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鐵成文圖
夕陽樓遺址
中國老城一般都有東西大街,這與皇權政治格局下的城市規劃有關。
古代皇權至高無上,皇權下的各級衙門也很威嚴。為彰顯其尊,各城市衙門大都位居城市中心位置的北部,衙門前闢有直通南城門的通衢大道——衙前街,這條大街與通往東西城門的東西大道十字相交,奠定城內交通骨架。十字街口東面為東大街,西面為西大街,作為城市的主幹大街,東西大街居民不是望族大戶,便是名門世家,大都有著悠遠的故事。
鄭州也有一條這樣的東西大街,它歷史悠久,居住於此的名人眾多,史跡紛繁。這條東西大街,給我們留下許多歷史文化傳奇。
◎老街穿越數千年
鄭州老城始建於3600年前的商代,是作為商王朝的開國之都規劃建設的。作為都城,它體現了那個時代社會經濟發展的最高成就。
今天的考古發現,為我們重現了當年的輝煌。鄭州商代王都有宮城、內城、郭城三重城池,如果加上城郊的聚落,其面積在160平方公裡左右。「它是世界上同時期規模最大的城市。」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李維明認為。
鄭州商城布局經精心規劃,宮城居中,在今天鄭州紫荊山路與東裡路西裡路一帶,是商王起居臨朝之所,今日地下仍埋藏有宮城城牆和重重疊疊的宮殿遺址。內城圍繞宮城而修,是黎民百姓安身生活之處,內城的雄偉城牆今日仍屹立於地面之上,它就是今天看到的商代城牆遺址。郭城環繞內城而建,郭城城牆已湮沒於地下。郭城是生產陶器、骨器、銅器等各類商品的作坊區。
3100年前,周王朝滅商後,派了最強悍的姬鮮(又名管叔、周武王之弟)來到鄭州這個商朝舊都建了管國,坐鎮監管商王朝舊族。由於對權力的覬覦,姬鮮與商的舊族結盟反周,管國被周朝中央政府滅掉。此後很長一段時期,此地風光不再。等到秦漢實行郡縣制,鄭州古城才再度充當地方政權所在地。因為商王朝構建城池太龐大,人們只把商城遺址中內城的三分之二,作為郡縣級政府轄區使用,這也奠定了此後2000餘年鄭州古城的規模。今天,在城北路南側,還能見到殘剩的漢代城牆遺蹟。
商代鄭州古城已形成網格式道路,內城牆上現存11個缺口,應為城門,它們與城內各條道路相連。隨後各朝代也大抵如是。今日鄭州老城的東西大街也分別對應著東西城牆上的缺口。不同時期東西大街有過不同名字,但它從地理位置上,始終未偏離鄭州老城的東大街西大街一帶。這條老街,從商代鋪就,人們一走便是3600年。
文廟欞星門
◎西門之野兄弟情
古代鄭州東西大街,是貫穿於東西城門之間的通衢大道。起止點就是東西兩城門。西城門今已不存,其所在地,是現在的西大街與南北順城街交匯處。東城門尚有遺址留存。
從西城門所在地再向西300米左右,是著名的二七廣場,也是當下的西大街起始點。也就是說,現在的西大街,比古代的西大街延長了一段。
二七廣場是鄭州地標,又被稱為鄭州會客廳,是鄭州東西大街上一處重要所在。
現在的二七廣場上,屹立著雄偉的二七紀念塔,現代建築鱗次櫛比,各類慶典慶祝活動接二連三。它的熱鬧繁華,每天都吸引著數萬鄭州市民和遊客前來遊玩。
百年以前,二七廣場是另一副模樣。那時,它是鄭州西城門外的郊野,波光粼粼的金水河從西邊蜿蜒流至此處,拐彎繞老城西北角向東流去,金水河上建有長春橋(1939年左右被毀)。鄭州通往洛陽的官道,是從西城門出來由此過長春橋,過橋之後便是連綿起伏的田野沙崗。
20世紀初京漢鐵路和隴海鐵路修築,鄭州火車站在長春橋西南方落成,作為現代交通驛站與老城的連接之地,長春橋一帶開始繁華,先是德化商業街的開埠,再是老墳崗形成了娛樂大世界,再後來金水河兩岸匯聚了眾多商家,這裡開始成為鄭州的商業中心。
商業中心的形成,使長春橋一帶日益擁擠不堪,金水河也頻頻添亂,年年發水,商家屢遭水患,河水還衝進西城門,淹了城內街道。1939年10月,人們將金水河改道,從鄭州西郊菜王村開挖新渠,引導它從鄭州北部繞城而過,徹底解除了水患威脅。1949年後,在長春橋舊址上修建了有中心花壇的廣場,建起了二七紀念塔,這就是現在的二七廣場。
二七廣場記載著中國現代史上波瀾壯闊的一幕。1923年,京漢鐵路工人為反抗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壓迫剝削,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掀起了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工人領袖司文德、汪勝友在此壯烈犧牲,激勵了全國反帝反封建鬥爭。為紀念英烈,1971年建成了雄偉的二七紀念塔。2006年,二七紀念塔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至今日,它一直是全國最年輕的「國保」。
如今叫老墳崗的這塊地方,清代還是沙崗連綿的所在。這裡,見證著宋代大文學家蘇軾、蘇轍兄弟情深的故事。宋嘉祐六年(1061),蘇軾自開封外派鳳翔籤判,蘇轍留京侍奉老父。蘇轍從開封送兄嫂送到鄭州,又從鄭州城內送到了西城門外曠野,一口氣送了一百多裡,兩人才揮淚作別。蘇軾登高坡目送弟弟漸行漸遠,聚散無常的感傷湧上心頭,遂寫下名作《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與子由別於鄭州西門之外,馬上賦詩一篇寄之》:「不飲胡為醉兀兀,此心已逐歸鞍發。歸人猶自念庭幃,今我何以慰寂寞。登高回首坡壠隔,但見烏帽出復沒。苦寒念爾衣裘薄,獨騎瘦馬踏殘月。路人行歌居人樂,童僕怪我苦悽惻。亦知人生要有別,但恐歲月去飄忽。寒燈相對記疇昔,夜雨何時聽蕭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愛高官職!」這是蘇軾寫給蘇轍的最早的一篇傳世之作,將深厚的兄弟情感定格在鄭州西門之野。
◎歷史深處夕陽樓
今天的西大街與南北順城街交會處,曾是鄭州老城西城門所在地。
站在這一交會處,歷史上曾經高大巍峨的西城門今已蕩然無存。唯西城門南側兩三百米左右,還能看到殘存的夯土城牆和西南城角的高大城臺。城臺下立有碑記,碑文名《夕陽樓遺址碑記》,是鄭州市政府於2014年10月16日所立。碑記確認:李商隱詩中所描繪的夕陽樓,應在此處城牆上。
古代鄭州老城像中國所有城池一樣,明之前是黃土夯築。到了明崇禎年間鄭州老城開始磚砌城池,使得城池固若金湯。明代的鄭州老城西城門樓,高大巍峨,歇山重簷,上懸「西維禹甸」巨匾,很是壯觀。
1927年,馮玉祥主政鄭州,強力推進城市改造,他先是設立鄭州市,開中原設市先河,又大建圖書館、體育場、醫院、道路等市政設施,還廣建平民所,安置流民。由於缺乏建材,馮玉祥打起了鄭州老城城磚的主意,一聲令下,短短九天,經營了數百年的鄭州老城磚城牆瞬間拆完,700多萬塊城磚被拉去修了建築,鋪了馬路,連鄭州西城牆外的護城河,也被填平修成了南北順城街。而西城門樓何時毀棄,並無記載。
夕陽樓始建於北魏,唐代與鸛雀樓、黃鶴樓等並稱天下八大名樓。與別的名樓不同的是,鄭州夕陽樓是建在城牆之上的,這使它更顯雄偉壯觀。唐大和九年(835年)暮春,居住在鄭州東西大街上的李商隱獨自穿街過巷,登上西城門,沿西城牆攀上夕陽樓。已兩次進士落第的他,頓挫之際,登樓望遠,舒緩愁緒。遠眺茫茫山色和滔滔大河,近觀城內奔波的人流,壯志難酬的李商隱揮筆寫下《夕陽樓》:「花明柳暗繞天愁,上盡重城更上樓。欲問孤鴻向何處,不知身世自悠悠。」詩作沉鬱真摯,成為抒懷的經典之作。一樓一人一詩,李商隱定格了一幅流傳千古的詩境。從此,夕陽樓住進了人們的心中,成為抵達鄭州人追尋的文化地標。
◎十字街上多名門
從西城門沿西大街東行不到一公裡,便到了東西大街與管城街、南大街交會處,這是鄭州老城的中心,人們叫它十字街兒。管城街過去叫衙前街,也曾叫市府前街,今天為管城區政府所在地。
過去的十字街兒是鄭州最繁華的地方,也是名門望族聚集之處,以它為中心的四條大街上一字排開住的儘是大家,唐代詩人李商隱、李益,宋代大將王德用、建築大師李誡、文壇盟主周必大,明代忠烈魏尚賢,清代抗英名將沙春元等均曾居於此。這些街上曾經擁有很多大院,東西大街的李家大院、劉家大院、魏家大院、沙家大院、王家大院,南大街的陳家大院、荊家大院等等,各類大院佔地甚廣,周邊會誕生些專屬的小街巷小胡同,如魏家胡同、劉家胡同等等。可惜這些大院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舊城改造消失了。
為留住記憶,有關部門在今天的十字街兒東北角,在魏家大院舊址處建了一座民居大門牌樓,牌樓匾額刻著著名詩人賀敬之所書的「魏巍故裡」。魏家先祖是明代通政使魏尚賢,他秉性剛直,為人正派。在擔任保定地方官時,以其所積糧餉賑濟災民,受人稱頌。當時權傾天下的閹黨魏忠賢,以同宗欲與魏尚賢聯為一譜,魏尚賢痛恨閹黨,婉拒聯譜後辭官回鄭。昔年的魏家大院坐北朝南,佔地近百畝,為三進七跨六胡同建築群,前有牌樓後有花園,布局嚴謹,為中原民居經典。魏氏門風樸素,治家嚴謹,名人輩出,當代著名作家魏巍、豫劇大家魏雲、名老中醫魏清波等為其代表。
◎故事綿長東大街
從十字街向東,便是通往東城門的東大街,經過多年脫胎換骨的改造,老街風貌已不存,但這條街上還保存著鄭州老城許多的歷史元素。
東大街中段塔灣巷子深處,坐落著鄭州城隍廟。城隍是人們信仰祭祀的城池保護神。鄭州與城隍文化淵源很深。漢代,劉邦在鄭州滎陽被項羽圍困,屬下紀信挺身而出,捨身誑楚,保劉邦出逃和滎陽全城平安。紀信義舉被人們崇仰,尊為城隍,被全國多座城隍廟祭祀。鄭州城隍廟是中原地區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城隍廟建築群,布局嚴整,建築精美,尤其是戲樓,玲瓏精緻,被列入「國保」。
東大街東段路北側,是鄭州文廟所在,這也是一處國保單位。院落不大,歷史卻很悠久。史載,鄭州文廟建於東漢永平年間,考古工作者曾在院內發現漢代水井,證實這是全國建造最早的文廟之一。廟內的大成殿是清代建築,其懸山為琉璃博風懸魚,精美異常。
文廟東邊,坐落著鄭州老城東門遺址,也是東西大街的東起點。東門遺址南北兩側地面上,還屹立著商代內城東城牆遺存。在這一段遺存上,為展示鄭州商代王都的輝煌文明,文物部門依據考古研究成果,對城牆進行了展示性修復,修復後的城牆,高10米,寬20米,再現了商代王都的恢弘氣象。
看到雄偉的城牆建築,不禁讓人想起宋代家居東大街上的建築大師李誡。他留下了一部中國古代建築百科全書《營造法式》,這是中國古代建築設計與藝術的巔峰之作。現代社會中,李誡被尊為中國古建界的祖師爺,是享譽國內外的偉大建築學家。2010年,在李誡去世九百周年之際,鄭州相關部門在東門商代城牆廣場上,建起了李誡故裡紀念碑。
如今,高大的商代夯土城牆,與漢白玉構築的宋代形制的李誡故裡紀念碑,相依矗立在東大街東城門旁,一同講述著古都鄭州的故事,這故事悠遠綿長,餘音繞梁。
本文刊發於2020年11月27日河南日報十七版 繪圖/王偉賓版式/張焱莉
編輯:河南日報文藝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