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密銃射程更遠,精度更高,為何明末的主戰火器卻是三眼銃

2020-12-16 見史簡談

熟悉歷史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明朝火器在我國封建歷史上算是一個發展比較快速的朝代。

不但湧現出了五花八門的各式火器,更是湧現出了《火龍神器陣法》以及《武備志》等多種著名軍事著作。

而且在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明朝傑出火器研製家「趙士楨」還曾以奧斯曼帝國所進貢的火繩槍為原型,發明出了一種名為「魯密銃」的火繩槍。

相較於當時明朝所使用的鳥銃,魯密銃的結構更為合理,雖然因為加長銃管的緣故,導致魯密銃要比鳥銃更重一點,最高達到了8斤。

但其卻比鳥銃具備著更遠的射程,普遍達到了200米左右,就連《武備志》也對魯密銃做出了一個「唯魯密銃最遠最毒」的高度評價,顯然魯密銃的威力也是要大於鳥銃。

可是在到了明末之時,正兒八經大規模裝配在遼東戰場的主戰武器卻並非魯密銃,也不是鳥銃,而是甚至還不如鳥銃的「三眼銃」。

三眼銃的性能

先不說三眼銃那「品」字形組合的銃管設計讓其沒辦法正兒八經的採用三點一線的瞄準方式, 精準射擊距離可能只有十米左右,十米之外就要看運氣了了。

光是三眼銃那僅有一尺左右長度的銃管,就註定了其最遠射程其實是比不上槍管普遍六七尺的魯密銃的。

畢竟在沒有突破臨界點的情況下,槍管的長度是和射程成正比的,也只有這樣,才能儘可能延長火藥燃氣對鉛彈的作功時間,從而使得鉛彈能激射出更遠的距離。

不過也不是說三眼銃就一點優勢都沒有,畢竟其有三根銃管不是嗎,可以一個接一個連發,也可以一下三個一塊發射,明顯比魯密銃的射擊頻率更快,還可以短時間內形成密集火力。

但說實話,三眼銃的射擊頻率優勢也僅限於裝填好彈藥的條件下,一旦三發都射擊完畢,三眼銃的裝填速度就明顯要比魯密銃差遠了。

再加上明朝也已經有了交叉輪番射擊的規模化戰術體系,這也就意味著魯密銃在射擊頻率上的劣勢完全可以通過戰術來彌補,從而最大化的發揮出其射程、以及精度等屬性。

那為何到了明朝末年之時,《明熹宗實錄》上的遼東軍需物資名單上卻頻繁出現「三眼銃」的名字,而不是魯密銃或者鳥銃呢,明顯就是把三眼銃當成了遼東戰場的主戰火器。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是不是因為魯密銃結構更精密,所以更貴呀?

其實不是,因為在明末時期,就連造價相對便宜的鳥銃其實都沒太大的裝配量。而鳥銃的造價,其實是和三眼銃相差不大的。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的呢?其實原因也很簡單,不過不是從明朝火器自身說起,而是要從明末火器的應用場景說起。

明末火器的應用場景

眾所周知,明末時期對於明朝威脅最大的,其實不是起義軍,而是遼東關外的清朝大軍。或者更準確點,是清朝的「八旗兵」,一支以騎兵作戰為主的強悍軍隊。

而明清時期騎兵作戰時所騎乘的基本都是一水的「蒙古馬」,雖然個頭不大,而且其貌不揚,但是卻有著極強的環境適應能力。所以歷來都是一個極為優良的軍馬馬種。

而封建戰場上騎兵最大的優勢在哪?

一方面是其優越的機動性,適合長途奔襲;另外一方面則是以爆發力為基礎的短距離衝鋒能力。

那麼我們再來看看蒙古馬的衝鋒能力,據目前已知的記錄來看,蒙古馬在短距離衝鋒上面的記錄是2分08秒跑了1600米。

若是換算成秒的話,也就是在短距離衝鋒的進程裡已經達到了每秒12.5米的平均速度。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蒙古馬都能跑出這個速度,可咱們就算把零頭抹掉,那也到了10米每秒的程度。

如此一來,我們也就可以做個假設,假如明末遼東大規模裝配的是魯密銃,雖然其最遠射程能達到200米左右,可這個距離已經沒有什麼殺傷力了,所以論破壞力的話,還得看有效射程。

而當時普遍用的是黑火藥,史料記載魯密銃的裝藥量是「四錢」,這也就意味著其槍口動能或許能達到2400焦耳以上。

由此我們也就可以根據鉛彈動能的衰減速度、以及傷害目標所需要的能量值大概推算出一個結論。

如果是針對一個絲毫不設防的目標,魯密銃的有效射程其實只有一百米左右,所以通常是在騎兵衝鋒到了一百米以內才會開始射擊。

而清朝騎兵跨越過這個階段所需要的時間僅僅只有十秒。這也就意味著明朝魯密銃其實也就只有一次射擊機會,鳥銃也一樣,同樣只有一次射擊機會,而且其有效射程更近。

這裡大家要注意一點,百米有效射程是建立在清朝騎兵完全不設防,也就是不裝配任何防具的情況下,但這可能嗎?顯然不可能。

換言之,想要對清朝騎兵造成傷害,首先還必須破甲,也就是要先擊穿八旗兵那包鐵的棉甲,那麼其有效射程也就必須進一步縮減,也就只剩下了四五十米左右的程度。

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大家說魯密銃在這四五秒的時間裡能幹啥,即便應用戰術去輪番射擊,能夠射擊兩三輪也就到頭了。但這又有什麼用呢?

畢竟騎兵衝鋒不是列成一排衝的,往往會有相應的衝鋒陣型,好比錐形陣、雁形陣什麼的,就算魯密銃或者鳥銃能對前排騎兵造成傷害,那後排呢?

明末三眼銃成為主戰火器的實質

三眼銃就不一樣了,雖然其有效射程近,精度差,但是其在近距離所形成的威力其實也並不比魯密銃或者鳥銃要差多少,無非就是因為銃管太短的因素打不遠,有效射程更近一點。

再加上在這種清朝騎兵密集衝鋒的條件下,精度以及射程其實已經沒什麼實質性意義,三眼銃那多出來的兩根銃管無疑就更是能發揮出一個頂三個的巨大作用。

最為關鍵的是,三眼銃並不單純的只是一件「火器」,他特殊的形態,以及其銃管後方還需要裝配的棍子,也就註定其還能當成一個「冷兵器」來使用。

大家想啊,步兵裝配三眼銃就不說了,同樣可以採用輪番射擊的戰術,既然都能在四十米左右的距離內造成傷害,雖然不像魯密銃或者鳥銃那樣能把目標緻死,但致傷繼而使目標喪失戰鬥力肯定是足夠了。

所以其與魯密銃以及鳥銃發揮出的作用其實都差不多,頂多也就射擊個兩三輪就得近身肉搏了。

但如果是騎兵使用呢,鳥銃以及魯密銃顯然不怎麼適合騎兵使用,畢竟這樣也就相當於浪費了精度這個屬性。而且魯密銃以及鳥銃本身的設計構造就不是以近身攻擊為主的。

反觀三眼銃,壓根就沒考慮過精度,也沒考慮過裝填,如果騎兵使用也就一次擊發的事,繼而就完全可以將其當成冷兵器來使用了。

雖然沒有刀劍那樣的割裂效果吧,但是其那遠超刀劍的瞬間衝擊力也不是人類的體質所能扛得住的。

如此一來,在清朝騎兵衝鋒過來以後,三眼銃也就只需要擊發一次就可以當成個大錘子用來

結束語

相信大家不難發現,明末之所以會選擇三眼銃為主戰火器,不是說魯密銃以及鳥銃的性能不好,也不是說三眼銃就多麼厲害。

而是因為火器在遼東的應用場景不太適合魯密銃以及鳥銃的發揮,即便用了也只能是資源浪費,還不如三眼銃這樣粗製濫造又便宜的火器表現出色。

所以,既然能夠以更低的成本獲得基本一樣的效果,那為何還要大費周章的花更多的經費呢?

畢竟明朝末年的朝廷說實話也是挺窮的,軍費極度緊張,就跟我們居家過日子一樣,無論如何都必須得精打細算著來呀。

【end】

相關焦點

  • 一支三眼銃,戳中晚明殘酷真相
    而在其最精銳的「前鋒後勁營」,全營三千騎兵的規模,配備888支三眼銃。公認的「主戰火器」。而在清朝人繪製的《滿文老檔》裡,三眼銃也是標準的「熟臉」。比如《滿文老檔》裡還原薩爾滸血戰的《諸王破康應乾營戰圖》裡,就有手持三眼銃的明軍士兵,浴血硬槓八旗鐵騎的畫面,堪稱那一系列「明亡清興」戰爭裡,無比生動的寫照。
  • 中國航海火器丨古代多管金屬火器——三眼銃
    中國航海火器丨古代多管金屬火器——三眼銃 2020-09-09 17: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明代火器–古代黑科技
    明朝是一個廣泛使用火器的國家,他比他的前代宋元,後代滿清,都要更依仗火器作戰,也十分重視火器的研發和製造。但明朝的火器和宋元,還有西洋文明脫不開關係,所以講明代火器前必須先探究一下宋元在火器上的使用。宋代在軍事上廣泛使用的火器主要是震天雷。這種火器可以看做是原始的手雷,一般是用陶罐做容器,往裡面裝火藥,碎瓷片,石子等物,以增強殺傷力。不過如圖,震天雷的體型是十分大的,它的體重也很重,相比於現代的手雷,其實它更像是一個陶質的炸藥包。
  • 宋朝突火槍的主體不是金屬,而是竹筒,為何有150餘步的射程
    可是相信大家也應該都清楚,即便明朝時期的射程較遠的魯密銃,其射程也就只有兩百米左右,而且銃管還是用鋼鐵所打造的。就這都還時不時就面臨著炸膛的風險。那銃管主體用竹筒打造的突火槍怎麼就能達到200米左右的射程呢?難不成是古人吹牛了?
  • 火器歷史悠久,為何直到19世紀以後,各方面性能才有了飛躍式提升
    這也就導致其在換來更遠的射程和更高的精準度以後,同樣也需要承擔著更高的啞火和炸膛的概率。所以,一直到十九世紀中期之前,線膛槍在戰場上的存在感其實並沒有滑膛槍那麼強。當然,以現代的槍械分類來說,98k其實在嚴格意義上並不能稱之為「狙擊槍」,只不過就是精度和有效射程更好一點,然後加上了瞄準鏡而已,可這也無法改變98k性能表現優異的事實。
  • 大明王朝的嘆息——被「智子」鎖住的火器技術
    類似地,中國人發明了火藥,在唐末就投入了戰爭,但是七百年後明末的火藥,也並不比唐末有本質的提升,僅僅是硝硫炭三元素的配比更加優化。 進一步,我們可以推測,明末很多所謂"悍將",尤其是遼東系,主要是拼誰的家丁厲害,而家丁戰鬥力的基礎是弓馬騎射,並非火器。
  • 17世紀「線膛槍」射程遠、精度高,為何歐洲軍隊卻喜歡「滑膛槍」
    由於膛線可以給彈頭賦予「旋轉」的能力,所以在彈頭射出有膛線的槍管之時,往往會因為彈頭自轉而獲得更遠的射程以及更高的精度。這個原理其實就跟小孩子玩的「陀螺」一樣,因為彈頭旋轉而大大提高了彈頭射擊之時的「穩定性」。
  • 明代火器:世界現代槍炮之祖,戰爭利器逐步登上中國的舞臺
    因為火器操作非常複雜,其技術含量很大。因此使用火器的專業士兵部隊很難煉成。但是,朱元璋在與元朝的交戰之中敏銳地發現了火器的重要作用,他是元末明初的各路起義軍中最倚重火器的人,其步兵裝備中火器佔比10%,即使是蒙古鐵騎遇到朱元璋的部隊也是無可奈何。因此,在洪武年間就湧現出了大量的新式火器裝備。例如碗口銃、洪武鐵炮、手銃等,並逐步淘汰了元鐵銃等元代火器。
  • 表尺射程八百米!德軍航空兵使用的魯格P08手槍,加長槍管讓射程更遠
    當然,這只是普通魯格P08的估值,而一些罕見型號的價值更高,比如說照片中這支,美國槍店給出的價格為3590美元(約2.44萬人民幣)。 炮兵型擁有一根7.9英寸(約200mm)的槍管,這讓它的子彈可以打到更遠的地方,表尺射程可以達到800m。
  • 明朝火器發展簡史:從神機營到佛郎機列裝部隊
    多數筒內裝填石、鉛、鐵等物,俗稱"實心彈",少數則裝填爆炸性的球丸,射程一般在數百步至二三裡距離,主要用於守寨和攻城,也用於野戰、水戰和海戰。明代的海船製造已經相當的發達,海船上就裝備了這些火器。明末年間,抗清名將鄭成功率水師海船收復臺灣,就用這些武器痛擊了荷蘭殖民者。
  • 中國航海火器丨古代單兵海戰火器——鳥銃
    這是國內首個以航海火器為主題的臨時文物展覽,薈萃館藏130餘件/套展品,力圖從多角度、全方位來揭示中國航海火器歷史面貌。除了精彩的展覽,『中國航海火器』系列推文也正式上線,以期讓觀眾進一步了解航海火器背後鮮為人知的航海故事。『中國航海火器』第7期,我們將介紹的是「鳥銃」,一種外傳火器。
  • ...曝光在研最新戰略核飛彈性能:射程1.6萬公裡 打擊精度超過亞爾斯
    【環球網軍事報導】據俄羅斯衛星網當地時間7月23日發布的消息,俄戰略武器領域專家、戰略火箭兵前軍官弗拉基米爾 葉夫謝耶夫日前接受採訪時表示,俄羅斯正在研發新型公路機動飛彈系統,將用來替換戰略火箭兵目前列裝的「亞爾斯」飛彈系統,而這套系統將擁有更高的精度和更遠的射程
  • 宋朝有一種弩,威力巨大,射程遠,為何後來卻銷聲匿跡了?
    可奇怪的是,南宋滅亡之後,射程遠,殺傷力大的床子弩,卻就此銷聲匿跡,沒人用,這是為何? 前文提到過,床子弩體型巨大,射程遠,殺傷力強。
  • 第一次鴉片戰爭前清軍所裝備使用的火器
    大家都知道鴉片戰爭之前的清軍所使用的火器非常落後,但具體與西方差距在哪呢?今天讓濤哥給你們娓娓道來。清軍所使用過的火器說到火器與西方的差距首先要說火藥的差距,英國的化學工業更發達,早就提出了火藥的最佳配比,而且有了粉碎機等工具,他們的火藥實際上是顆粒化的發射藥,效能更強;反觀大清
  • 明初的戰爭刺激了火器大發展,之後火器技術卻因社會安定逐漸停滯
    但不可否認的是,至明中期時,明王朝所擁有的火器已經落後於歐洲各國了,需要引進外來火器技術才能滿足戰爭需求,所以我認為與其關註明王朝火器的優劣問題,倒不如來分析一下明初期繁榮發展的各種火器技術為何到明中期時就陷入了停滯不前的怪圈,甚至還出現了技術倒退。
  • 清軍打不過西方,除了火器技術落後,戰術錯誤也是主因
    中國發明了最早的火藥和火器,但中國不是把它們運用得最好的國家。明朝時中國已經開始落後,清朝更是被西方甩得老遠。不過,既然真拿著長矛的祖魯人也能打敗英國人,為什麼清軍就是不行呢?朱棣時代的神機營,據說就已經是全部採用火器作戰的部隊。先進的三段擊對他們來說,應該是常用的戰術。
  • 射程460公裡的火箭彈?命中精度達到米級,這明明就是彈道飛彈
    身管火炮精度高,但是射程提高非常困難 而隨著現代戰爭理論對地面部隊的火力射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對於「射程提高非常困難」的身管火炮和「價格非常昂貴,功能單一」的近程彈道飛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