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毫無徵兆的消息,攪亂了音樂圈的寧靜。
11月29日,微博認證用戶(前華納音樂/環球音樂中國區市場總監)相徵發布微博稱,「江湖傳聞,蝦米音樂將於明年1月關閉。」
據用戶@果殼放大燈稱,蝦米音樂主編和運營總監目前在北京開會,回去要執行一些人員變動。蝦米音樂很可能將要解散。
對於該則傳聞,截至發稿阿里巴巴官方暫無回應。
雖然在今日的在線音樂市場中,蝦米的存在感已經微乎其微,但對於長期關注音樂行業的人,以及蝦米的粉絲而言,「關閉」依然是一個極其令人遺憾的消息。
這與蝦米過往獨特的音樂社區氛圍、圍繞音樂人的精耕細作有關。自2007年創辦至今,蝦米的命運幾經變換,它本被寄託著攪動國內在線音樂格局的希望,但在一系列失誤之下如今已經淪為行業邊緣角色。
回顧過往,一切仍令人惋惜。
生於理想,毀於理想
蝦米誕生十四年以來,理想主義是它的底色。
2006年,正在阿里做工程師的王皓,決定重新撿起大學時期的音樂理想,於是聯合幾個朋友,一起創辦了Emumo網站,也就是蝦米網的前身。
Emumo是Earn Music&Money的縮寫,意思是「讓音樂人能賺到錢」。不管過去還是現在,這都是頗為理想主義的一個定位。
王皓本身就是樂隊吉他手出身,身在這個圈子裡,能夠特別真切地體會音樂人的心酸:不僅收入微薄、演出場地受限,聽眾流失也特別快、生活很難得到保障……
為此,大學畢業最開始的十年,王皓曾一邊通過賣樂器來賺到一些錢,一邊用這些錢幫助樂隊去聯繫酒吧演出。
而這樣對待音樂赤誠的態度,也延續到了蝦米網身上。
蝦米網創始團隊採用了一種,在當時看來非常烏託邦的玩法——UGC生產模式,用戶可以修改蝦米的音樂分類,也可以上傳各種各樣的曲目。彼時,國內網際網路音樂版權監管還比較鬆散,這個動作讓蝦米成為「最全的音樂分類」「最多元的音樂庫」和「最具氣質的編輯」的平臺。
蝦米音樂界面
越來越多高端樂迷湧入蝦米,於是後者順勢開啟了在線付費模式的先河,也就是說,蝦米平臺上的歌曲雖然是由用戶上傳,但是想要下載則需要付費,而這部分費用最終則被拿來支付給音樂版權方,至此形成一個正向的閉環循環,以實現最初「讓音樂人賺到錢」的理想。
然而,這在當時卻並不能被大多數音樂人理解,甚至爆發了集體聲討蝦米事件。
2010年,李志、周雲蓬聯合了十幾位民謠歌手發布聲明,共同抵制蝦米。
2012年,左小祖咒也在微博上表示,自己從沒拿到過錢。
這讓以王皓為首的創始團隊,感到心寒。
蝦米一邊補償非法上傳的版權費用,一邊堅持付費下載模式,但遠遠入不敷出。
王皓曾在採訪中透露,「蝦米每年支付的版權費用是收入規模的十幾倍。」這讓他不得不開始思考,投身巨頭的懷抱。
2013年,蝦米、天天動聽牽手阿里,等待它們的是阿里內容業務迎來的第一位職業經理人,剛剛從騰訊跳槽至阿里的劉春寧。
《晚點》評價劉春寧,有野心也愛出風頭。新官上任第一件事,就與騰訊發動版權大戰。在他的帶領下,阿里音樂先後拿下滾石唱片、華研國際的版權合作,甚至差一點就拿下周杰倫的杰威爾音樂。阿里一度掌握了超過60%的中文歌曲獨家版權,彈藥充足。
但很快,這種腳踏實地的日子就結束了。
2015年端午節前後,劉春寧因在騰訊工作期間涉及商業賄賂,被警方拘捕。由音樂圈裡的明星高曉松任董事長、宋柯任CEO,何炅任首席內容官,蝦米網與天天動聽正式組建成為阿里音樂。
經高曉松掌權的這段時間,蝦米所在的阿里音樂,將理想主義演繹到極致。這一年,高曉松著手將天天動聽打造成為阿里星球,把音樂行業線下的從業者和服務要素全部引導到這款產品上,他們可以像逛淘寶一樣在平臺上找到所有資源,完成所有服務和交易,一個完美構想。
但在情懷一味催眠之下,高曉松忽略的一點,彼時版權大戰已經迎來拐點。2015年,國家版權局發布了《關於責令網絡音樂服務商停止未經授權傳播音樂作品的通知》,要求網絡音樂服務商停止傳播未經授權的音樂作品,並責令各個網絡音樂服務商將未經授權的音樂作品全部下線。
在高曉松埋頭阿里星球期間,中國音樂行業迎來歷史上最重要的變化:酷狗音樂、酷我音樂的母公司中國音樂集團與QQ音樂合併,成立了由騰訊控股的騰訊音樂集團。
同時,騰訊音樂與網易雲音樂開始瘋狂加碼版權,大肆擁抱「下沉市場」。
而阿里星球,上線一年就慘澹收場,只留給蝦米一個巨大的版權空洞。有數據顯示,彼時版權方面騰訊音樂集團掌握了1500萬首,而蝦米音樂只有400萬首。
要知道,這不是簡單的音樂版權數量的流失這麼簡單,隨著版權一起流失的,還有蝦米音樂自身的豐富性,以及能夠承載更大市場的可能。
蝦米將死,誰之過?
蝦米音樂一開始走高端路線,最先打響了音樂付費的口號。在被阿里收購後,阿里也是希望它在高端路線。
奈何阿里收購的天天動聽被玩壞了,所以大眾化的任務也一起交給了蝦米音樂,但是沒有版權,何來大眾化?
在版權上,QQ音樂成了王者。網易雲音樂的版權雖然沒有QQ音樂多,但是網易雲音樂搞社交厲害,這也讓它在殘酷的版權廝殺中活了下來,而且活得很好。
去年,網易雲也獲得了阿里的投資,網易雲音樂的一些獨家版權,大部分都來自阿里的蝦米音樂,蝦米在版權上不再有投入。
這也從側面說明,蝦米被阿里戰略性放棄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不僅僅是蝦米表現不佳,因為蝦米一開始就是小眾、高端的存在,而且它更多的是為音樂人服務,而不是像其他音樂軟體一樣,為用戶服務,這是它的局限所在,也是它的特色所在。
田澤湘認為:阿里發力音樂,可不僅僅是為了做音樂,而是希望用音樂賺錢,即使不賺錢,也要導流。
所以蝦米音樂採用的模式是電商模式,音樂人在蝦米上販賣自己的音樂作品,用戶在這裡付費下載,蝦米再從中抽取佣金。
但是,音樂不能和商品相提並論。對於音樂,用戶聽不聽沒有絕對的損失,你不能指望靠音樂賺大筆佣金。
再說導流,蝦米的版權沒有QQ音樂多,社交又沒有網易雲音樂好,這註定了蝦米音樂只是一個小眾的存在。
但是,阿里是希望通過蝦米來給天貓、淘寶導流的。既然要導流,就必須要有廣大的用戶,而這正是蝦米缺少的,這也是阿里巴巴投資網易雲音樂的原因,因為那上面用戶多。
小而美的蝦米音樂可以不必關閉,但是阿里巴巴需要大而全的音樂平臺,以此為它的電商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