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為什麼不能夜裡讀!一個是夜讀易經鬼神驚!另外兩個原因呢?

2020-12-17 馬不才國學薈萃

儘管在如今,科學思想非常之普及,中國人對於《易經》的態度,是相當奇怪,可以說是一種曖昧的感情。但是在古代,我們的祖先,對於《易經》可以說是推崇備至。就如唐朝時太宗打江山時的秘書長虞世南(也是唐太宗的宰相)說過這麼一句話:「不讀易不可為將相」。這意思就是,《易經》應該是出將入相的必修課程,可見在其心目之中,易經有多麼的重要。

孔子也喜歡讀易經,有個成語叫做「韋編三絕」,就是說孔子讀易經讀到痴迷,將書簡上的牛皮繩子都讀斷了好多根,孔子對於易經的總體評價只有四個字,叫「潔淨精微」。

讀《易經》是有一些講究的,並不似其他書籍,想何時讀都可以。一般來說,最好不要在晚上閱讀《易經》,為什麼呢?

第一個原因是,老一輩的人有傳說,《易經》是可以闢邪的,你一讀易經,就可以對一些不正的鬼神造成傷害,晚上是人休息而鬼神出沒的時間,在這個時間裡讀《易經》難免會打擾人家,結下梁子就不好了,所以,老一輩的人告誡我們,易經最好不要晚上讀。

第二個原因是,晚上讀《易經》不容易睡覺,會失眠。為什麼呢?因為易經啊,其中的內容,正如孔子所說,潔淨精微,看似很簡單,卻是內容很廣博,你發現一個問題解決掉了,馬上就跳出來另一個問題,每解開一個問題,腦子裡就像是打開了一個結,有一種說不出的快感,這樣的感受,會不斷的刺激你繼續研究下去。所以孔子才會出現「韋編三絕」的情況。夜晚讀易經,越研究越沒完,一不小心就天亮了。對這個狀況,古人還寫了一句總結性的小詩:「閒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時。」說的是,研究周易研究得入迷,都不知道春天已經過去好久了。

那麼第三個不能夜裡讀易經的原因是什麼呢?

在《五經解》中,對《易經》有過批判,說易經啊,「其失也,賊。」意思是什麼呢?如果學習易經的人,學不成還好,如果真能學到一點精微,那麼心正還好,心不正的話,就是賊頭賊腦,旁門左道,比如說明朝的姚廣孝,就是易學的高人,但是他別的不幹,整天就攛掇朱棣奪大侄子的皇位。所以,《五經解》中,對於易經才判了一個,其失也,賊。就是說學易經的人,心不正,就是賊了。那晚上陰氣大,晚上讀易,很容易生出一些不好的心思,可能就會將易經讀偏了。因此前輩們告誡我們,易經最好的在白天讀,不要在晚上讀。

最後總結一下,這世上的學問,有兩種,一種叫做顯學,一種叫做秘學。比如孔子的儒學,就是顯學,顯學的優點就是普世性的,任何人都可以學,而且學了沒有什麼副作用,讀書做官一板一眼,缺點就是實用性比較差,你學二十年的儒學,最多也就是學富五車。而周易及其系統下的學問,則屬於秘學,秘學就是不能普世的,為什麼不能呢?因為有副作用,所以黃石公在傳張良天書的時候,才會反覆考驗其心性,因為傳的就是秘學。學壞了,是會對世間造成極大影響的,不可以輕易傳授。

而在如今,文化漸漸開明,對於老祖宗留下的東西,無論是顯學還是秘學,都不必過於誇大,至多不過是拿過來看看其中究竟是個什麼名堂罷了。

相關焦點

  • 「鬼」怕《易經》,為何南懷瑾卻告誡世人晚上不要讀《易經》?
    但不可否認,幾千年來《易經》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與地位。既然民間流傳,「鬼」怕《易經》,那為何南懷瑾大師卻告誡人們晚上不要讀《易經》呢?假如這個世界上真的有鬼,鬼又真的怕易經,那我們晚上讀《易經》豈不是更安全?
  • 鬼怕《易經》,為何南師卻告誡世人晚上不要讀?
    假如真的有鬼的存在,那我們晚上讀《易經》豈不是更安全,南師的這個說法就是在害人?還是說有別的......有鬼只是一種猜測,老賈認為世上是沒有鬼的,鬼只是人性醜惡所展現的一面。看下《搜神記》卷六【宋定伯賣鬼】的故事就知道,鬼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人,是所謂的人性。而南師說晚上不讀《易經》其實和鬼怪之類的並沒有關聯,兩者說的不是一種情況。
  • 不能不說的泰和否,我對《易經》一書理解就從這兩個卦象開始
    為什麼還要重點講下泰否兩卦?因為我讀《易經》,理解的突破口就是從這兩個卦開始的。我今天講《易經》不難讀懂是因為已經想通了它的道理。而我從開始讀《易經》到感覺有所領悟,其間歷時十數年之久。但那時我閱讀的興趣主要集中在西方哲學和自然科學上,偶爾也翻翻《易經》《老子》等國學經典書籍。我發現那些解讀《易經》的作者,大多數都從《易傳》立論,以八卦象八物說為基礎演繹卦理和解讀經文。
  • 我們為什麼不能讀懂《易經》?讀懂易經讓你輕輕鬆鬆過一生!
    我們為什麼不能讀懂《易經》? 讀懂易經讓你輕輕鬆鬆過一生!有人問這樣的問題:如何利用中外古代和現代《易經》的詮釋能夠有效地學習?如果您說這些解釋不能幫助您理解《易經》這本書的內容,那肯定會引起激烈的反對。
  • 《易經》:為什麼婚姻求穩,非但不能恆久,還會招致婚變?
    我們常說一個詞,叫持經達變,意思是告訴我們,處理事情的時候要有所變有所不變,不能變的就是「經」。「經」指的是人們經常使用的一些準則、規則。也就是《易經》中所說的不易的部分。當年,孔子看到《易經》的時候,為什麼會肅然起敬?為什麼會著《傳》呢?就是因為孔子發現《易經》把宇宙、自然、人生的道理統統條例出來了,而且分成了64種不同的情況。所以,為了讓人們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易經》這部經典,孔子就為《易經》寫了十篇《傳》。
  • 學習《易經》對人有什麼好處?
    《易經》在古時候用於佔卜、測吉兇、行兵打仗,那我們現代人學習它又有什麼好處呢?唐太宗的宰相曾說:「不讀《易》不可為將相。」孔子在《周易·文言傳》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就連西方國家愛因斯坦也說過:「《易經》是一把打開宇宙迷宮之門的金鑰匙。」
  • 曾仕強:易經到底在講什麼?讀懂這5句話,你就掌握了易經的精髓
    學習易經,很多人都有這樣一個疑惑:為什麼易經講述的道理這麼深奧,但運用的實際生活中,卻總是感覺遙不可及呢?事實上,易經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高冷,有句話說易經是「百姓日用而不知」,意思就是說我們天天都在使用,但卻並不知道它就在我們身邊。
  • 《繫辭》第二章內容,包含了《易經》的創作原理和讀解方法
    我們絕對可以這樣說,自西周至春秋、戰國、秦漢、唐宋、明清,並一直到現在,還沒有另外一本書,能夠比《易經》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更大,《易經》對中國文化的作用,絕對可以說是無出其右的,各類注釋《易經》的書籍,自秦漢至清末,就不少於幾百種,可見《易經》對於中國文化的影響之大。
  • 《易經》:人越沒錢,越不能節省這四種錢,老祖宗的智慧值得學習
    《易經》作為我國古代最古老的書籍之一,裡面的哲學值得我們一讀再讀、反覆研究體會。在古代有價值的思想體系都會有《易經》的存在,經過千百年的流傳,《易經》變得更加神奇。眾所周知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的文化底蘊不言而喻的深厚,中國有很多蘊有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易經》便是這些智慧結晶之首,其中的哲理更是值得後人研究推敲。據說當時孔夫子讀《易經》以後做到韋編三絕,這是什麼意思呢?
  • 民間有流傳,鬼怕《易經》!南懷瑾大師卻說:晚上不要讀,為啥?
    南懷瑾先生:「千萬別晚上讀《易經》,不然一下子天就亮了。」為什麼南懷瑾告訴我們說,千萬別讀《易經》呢?在世人的認知裡面,《易經》是可以闢邪的,但凡是心不正的妖魔鬼怪,都害怕《易經》。但是南懷瑾大師的意思可不是這個。
  • 易經為什麼能有預測的功能?
    對於易經,歷來有很多的說法,有說是哲學、科學的,有說是封建、迷信的,還有說是人類之前的高級文明留下的,林林總總的透著些玄妙。其中。最令人驚奇的就是其預測功能了,為什麼能夠提前預知?有些大師預測的準確性讓人不得不懷疑是不是有「神」。
  • 到底有沒有鬼神?孔子、易經中早已承認,科學家不反對還在研究中
    孔子他並不否認鬼神的存在,而是認為先要把人做好,才有資格或者再來研究鬼神的問題也不遲。連人都沒有做好,連做人都稀裡糊塗一輩子,還想進一步去了解鬼神這麼高深的事,想得太遠了,不切實際。正如淺近的道理還沒搞明白,就去學習高深的學問,多半是白費力氣。人道都沒做好,何必談論天道呢?這裡,實際上等於孔子消極地承認有鬼神。
  • 《易經》是封建迷信之書?愛因斯坦:《易經》是科學迷宮的金鑰匙
    那麼,在西方人眼裡,究竟如何看待《周易》的呢?其中,有四個家喻戶曉的名人,非常推崇這本書,甚至將之誇上了天,全部給予頂級好評!這是什麼原因呢?原因之一是古代科學家自幼學習《周易》,掌握了一套古代西方科學家們不曾掌握的一把打開科學宇宙迷宮之門的金鑰匙。」李約瑟李約瑟是科學史作者,是《中國的科學與文明》的作者,被中國媒體稱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 易經:一個真正厲害的人,為人處事一般具備這兩個特徵,不要小瞧
    易經:一個真正厲害的人,為人處事一般具備這兩個特徵,不要小瞧《易經》是我國的中華傳統文化中最歷史悠久的經典,也是民間廣為流傳極其普遍的一冊書本。孔夫子晚年時期極其推祟該書,有「韋編三絕」一說。在孔子的年代,書全部都是由竹簡書編成,牛皮繩編起來的。孔子讀《易經》的那時候,牛皮都斷掉無數次。
  • 《易經》的源流和如何讀懂《易經》的古注
    後代研究,總共有三易,一個叫《連山》,一個叫《歸藏》,一個叫《周易》,現研習的就是《周易》了。伏羲氏做易,有畫沒有解說詞,到了周朝,文王寫了卦辭,周公旦寫爻辭,把六十四卦分為上下兩篇,也稱上下經,後人稱為《周易》。
  • 雜文丨不讀易經不懂「群龍無首」
    群龍無首,吉」出自《易經》乾卦。從字面普通理解為:沒有首領,寓意吉祥。試問:一個公司或群體沒有了領導,如何統一行動和發展呢,還是呈吉象,豈不自相矛盾。《易經》之所以是國學經典,傳承至今,書中每句話的寓意要結合事物的發展規律和人道來推敲求解,根據字面意思來理解往往詞不達意,適得其反。首先,我們來看「群龍無首」,《易經》中群龍無首指的是一個群體沒有領導的一種狀態,吉是指符合大道之意,用吉象來理解也無可厚非。
  • 《易經》中最重要的一個字,看懂改變一生
    這樣我們就知道為什麼對時非常重視。你無法選擇你降生的年代,你無法選擇時間,你能做到的,就是等待時。時辰一到,你沒有把握住,時辰失掉以後,也只是白白的花費力氣。這樣你才懂得孔子為什麼講「時也,命也。」依時而動,依時而做出不同的選擇盡人事,最後還要聽天命。時,是主動的,不是被動的。
  • 《易經》提醒:一個人能不能發達,靠的不是命,而是這三種能力
    《易經》提醒:一個人能不能發達,靠的不是命,而是這三種能力隨著我們的長大,對成功和財富的渴望也越來越強烈,因為接觸得多了,就對這個社會有了更清晰的認知。但不是每個想成功的人都能成功的,失敗的人覺得自己的失敗是因為命不好,是自己窮人的身份,限制了自己的發展。白手起家的人還少嗎?
  • 三個問題告訴你,《易經》《易傳》《周易》的異同及核心
    那麼什麼是《周易》呢?我比較認可易中天先生的說法。我們通常所謂的《周易》,其實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叫《易經》,另一部分叫《易傳》。這裡的「傳」字,不念傳說的傳,要念傳記的傳(zhuan,四聲)。一個《易經》,一個《易傳》,合起來,統稱《周易》。《周易》為什麼既有「經」又有「傳」?這就要先搞清楚什麼是「經」什麼是「傳」。「經」就是永恆真理。劉勰的《文心雕龍》稱之為「恆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意思就是「一個字都動不得的偉大教導」。
  • 《易經》到底有多難學?為什麼算命先生大部分都是瞎子?
    《易經》講究著八卦,八卦變化多,這一點就是最難的一點。《易經》這一本書最近是有了3000多年歷史,早在文字出現以前就有了,而他出現的原因就是人們對未知事物的預測。《易經》存在三千多年,古人一直運用易經來進行佔卜,並通過書中的內容來對未來進行預測,甚至從已經中推演出來佔卜的重要因素,這一點從算命的半仙手裡就可以看到,他們手裡除了拿著一本易經的書,還佩戴著一個空蕩蕩的龜甲殼,專門用來佔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