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天一
10月31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人工智慧發展現狀和趨勢集體學習會上,新一代人工智慧再次引起國家領導層關注。
近年來,醫療健康逐漸成為中國人工智慧落地商業化的前沿陣地之一。智能醫學影、AI藥物研、虛擬助手、健康大數據等不斷變革、突破、創新,AI技術與應用日漸融合。
2018年,醫療人工智慧依舊熱度不減,而貝殼社作為行業的見證者和推動者,也見證者行業的驚喜和蛻變。這一年,醫療人工智慧取得了哪些科研技術突破,產品的應用落地又解決了哪些痛點,資本凜冬下,醫療人工智慧市場融資情況究竟又是怎樣一番面貌?
踩著2018年的尾巴,我們從科研、產業、融資三大角度,全面復盤這一年醫療人工智慧的重大事件。
科研
全球首創突破,多維度優化醫療流程
醫學智能影像熱度不減,技術走向落地
AI首次生成完整細胞3D模型,有望為癌症患者提供定製的治療方案
為了全面了解每個細胞應對疾病的完整過程,美國西雅圖生物科學研究所——Allen Institute,使用人工智慧創建了人類細胞的第一個完整3D模型。該模型全方位展示了人類體內典型誘導性多能幹細胞(hiPSCs)的外觀和結構,可以近距離展示癌症和其他疾病對個體細胞的影響。通過向AI提供癌細胞的數據和圖像,研究人員和醫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細胞及其各個組成部分是如何受到癌症影響的,從而幫助每個患者量身定製其疾病的治療方案。
3D列印技術列印出全球首個人工角膜,有望解決全世界角膜捐贈短缺難題
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研究人員通過幹細胞中提取研發的「生物墨水」,用3D列印技術列印出了世界上首個人工角膜。該全新技術意味著,這項全新的技術在未來可以確保無限量的角膜供應,如果在未來數年間投入應用,全球1500萬患者有望重見光明。研究人員稱,該3D列印角膜目前尚無法用於移植,但未來有望解決全世界角膜捐贈短缺的難題。
無需活檢,AI可以從CT圖像預測免疫療法效果
《The Lancet Oncology(柳葉刀腫瘤學)》上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人工智慧可以通過分析CT圖像獲得個體化的「放射學特徵(radiomic signature)」,預測患者對免疫療法的反應,而無需進行活檢。該回顧性研究通過基因組學,組織學和臨床分析,驗證500名不同實體瘤患者的放射學特徵。為了測試實際應用效果,研究人員使用該算法評估了在五個參加免疫療法1期試驗的受試者,分析治療之前的CT掃描圖像。結果發現,放射學評分較高的患者在3-6個月時的治療效果較好,並且總體生存率更高。
科學首次證明,CNN作為人工智慧或機器學習形式比專業皮膚科醫生更能準確診斷皮膚癌
5月28日,發表在ANNALS OF ONCOLOGY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開發了一個深度學習卷積神經網絡(CNN),並通過展示10萬多幅惡性黑色素瘤和良性痣的圖像來識別皮膚癌。在CNN與58位國際皮膚科醫生的「PK賽」中,CNN比皮膚科醫生更少漏診黑素瘤,誤診良性黑素瘤的機率更低。這是科學家們首次表明,CNN作為人工智慧或機器學習形式比有經驗的皮膚科醫生更能準確診斷皮膚癌。
Insilico發布深度生成對抗網絡(GAN)最新研究成果
9月11日,將深度學習應用於靶標識別、藥物發現和抗衰老研究的下一代人工智慧公司Insilico Medicine,發布最新研究「使用糾纏條件性對抗自動編碼器進行從頭藥物發現」。該研究描述了一種原創深度神經網絡結構——糾纏條件對抗自動編碼器(ECAAE),能夠基於對分子特性的各種要求產生分子結構,如對特定蛋白質的活性、溶解度和合成的簡便性。2014年,Ian Goodfellow博士提出的生成對抗網絡(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GAN),被稱為「AI想像」,是AI研究中最激動人心的領域之一。Insilico Medicine是將GAN架構應用於生成新型分子結構的領先公司之一。
斯坦福吳恩達團隊公布最大醫學影像數據集,4萬張為人體上肢端的X光片
1月19日,斯坦福吳恩達研究團隊開源了含有4萬張人體上肢端的X光片的數據集MURA,並用這個數據集訓練CNN尋找並定位X光片的異常部分。為了加快X光片的診斷速度,近日(1月19日),最後,該模型在手指和手腕X光片中的診斷表現優於放射科醫生。根據研究,全球現在超過17億人的肌肉骨骼都出毛病,每年大概有3千萬的急診病例。
史丹福大學:基因組學和機器學習成功預測動脈瘤風險
根據《細胞》雜誌,史丹福大學科學家開發了一種利用基因組學和機器學習來預測腹主動脈瘤(AAA)的方法。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利用基因組學和機器學習來預測腹主動脈瘤(AAA)的方法。研究過程中,團隊不是試圖將疾病與個體基因突變聯繫起來(如測試BRCA1或BRCA2突變以預測乳腺癌風險),而用機器學習分析了268名AAA患者的基因組數據,以尋找突變模式,最終確定60個在AAA患者中高度突變的基因。結合後續進一步驗證,該算法結合基因組測序,預測AAA風險的準確率能達到70%。
MaxQ AI軟體通過美國FDA批准,可幫助確立患者優先級的急性腦出血檢測
美國當地時間2018年11月7日,臨床診斷和工作流程軟體製造商MaxQ AI宣布公司產品Accipio Ix已獲得美國FDA 510(k)營銷許可。Accipio Ix是一種人工智慧工作流程軟體,可幫助臨床醫生確立可能出現急性顱內出血的成人患者治療的優先級,減輕同時處理大量病例時的工作壓力,並為最需要的患者提供快速診斷。
Dip.io獲批FDA首個智慧型手機攝像頭尿檢工具II級認證
7月,以色列數字健康公司Healthy.io的尿檢工具包Dip.io獲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發出的首個智慧型手機尿檢工具II級認證。該產品能夠基於智慧型手機攝像頭完成臨床級尿液檢測,是FDA是首次批准僅基於現有智慧型手機攝像頭的II級認證,此舉對於數字健康意義重大。
無創檢測高鉀血症,AI軟體獲得FDA突破性設備認定
9月10日,人工智慧公司AliveCor的KardiaK平臺獲美國FDA突破性設備認定。KardiaK平臺無需患者血液,就可以篩查血鉀升高——高鉀血症,技術採用專有的深度神經網絡,使用心電圖(ECG)數據檢測高鉀血症,這些數據可以用AliveCor的KardiaMobile和KardiaBand設備捕獲,有望改變高鉀血症的診斷標準。
國內首例!樂普醫療人工智慧心電產品獲美國 FDA 批准
11月19日,樂普(北京)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全資子公司自主研發的心電圖人工智慧自動分析診斷系統「AI-ECGPlatform」,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以下簡稱「FDA」)的註冊批准,成為國內首項獲得美國FDA批准的人工智慧心電產品,堪稱國內醫療人工智慧領域的裡程碑事件。
全球首次開發出B型主動脈夾層人工智慧自動分割方法
4月21日,匯醫慧影聯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北京301醫院)血管外科發布「主動脈人工智慧研究雲平臺AORTIST2.0」,這是全球範圍內首次開發出的B型主動脈夾層人工智慧自動分割方法。
百度突破AI醫療影像應用,助力癌症診斷治療
百度研究院發布一種名為「神經條件隨機場」的AI算法,擁有強大的腫瘤病理切片檢測能力,其檢測準確率甚至超過專業病理醫生,並突破此前最高記錄。該算法不僅能對單一小圖進行判斷,還能夠模擬圖塊之間的空間關係,大大提高了診斷的準確率,成為人工智慧在醫療影像應用上的一次突破。
產業
巨頭繼續發力醫療人工智慧
產業強強聯合,共塑醫療人工智慧生態圈
中國醫療人工智慧出海趨勢明顯
英國投資5000萬英鎊建立5個AI數字病理學成像中心
11月6日,英國宣布將建立5個新的AI數字病理學成像中心,分別為牛津智能醫學影像國家聯盟、利茲北方病理成像協作組織、格拉斯哥數字診斷AI工業研究中心、考文垂病理圖像數據中心以及倫敦醫學成像中心。據介紹,中心將於2019年投入運營,飛利浦、通用電氣醫療集團、西門子和徠卡將共同領導這5個新的AI數字病理學成像中心。
Google成立Google Health,合併DeepMind健康業務
11月14日,Google在健康領域新組建Google Health(谷歌健康),並將研發出阿爾法狗的DeepMind公司健康業務納入其中。DeepMind宣布旗下的健康部門DeepMind Health、以及負責推進「Streams」團隊將調整合併到最新成立的「Google Health」部門中。在健康領域,Google即將火力全開。
目標10倍速!Facebook和紐約大學醫學院合作以縮短MRI成像時間
8月,Facebook人工智慧研究(FAIR)小組和紐約大學醫學院合作推出了fastMRI項目,欲運用AI將MRI掃描速度提高10倍。如果這項工作取得成功,醫生可以節約時間接待更多的患者。MRI掃描儀提供的圖像生成較慢,通常需要15分鐘到1小時,長時間的掃描使得幼兒以及幽閉恐懼症患者感到痛苦。
全球首次神經影像人工智慧人機大賽,AI戰勝人類
在全球首次神經影像人工智慧人機大賽上全球總決賽上,全球25名神經系統疾病診斷專業選手組成的「人類戰隊」分為兩組,分別與「BIoMind天醫智」人工智慧機器PK顱內腫瘤的CT、MRI影像判讀及血腫預測,以及腦血管疾病CT、MRI影像判讀。最終,醫生戰隊以66%、63%的準確率,落敗於人工智慧機器87%、83%的準確率。近兩年醫療AI技術飛速發展,尤其是在影像識別領域成績斐然。
全球首個人工智慧乳腺癌全周期健康管理系統問世
2018年9月28日,英特爾攜手匯醫慧影聯合推出了「人工智慧乳腺癌全周期健康管理系統」,通過人工智慧技術助力乳腺癌篩查和診治,呵護女性健康,這也是全球首個人工智慧乳腺癌全周期健康管理系統。
斥資135億!康美藥業構建智慧智慧大健康新模式
2018年7月,康美藥業宣布擬投資135億用於建設康美昆明大健康產業園、康美普寧中藥產業園、康美智慧藥房以及康美智慧藥櫃等4個項目,其中,康美智慧藥房及康美智慧藥櫃兩個項目投資金額高達105億,以保持先發優勢,快速形成網際網路+藥事服務領域的優勢地位。
國內首個健康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產業合作與發展組織在博鰲籌建
8月15日,中康資訊聯合眾多機構共同成立「中國健康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產業合作與發展組織籌委會」,計劃在年內推動該組織的正式落地,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促進我國大數據與人工智慧技術在健康領域的應用,積極響應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
京東入局智能醫療健康
9月19日,京東雲正式發布「醫療健康戰略」,通過與醫療健康產業的專業合作夥伴聯手,依託京東雲智能醫療健康平臺初步完成了市場和技術的串聯,推動醫療信息化。京東作為技術提供商,在垂直領域的經驗能夠快速複製到醫療領域。
阿里啟動AI醫療第三方人工智慧開放平臺
10月20日,阿里健康宣布啟動面向醫療AI行業的第三方人工智慧開放平臺,12家醫療AI領軍公司成為首批入駐平臺的合作夥伴。雲棲大會期間,阿里健康宣布與阿里雲建設阿里醫療人工智慧系統——ET醫療大腦,並升級為2.0版本。這意味著,經過內部整合,作為阿里巴巴「Double H」戰略在醫藥健康領域的旗艦平臺,阿里健康將與阿里雲協同布局深耕醫療AI業務。
騰訊牽頭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助力智能醫療服務「超級大腦」
11月18日,騰訊作為牽頭承擔單位,聯合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深圳市人民醫院等多家單位,正式啟動2018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的「數字診療裝備研發專項」 ——「基於人工智慧的臨床輔助決策支持技術及其服務模式解決方案研究」項目,探索基於人工智慧的臨床輔助決策支持技術(AI+CDSS),打造覆蓋就醫全流程的新型醫療服務模式解決方案。此前,騰訊正式對外發布首個AI醫學輔助診療開放平臺,同時宣布開放旗下首款AI+醫療產品「騰訊覓影」的AI輔診引擎,助力打造智能醫療服務「超級大腦」
依圖醫療啟動「AI防癌地圖
11月9日,醫療人工智慧企業依圖醫療宣布啟動「AI防癌地圖」項目,計劃在未來5年內投入1億元項目資金,聯合數百家醫療機構,覆蓋19個省市自治區,以AI應用提升醫療機構服務供給能力。該項目希望通過持續、高效的投入,覆蓋高致死率腫瘤的高發地區,通過提升醫療供給側的服務能力,讓更多癌症患者能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提升生存年限及生存質量,擴大中國人的健康版圖。」
依圖醫療攜手華西醫院,發布全球首個肺癌多學科智能診斷系統
在「華西醫院&依圖醫療」肺癌人工智慧成果發布會上,華西醫院和依圖醫療發布了全球首個肺癌多學科智能診斷系統,該系統是基於肺癌臨床智能的科研病種庫而研發的,已經從最初的影像描述性狀,進階到能為醫生提供診斷治療方案和相似病例以供參考。
商湯科技成立首個海外醫療實驗室
8月21日,商湯科技宣布在美國新澤西成立智慧醫療實驗室,人工智慧醫療領域的國際頂尖專家Dimitri Metaxas教授加盟,並擔任實驗室醫學影像分析首席科學家。商湯科技北美醫療實驗室是商湯在海外成立的首個醫療研究實驗室。在國際頂級醫學影像年會MICCAI 2018上,商湯科技更是囊括MICCAI四項比賽冠軍。
IBM聯手百洋,打造全球Watson醫療領域應用的樣板工程
7月25日IBM與百洋智能科技宣布聯手打造全球Watson醫療領域應用的樣板工程,一方面促進全球頂級醫療機構的合作;另一方面,打造全球樣板,為Watson在全球範圍內的應用起到示範作用。
推想科技啟動全球科研戰略,發力醫療影像AI
11月7日,推想科技宣布成立「推想科技全球臨床科研合作學院」 (iCR-inferVISION Global Clinical Collaboration Research Institute),並邀請影像圈頂級專家沈雲博士加盟,任臨床科研合作學院院長及首席臨床科研合作科學家。啟動推想全球科研戰略,發力醫療影像AI(人工智慧)臨床科研賽道,推想科技將進一步推動醫療AI的臨床學科建設。
融資
資本寒冬醫療人工智慧熱度不減
智能影像、AI新藥研發成風口
部分醫療人工智慧企業開始進入B+輪或臨近上市
復星7億投資Butterfly Network
7月13日,復星醫藥(集團)宣布,擬10600萬美元(約人民幣7億)入股美國Butterfly Network,投後估值約12.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83億)。Butterfly是一家美國德拉瓦州的掌上超聲+人工智慧的公司,其首款超聲成像產品Butterfly iQ於2017年9月獲美國FDA批准上市,通過智慧型手機應用結合雲技術、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等,實現單個手持式超聲探頭通過多種檢查模式分別完成對全身多個部位、多種臨床應用需求的操作。
新藥研發AI公司BenevolentAI獲得1.15億美元融資
4月20日,生物科技「獨角獸」BenevolentAI公司宣布融資1.15億美元,使其前期估值提升至20億美元,成為AI醫藥行業最大的融資之一。BenevolentAI致力於應用人工智慧開發疑難疾病的新藥,是第一家完全集成的AI公司,同時擁有藥物發現和臨床開發能力,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成功率和更短的研發流程打破了醫藥行業的傳統模式。BenevolentAI目前的藥物研發產品組合表明,它可以將早期藥物研發的時間縮短四年,並有潛力在整個藥物研發過程中,提高藥物研發平均效率的60%。
全球最大分子診斷和臨床資料庫Tempus完成1.1億美元E輪融資
2018年8月29日,領先的分子診斷數據分析來改善癌症治療的初創公司Tempus宣布完成E輪融資,融資總額1.1億美元,本輪融資後,公司估值達到了約20億美元。Tempus成立於2015年,由億萬富翁Eric Lefkofsky 和Groupon公司共同創立。目前,這家公司正在建立世界最大的分子診斷和臨床資料庫,以及分析作業系統,使這些數據能夠被臨床醫生訪問和使用。他們通過交互分析和機器學習平臺,通過基因測序服務平臺和數據分析,能夠讓醫生和研究人員實時的作出基於數據驅動的決策方案。
AI製藥企業晶泰科技獲4600萬美元B+輪投資
美國時間10月24日,晶泰科技宣布完成4600萬美金(約合3.2億元人民幣)的B+輪融資,由國壽大健康基金領投,SIG(海納亞洲)、雅億資本跟投。這一輪融資將用於加速晶泰科技的業務擴展與智能藥物研發平臺的建設,幫助其技術在更多藥物研發領域實現應用。晶泰科技是一家以計算驅動創新的藥物研發公司,目前藥物晶型預測技術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在體系複雜度、預測精確度與計算速度上遠超同類預測方法。
Atomwise獲得4500萬美元投資,百度和騰訊參與投資
矽谷的軟體公司Atomwise,在A輪融資中共獲得4500萬美元投資,Monsanto Growth Ventures領投公司,DCVC(Data Collective)、百度和騰訊等橫跨科技、生物製藥和農用化學品多個領域投資公司跟投。Atomwise公司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利用人工智慧(AI)來加速化合物篩選,幫助新藥發現,是第一家將深度神經網絡用於藥物開發的商業化公司。
「AI+輔助診斷」企業IDx獲3300萬美元A輪融資,用以加速平臺研發
9月26日,美國愛達荷州人工智慧創業公司IDx宣布獲得3300萬美元融資,投資方為8VC、Optum Venture。本輪資金將用於加速IDx的AI產品落地,推進商業化進程;部分資金將開發新的AI系統。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授權了其第一個基於人工智慧的診斷系統,使其成功商業化,該系統可以為患者提供篩查結果而無需臨床醫生的解釋。
Renalytix AI完成2900萬美元A輪融資
11月20日,總部位於紐約的創業公司Renalytix AI完成A輪融資,金額為2900萬美元。該公司表示,這筆新資金將用於幫助其開發兩種專為早期腎臟疾病檢測和準確管理腎移植排斥反應而設計的產品。其第一個診斷測試稱為KidneyIntelIX,計劃於2019年推出。
人工智慧醫療公司Paige.AI完成2500萬美元A輪融資
癌症診斷技術研發商Paige.AI完成2500萬美元A輪融資,美國風投第一人的吉姆·布雷耶(Jim Breyer)領投,數位匿名投資者跟投,包括一家位於加州門羅帕克的投資機構。現階段,Paige.AI將專注於乳腺癌、前列腺癌以及其他主要癌症的研究,並將於2018年推出首個產品——病理圖像瀏覽應用。這一應用獨立於設備,除了向病理學家提供應用模塊之外,還能集成到實驗室信息系統中,從而在臨床工作流程中實現無縫應用。
腦卒中AI檢測公司Viz.ai完成2100萬美元A輪融資
美國時間7月18日,人工智慧創業公司Viz.ai於完成2100萬美元的A輪融資,領投方為KPCB,另一參與投資的機構包括Alphabet的風險投資部門GV(前身為Google Ventures)。在此之前,Viz.ai已籌集了大約1000萬美元的資金,加上本輪融資共籌集3100萬美元。企業計劃將籌集到的新資金應用於擴展新市場,並將利用AI診斷疾病的技術的疾病範圍。
雲知聲完成 C 輪系列融資 13 億元人民幣
7 月 19 日,國內頂尖的物聯網人工智慧服務商雲知聲宣布完成 6 億元人民幣 C+ 融資。本輪融資由中國網際網路投資基金領投,中金公司旗下中金佳成、建投華科旗下中建投資本跟投,漢能投資擔任獨家財務顧問。至此,雲知聲 C 輪系列融資總金額已達 13 億元人民幣,創下語音技術領域單輪融資最高記錄。醫療領域,雲知聲在國內首次提出語音病歷解決方案,已在包括北京協和醫院、福建省立醫院等近 100 家重點醫院上線,並於去年年底和平安好醫生聯合成立合資公司——澔醫智能,全面布局移動端和家庭終端的醫療人工智慧服務。同時,雲知聲還充分發揮自身語音及大數據技術優勢,結合健康醫療大數據「國家隊」中電數據豐富的醫療數據資源,共同開拓現有醫療語音市場,研發新產品品類和面向健康醫療領域的 AI 晶片。
全域醫療完成7億元B輪融資
7月24日,全域醫療對外宣布其已完成B輪融資,融資金額達7億元,由中金資本運營有限公司領投,中電健康產業基金、上海金浦健服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等跟投,成國有資本首次為腫瘤放療平臺型企業注資。本輪融資將主要用於打造以智能放療體系建設運營服務為核心的全域智能放療示範醫院,加強信息化建設,打通產學研醫各個環節,提高腫瘤治療的智能化、同質化水平。另外,全域醫療還將深度整合放療資源,建設精準放療醫聯體平臺,形成可供複製、推廣的腫瘤放療新型服務模式,為各級放療單位賦能。
推想科技完成3億元新一輪融資
3月19日,推想科技已經完成由襄禾資本、尚珹基金、元生資本、紅杉資本、啟明創投投資的3億元人民幣新一輪融資。新一輪資金將持續投入多病種的醫療影像AI產品研發、加速出肺部產品外其他AI產品的落地應用,國內外的產品強落地性的覆蓋。
深睿醫療完成1.5億B輪融資,領跑AI醫療行業
4月2日,深睿醫療對外正式宣布完成B輪1.5億元融資,由君聯資本領投,聯想之星跟投,A輪投資方昆仲資本,丹華資本,道彤投資,同渡資本,弘道資本繼續跟投。本輪資金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用途: 加大加快深睿醫療醫療影像方面的布局; 深化北美市場布局; 和國內、外一些有知名大學背景的研究機構和公司開展合作,在新的技術領域開展研究,並探索一些新的醫療服務方式。
北京柏惠維康科技有限公司完成1.3億元C輪融資
10月26日消息,北京柏惠維康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由浙江諸暨聯創永鈞醫療器械基金獨家投資的1.3億元C輪融資。本輪融資將重點用於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的市場推廣,以及柏惠維康其它手術機器人產品線的研發。2018年4月13日,柏惠維康「睿米」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Remebot)正式通過 CFDA 三類醫療器械審查,成為國內首家正式獲批的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也是該領域全球第二款在原產地獲批的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
一脈陽光完成1.3億元B+輪融資
9月18日,一脈陽光宣布已完成1.3億元B+輪融資,本輪投資由中金資本領投,曉渢投資參與跟投。據悉,本輪融資將作為B輪融資的補充,用於今年下半年影像中心建設和市場開發。成立於2014年的一脈陽光,致力於醫學影像中心投資運營、醫學影像雲服務平臺技術開發、醫學影像人才培養。
數坤科技完成億元A輪融資
數坤科技宣布完成億元A輪融資,由華蓋資本、晨興資本聯合領投,天使輪投資人遠毅資本繼續跟投。
本輪融資後,數坤科技將繼續加大科研力度,拓展產品線,建設更全面、更完善的醫企合作機制,推進心腦血管人工智慧診療一體化平臺構建,實現大數據早期預警、人工智慧影像篩查、人工智慧多學科綜合精確診斷、個性化治療方案的規劃與風險預測等全流程、全場景的智能診療一體化。目前,數坤科技已推出全球首個針對心血管疾病的人工智慧診斷產品CoronaryDoc,實現冠脈診斷報告的「拍立得」。
視見科技完成總額1億元A輪融資
6月26日,人工智慧醫療行業視見科技完成A輪追加融資,2018年3月視見科技完成A輪融資,至此,視見科技完成總額1億元人民幣A輪融資。據悉,視見科技的本輪融資將繼續聚焦於產品研發,在團隊組建和產品矩陣上持續追加投入,並加快推進臨床應用場景探索,推動公司快速發展。
醫療人工智慧企業森億智能完成1億元B輪融資
森億智能宣布完成一億人民幣 B輪融資,本輪融資由GGV紀源資本領投,紅杉資本中國基金、真格基金繼續跟投。本輪融資的主要目的,在於進一步加大技術研發投入,鞏固客戶服務體系和提升產品用戶體驗。完成此輪融資後,森億智能將繼續在醫學自然語言處理、醫療數據治理、機器學習等領域開展技術研發、在進一步完成團隊及業務擴張的同時,積極在行業標準規範等方面進行深入的探索。
視見科技獲6000萬元A輪融資
3月31日,智能醫療影像診斷的視見科技宣布完成6000萬元的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深創投領投,盛世方舟、臻善投資跟投,此輪融資將主要投入產品研發及市場拓展。視見科技核心是依託人工智慧深度學習和計算機醫學影像分析技術,開發出高質量的醫學影像分析軟體和大規模影像處理平臺,對醫學影像大數據進行智能化識別和分析,快速、精確地提供輔助診療方案建議,從而提高臨床診療的精準度和效率。
智能放療AI與雲服務提供商連心醫療完成5000萬A輪融資
2018年4月初,連心醫療順利完成A輪融資,總融資額為5000萬人民幣,投資方為丹華資本。連心醫療是一家智能放療AI與雲服務提供商,面向醫院放療科室、第三方影像與放療中心提供基於人工智慧的器官自動勾畫、靶區勾畫、自適應放療計劃、放療質控等技術工具和雲服務平臺,為廣大放療醫生和物理師群體用戶專業遠程協作和放療運營網絡服務。
AI影像公司醫準智能獲4500萬元A輪融資
11月6日,北京醫準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完成4500萬元的A輪融資,由漢能創投領投,多維海拓擔任財務顧問。醫準智能在A輪融資後將加速AI影像多病種新產品的研發,拓展銷售和渠道夥伴,進一步加速AI系統在醫院的商業落地。
上工醫信完成4000萬元A輪融資
8月22日,專注於眼底篩查和慢病管理的科技公司上工醫信宣布完成4000萬元A輪融資,投資方包括海達投資、珠海億勝科技和廣發乾和。這一輪融資後,上工醫信將資金繼續用於產品打磨、落地的推廣以及外部合作平臺的建設。
比格威醫療科技完成3000萬元A輪融資
專注於眼科AI的醫療公司比格威醫療科技,宣布已完成由翔石資本投資的3000萬元A輪融資。本次融資將加速比格威眼科人工智慧產品產品在三甲及基層醫院的實際臨床應用落地,以及推動眼健康篩查產品的商業模式探索。比格威醫療科技是國內最早專注於眼科人工智慧的創業公司之一,公司創始人陳新建早在2011年就開始專注於眼科影像人工智慧診斷系統的研究。
華康中泰完成3000萬元 Pre-A輪融資
2月11日,華康中泰宣布完成三千萬元 Pre-A輪融資,本輪由國內領先的低碳環保及大健康產業投資集團福瑞至控股投資。華康中泰致力於通過AI算法為醫院體檢中心提供基於疾病預防及相關大數據分析的健康管理智能化信息化整體解決方案,通過多年在健康行業的實踐和積累,建立了個性化的針對常見慢性非傳染疾病的健康風險動態評估模型。
健海科技完成3000萬元A+輪融資
6月27日,醫療信息化領域的網際網路公司健海科技宣布完成A+輪融資,投資金額達3000萬元,投資方是齊乾投資。本輪融資後,健海科技將依託於軟體系統,促進醫生、護士團隊協作,共同完成對患者的院後隨訪、管理、服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