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企業報·青財經
作者:青青
編輯:嶽上媛
主編:江金騏
網際網路巨頭BAT之一的阿里,在投資圈似乎陷入一個怪象,就是「一入阿里誤終身」。不論剛開始是第一梯隊多麼頭部的獨角獸項目,在阿里花重金收購之後,都能「投一個死一個」,尤其是將行業第一和第二的獨角獸項目一合併,變成第三而後慢慢僵化銷聲匿跡,終而成為阿里的棄子。
原本一手「王炸」好牌,被阿里打得稀巴爛。無論是共享單車裡的ofo小黃車,還是外賣行業的餓了麼,又或者是稱霸視頻網站數年的優酷土豆,甚至是雲存儲服務領域的酷盤,幾乎沒有例外地都「躺下了」。因此,阿里被外界視為「獨角獸殺手」。
現在,我們來看下那些年被阿里耽誤的「獨角獸」——在線音樂篇:蝦米音樂&天天動聽。
近日有傳言蝦米音樂將於2021年1月關閉。消息一經傳出,立刻引發網友們熱議。儘管官方回復不予置評,但聽到風聲的網友們,還是集體前往蝦米音樂官微留言:「蝦米挺住」。
蝦米音樂,能挺住嗎?還是步天天動聽後塵,成為下一個躺倒的獨角獸?
「爺青回」:蝦米音樂&天天動聽
「蝦米是我最愛的音樂APP,當年下載了好多歌。」
「我買的專輯都在蝦米,日推貼心,真要解散了嗎?」
「用了十年,幾乎只聽蝦米,自己還設了很多精選專輯,太多青春回憶都在裡面,千萬不要結束。」
……
當蝦米音樂用戶在網際網路上回憶青春嚎啕痛哭時,阿里收購的另一在線音樂平臺天天動聽則被網友評論,「墓碑都沒有了,甚至連骨灰都被揚了」。
2013年,網際網路在線音樂平臺——蝦米音樂與天天動聽先後被阿里併購,當時沒有人會懷疑背靠阿里大文娛這顆大樹,天天動聽和蝦米音樂N年後居然會有相繼倒下的一天,平臺上的音樂發燒友也不曾想到會有「爺青結」的一天。
無巧不成書,有時候現實比書更巧合。2007年,黃曉傑、王智罡等年輕人,模仿千千靜聽推出一款音樂播放器軟體「天天動聽」,憑藉簡潔人性化的操作、高品優質的音效、炫麗震撼的可視化效果,以及首次實現的「桌面歌詞」,帶給音樂發燒友手機聽課的全新體驗,而且還都免費,用戶指數級增長,從1000萬到5000萬,再到突破1億,直至阿里收購前,吸引3億用戶的使用。
同在2007年成立的音樂平臺「蝦米音樂」,由阿里前員工王皓所創建,一開始名為EMUMO,後來才改名為蝦米音樂。這款定位為「專業的音樂內容發現及消費平臺」的App,憑藉貼心的音樂風格列表,鼓勵用戶DIY專輯、藝人信息,還有對小眾和原創音樂的支持,一度成為樂迷用戶的「心頭好」。隨著用戶數量的暴漲,蝦米音樂迎來了它的高光時刻,站上音樂App的頂端,用戶都以使用蝦米App為榮。
轉折點出現在2013年。獨角獸蝦米音樂與天天動聽,先後被阿里併購。而這一年,網易雲音樂誕生。併購後的兩年時間,蝦米音樂與天天動聽內部,開始各種組織架構與人事的變動,直到2015年,阿里將天天動聽與蝦米音樂合併為阿里音樂,並拉來高曉松和宋柯擔任董事長和CEO,再加上遲來的何炅,阿里音樂「鐵三角」正式形成。
至此,蝦米音樂和天天動聽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阿里收購兩大音樂獨角獸
「矮大緊」高曉松,出身高知家庭,博學多才,談笑風生。年輕時創作的一首《同桌的你》,讓他一舉成名,紅遍整個華語流行音樂圈,是中國最重量級音樂人之一。
何炅是專業主持的,湖南衛視的臺柱子。阿里音樂「鐵三角」裡最靠譜的是宋柯,曾任華納唱片高管,是圈內有名的音樂人。
阿里音樂「鐵三角」準備大幹一場前,蝦米音樂創始人王皓和天天動聽創始人黃曉傑,分別於2015年1月和9份被曝離開,前者入職釘釘不再做音樂,後者正式加盟暴風科技旗下暴風魔鏡任COO。
沒有了創始人的天天動聽與蝦米音樂,被阿里巴巴合併成阿里音樂,開始拓展版權渠道,購買滾石、相信音樂、華研等知名唱片公司的獨家版權。
阿里音樂「鐵三角」中的高曉松,在多個場合力推由天天動聽更名為阿里星球的新平臺。雷聲大,雨點小。高調的阿里星球,在「矮大緊」高曉松大文娛高管們的錯誤運營模式下,天天動聽在一次更新後,原來的圖標、界面一去不復返,用戶體驗非常差,這使得原本靠天天動聽積累的阿里星球用戶極速流失,奔向天天動聽品質繼承者網易雲音樂。
更要命的是,阿里音樂在與網易雲、QQ音樂的版權之爭中逐漸落入下風,失去了版權,索尼、華納、周杰倫等曲庫紛紛被下架,甚至連環球音樂版權也丟了。天天動聽被「作死」了,到2016年12月,成立僅7個月的阿里星球宣布停止服務。舌燦蓮花的高曉松,拍拍屁股搖著扇子走人,繼續去主持他的脫口秀網綜,身後則留下阿里音樂的爛攤子。難怪網友們提及天天動聽就說「連個墓碑都沒有,骨灰都被揚了」。
輔車相依,唇亡齒寒。併購前曾佔中國數位音樂平臺市場超過17%的天天動聽,不到兩年時間就被榨乾了品牌價值。另一邊,僅剩的「獨角獸」蝦米音樂,版權的缺失註定了越來越被邊緣化,逐漸脫離音樂App的第一梯隊。往事不堪回首,早期的蝦米音樂,曾將眾多在線音樂平臺狠狠踩在腳下,是音樂社區妥妥的獨角獸。反觀鵝廠QQ音樂,在版權大戰中穩步前行,風生水起。就連新生的網易雲音樂平臺,搭上了版權末班車,也後來居上,甚至在2019年還拿到了阿里7億美金的投資。
蝦米音樂是否會繼天天動聽後成為阿里的棄子?
阿里併購出啥問題?
音樂獨角獸天天動聽和蝦米音樂,被阿里併購後都一蹶不振,一手音樂好牌,被打得稀巴爛。
網際網路巨頭有錢可以「買買買」,想買什麼就買什麼。但對音樂平臺這樣的文娛項目,更需要人的熱愛。有熱愛才有音樂,這並不是冷冰冰的數據所能懂的。
在網際網路圈,以淘寶、天貓電商平臺起家的阿里巴巴,素以運營、數據管理為要的企業文化而著稱。有一種說法在網上廣為流傳:阿里除了與電商相關的嫡系部隊戰鬥力強外,被其投資的獨角獸們基本沒有發展好的。這難道是阿里的投資魔咒嗎?
《中國企業報·青財經》細數阿里近十年投資的獨角獸,除蝦米音樂和天天動聽外,還有優酷土豆、ofo小黃車、酷盤、餓了麼等諸多優秀項目,不難發現,這些項目在被阿里併購後,往往出現團隊頻繁換帥現象,空降管理人員,項目創始人被各種原因離職,原來的管理層被架空,或被邊緣化,還有部分被勸退。在企業管理上,唯數據論,追求運營流程化而常常忽略了人的創新與自由性,為流程而走流程,大大降低了團隊的效率。如此一來,項目團隊元氣大傷,業績滑落,一旦開展外戰,就毫無還手之力,成了百足之蟲,漸漸淡出大眾視線。
同樣有錢也是「買買買」,鵝廠這邊基本只是出錢,不動團隊核心成員,也不管項目具體運營,保持原有團隊的自主性與創新性,扮演好協作角色。這樣,鵝廠投資酷狗、酷我,與騰訊嫡系QQ音樂合併成TME,三大音樂平臺各自發展,又相互扶持,成為網際網路在線音樂平臺的巨無霸。
與社交起家的騰訊不一樣,阿里是做平臺的,最重要的投資邏輯是資源整合,其投資併購的項目,大多都逃脫不了被整合轉為流量的命運。這也就意味著,時間一長,容易被榨乾流量與價值。投資天天動聽,將其廢了;投資蝦米音樂,又半死不活;只能繼續尋找下一個目標,投資網易雲音樂……這樣的投資惡性循環什麼時候是個頭,阿里的併購文化是不是要及時調整?在與小馬哥企鵝帝國的PK中,倒下了天天動聽與蝦米音樂兩大獨角獸,阿里帝國手上的牌是否少一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