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盧昱
大年初七是人日。在山東民間,這一天又稱「人七日」「人情日」「人勝節」等。據東方朔《佔書》記載,農曆新年的首八天為不同畜牧作物和人的生日,次序為「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
人日的諸多活動反映了人們祈福納吉的願望,有諸多習俗可追溯千年。據南北朝時期《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淄博、濰坊地區此日吃各種野菜做的小豆腐,即是此遺風。1936年《重修莒志》載:「初七日為人日,採七種野菜,和豆沫煮食之,謂之『人七菜』。」
據說人日主人丁興旺和人身健康。龍口、招遠等地按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分為「小人七」「大人七」「老人七」,中午吃麵條以祝人們健康長壽。膠東地區則在此日家家改善生活,有的吃麵條,有的吃餃子。榮成、文登等地有「吃麵條,拴小兒」的習俗,麵條要擀得又細又長,有「拴住」小孩之意,謂之好養。
舊時,壽光等地在人日「樹消息」。據1800年《壽光縣誌》載:「人日,樹消息,削三寸木片以軸貫之,聯以絲車,剪彩為絡絲娘,懸之高竿,所以驗風佔歲也。」
有的地方,在人日還有祭神等活動。沂南在這天推磨壓碾,送天地神。鄒城、泗水、單縣等地在這天祭火神祝融。據1892年《鄒縣續志》載:「七日,祀祝融以少牢,舉燭,同社畢至,曰『守駕』。」在同一年編纂的《泗水縣誌》載:「初七日,具香楮,祭火神。」
在蒲松齡的《聊齋詩集》中,有一首題作《人日》的七言絕句寫道:「靈辰剪彩古來興,閨閣訛言笑益增。此日相傳貓嫁女,兒啼嗚拍不張燈。」這首詩為我們提供了清初山東淄川一帶「人日」節俗的具體信息,填補了縣誌的空白。其中,「貓嫁女」「不張燈」等習俗,更具有山東地方特色。
舊時,人日也稱「靈辰」,取人為萬物之靈在此日誕辰之意。蒲松齡所說「剪彩」,即剪作人形或花鳥狀的彩勝,亦稱「人勝」。此俗據說起於晉賈充夫人。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所載尤詳,故李商隱詩云:「縷金作勝傳荊俗,剪彩為人起晉風。」當時多為閨嬉以佔女紅。到了清代,山東仍有行之者。在乾隆三十九年的《曲阜縣誌》中載:「七日為人日,剪彩為人置戶牖,祀文廟。向晚,室人祀七姑以卜。是日也,晴主物產盛。」
隨著時代的變遷,「剪彩為人」的年俗逐漸被淡化。在1832年修的《商河縣誌》中載:「人日,是夕不張燈,為鼠忌也,俗語謂之為『貓嫁女』。」1925年的《無棣縣誌》也載:「人日,夜息燭,為鼠忌,俗云為『貓嫁女』。」所謂「貓嫁女」,其實與「老鼠娶妻」有異曲同工之處,實質皆因忌鼠而產生的一種心意民俗,希望把老鼠嫁到別處去,以免騷擾自家。單縣在人日要早晨吃餃子,叫做「捏老鼠嘴」,晚上不能點燈,據說是讓老鼠娶媳婦。淄川在這天吃小豆腐,象徵吃老鼠腦。
「剪彩」雖被人們遺忘,另一種替代的儀式卻出現了。在1936年《重修莒志》中載「人家有卜紫姑之戲。」據《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載:「紫姑,萊陽人,姓何,名媚,字麗琴,壽陽李景納為妾。其妻妒之,於正月十五陰殺之廁中。天帝憫之,命為廁神。故世人作其形,夜於廁間迎祀,以佔眾事。」
山東老鄉紫姑雖為廁神,卻並不司廁事,老百姓以箕帚、草木,著衣簪花,請神降附於上,女子們則把心事默默向紫姑訴說,或卜吉兇。這種習俗,在鄆城民間傳說中,演變成了人日是玉皇大帝的七姑娘生日。婦女在這天用秫秸、布條做一個「七姑娘」,扶著她先轉井,再轉碾臺和磨臺,邊轉邊唱:「七姑娘,轉井臺,教俺繡花做繡鞋;磨道去,碾道來,針線筐,不離懷。」
在蒙陰,人日這天也有「扎姑姑」的習俗:未婚少女聚在一起,用木條、乾草、葫蘆頭、彩色布條等,做成「姑姑」,葫蘆頭塗上白粉,畫上五官,還用雞血點染腮唇。之後,女孩們讓「姑姑」站在供桌上,大家輪流給姑姑跪拜,祈求降福。最後,有人舉著「姑姑」給每個少女點頭。據說,給誰點頭多,誰就福多。
除了紫姑,灶王爺也忙得很。舊時,沂南未婚女子在初七落日前,用初一早晨發紙時用過的紅筷子,到灶王爺前佔卜,預測婚嫁吉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