驗也最少,沒想到成了《八佰》的一大亮點。
戰爭最殘酷的地方在於一面要接受生離死別,一面還要在短時間內撕心裂肺地成長。三個人先後離世成為小湖北蛻變的轉折點,長輩被殺害痛失至親唯有和哥哥相依為命;亦兄亦友的小七月慘死,讓他敢於直面死亡,拿起酒瓶喊出「老子不怕」。
最後是哥哥端午中槍身亡,鏡子裡的他似乎一夜之間長大了,不再是那個膽小的男孩,而是一名真正的戰士,無所畏懼勇往直前。團座告訴他活下去,小湖北卻選擇和羊拐、山東兵等人一道掩護戰友過橋,用血肉之軀擋住敵人最猛烈的炮火。
第一次拍電影,十六歲的張俊一發揮可以說超出預期,最出彩的當屬幾段眼神戲。同樣是坐在窗邊,看著對岸燈紅酒綠的十裡洋場,耳邊傳來唱戲的聲音,一開始是未經世事的懵懂單純,歷經生死離別後眼神完全不一樣了,儘是果敢堅定。
隔岸相對的兩個世界終究變成了同一個世界,看似八百個人其實又何止八百呢?
影片「半開放式」結局再好不過,既滿足了觀眾們英雄不死的願望,又在劇烈的情感衝擊後留有回味的空間。點映取得開門紅,期待《八佰》正式上映後有更好的票房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