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歷史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明朝火器在我國封建歷史上算是一個發展比較快速的朝代。
不但湧現出了五花八門的各式火器,更是湧現出了《火龍神器陣法》以及《武備志》等多種著名軍事著作。
而且在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明朝傑出火器研製家「趙士楨」還曾以奧斯曼帝國所進貢的火繩槍為原型,發明出了一種名為「魯密銃」的火繩槍。
相較於當時明朝所使用的鳥銃,魯密銃的結構更為合理,雖然因為加長銃管的緣故,導致魯密銃要比鳥銃更重一點,最高達到了8斤。
但其卻比鳥銃具備著更遠的射程,普遍達到了200米左右,就連《武備志》也對魯密銃做出了一個「唯魯密銃最遠最毒」的高度評價,顯然魯密銃的威力也是要大於鳥銃。
可是在到了明末之時,正兒八經大規模裝配在遼東戰場的主戰武器卻並非魯密銃,也不是鳥銃,而是甚至還不如鳥銃的「三眼銃」。
三眼銃的性能
先不說三眼銃那「品」字形組合的銃管設計讓其沒辦法正兒八經的採用三點一線的瞄準方式, 精準射擊距離可能只有十米左右,十米之外就要看運氣了了。
光是三眼銃那僅有一尺左右長度的銃管,就註定了其最遠射程其實是比不上槍管普遍六七尺的魯密銃的。
畢竟在沒有突破臨界點的情況下,槍管的長度是和射程成正比的,也只有這樣,才能儘可能延長火藥燃氣對鉛彈的作功時間,從而使得鉛彈能激射出更遠的距離。
不過也不是說三眼銃就一點優勢都沒有,畢竟其有三根銃管不是嗎,可以一個接一個連發,也可以一下三個一塊發射,明顯比魯密銃的射擊頻率更快,還可以短時間內形成密集火力。
但說實話,三眼銃的射擊頻率優勢也僅限於裝填好彈藥的條件下,一旦三發都射擊完畢,三眼銃的裝填速度就明顯要比魯密銃差遠了。
再加上明朝也已經有了交叉輪番射擊的規模化戰術體系,這也就意味著魯密銃在射擊頻率上的劣勢完全可以通過戰術來彌補,從而最大化的發揮出其射程、以及精度等屬性。
那為何到了明朝末年之時,《明熹宗實錄》上的遼東軍需物資名單上卻頻繁出現「三眼銃」的名字,而不是魯密銃或者鳥銃呢,明顯就是把三眼銃當成了遼東戰場的主戰火器。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是不是因為魯密銃結構更精密,所以更貴呀?
其實不是,因為在明末時期,就連造價相對便宜的鳥銃其實都沒太大的裝配量。而鳥銃的造價,其實是和三眼銃相差不大的。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的呢?其實原因也很簡單,不過不是從明朝火器自身說起,而是要從明末火器的應用場景說起。
明末火器的應用場景
眾所周知,明末時期對於明朝威脅最大的,其實不是起義軍,而是遼東關外的清朝大軍。或者更準確點,是清朝的「八旗兵」,一支以騎兵作戰為主的強悍軍隊。
而明清時期騎兵作戰時所騎乘的基本都是一水的「蒙古馬」,雖然個頭不大,而且其貌不揚,但是卻有著極強的環境適應能力。所以歷來都是一個極為優良的軍馬馬種。
而封建戰場上騎兵最大的優勢在哪?
一方面是其優越的機動性,適合長途奔襲;另外一方面則是以爆發力為基礎的短距離衝鋒能力。
那麼我們再來看看蒙古馬的衝鋒能力,據目前已知的記錄來看,蒙古馬在短距離衝鋒上面的記錄是2分08秒跑了1600米。
若是換算成秒的話,也就是在短距離衝鋒的進程裡已經達到了每秒12.5米的平均速度。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蒙古馬都能跑出這個速度,可咱們就算把零頭抹掉,那也到了10米每秒的程度。
如此一來,我們也就可以做個假設,假如明末遼東大規模裝配的是魯密銃,雖然其最遠射程能達到200米左右,可這個距離已經沒有什麼殺傷力了,所以論破壞力的話,還得看有效射程。
而當時普遍用的是黑火藥,史料記載魯密銃的裝藥量是「四錢」,這也就意味著其槍口動能或許能達到2400焦耳以上。
由此我們也就可以根據鉛彈動能的衰減速度、以及傷害目標所需要的能量值大概推算出一個結論。
如果是針對一個絲毫不設防的目標,魯密銃的有效射程其實只有一百米左右,所以通常是在騎兵衝鋒到了一百米以內才會開始射擊。
而清朝騎兵跨越過這個階段所需要的時間僅僅只有十秒。這也就意味著明朝魯密銃其實也就只有一次射擊機會,鳥銃也一樣,同樣只有一次射擊機會,而且其有效射程更近。
這裡大家要注意一點,百米有效射程是建立在清朝騎兵完全不設防,也就是不裝配任何防具的情況下,但這可能嗎?顯然不可能。
換言之,想要對清朝騎兵造成傷害,首先還必須破甲,也就是要先擊穿八旗兵那包鐵的棉甲,那麼其有效射程也就必須進一步縮減,也就只剩下了四五十米左右的程度。
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大家說魯密銃在這四五秒的時間裡能幹啥,即便應用戰術去輪番射擊,能夠射擊兩三輪也就到頭了。但這又有什麼用呢?
畢竟騎兵衝鋒不是列成一排衝的,往往會有相應的衝鋒陣型,好比錐形陣、雁形陣什麼的,就算魯密銃或者鳥銃能對前排騎兵造成傷害,那後排呢?
明末三眼銃成為主戰火器的實質
三眼銃就不一樣了,雖然其有效射程近,精度差,但是其在近距離所形成的威力其實也並不比魯密銃或者鳥銃要差多少,無非就是因為銃管太短的因素打不遠,有效射程更近一點。
再加上在這種清朝騎兵密集衝鋒的條件下,精度以及射程其實已經沒什麼實質性意義,三眼銃那多出來的兩根銃管無疑就更是能發揮出一個頂三個的巨大作用。
最為關鍵的是,三眼銃並不單純的只是一件「火器」,他特殊的形態,以及其銃管後方還需要裝配的棍子,也就註定其還能當成一個「冷兵器」來使用。
大家想啊,步兵裝配三眼銃就不說了,同樣可以採用輪番射擊的戰術,既然都能在四十米左右的距離內造成傷害,雖然不像魯密銃或者鳥銃那樣能把目標緻死,但致傷繼而使目標喪失戰鬥力肯定是足夠了。
所以其與魯密銃以及鳥銃發揮出的作用其實都差不多,頂多也就射擊個兩三輪就得近身肉搏了。
但如果是騎兵使用呢,鳥銃以及魯密銃顯然不怎麼適合騎兵使用,畢竟這樣也就相當於浪費了精度這個屬性。而且魯密銃以及鳥銃本身的設計構造就不是以近身攻擊為主的。
反觀三眼銃,壓根就沒考慮過精度,也沒考慮過裝填,如果騎兵使用也就一次擊發的事,繼而就完全可以將其當成冷兵器來使用了。
雖然沒有刀劍那樣的割裂效果吧,但是其那遠超刀劍的瞬間衝擊力也不是人類的體質所能扛得住的。
如此一來,在清朝騎兵衝鋒過來以後,三眼銃也就只需要擊發一次就可以當成個大錘子用來
結束語
相信大家不難發現,明末之所以會選擇三眼銃為主戰火器,不是說魯密銃以及鳥銃的性能不好,也不是說三眼銃就多麼厲害。
而是因為火器在遼東的應用場景不太適合魯密銃以及鳥銃的發揮,即便用了也只能是資源浪費,還不如三眼銃這樣粗製濫造又便宜的火器表現出色。
所以,既然能夠以更低的成本獲得基本一樣的效果,那為何還要大費周章的花更多的經費呢?
畢竟明朝末年的朝廷說實話也是挺窮的,軍費極度緊張,就跟我們居家過日子一樣,無論如何都必須得精打細算著來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