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老話叫做:「晦日不送窮,一年必受窮」,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什麼是晦日?送窮指的又是什麼呢?為什麼要在晦日不送窮,一月必受窮呢?
什麼是晦日?
「晦日」是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其實這個「晦」字與「黑」是一對同源詞,這個「日」字旁並不是指太陽,而是黑暗的意思,在《說文》中是這樣解釋的:「晦,月盡也。」意思就是每個月的最後一天,由於古人用的是農曆,所以晦日指的就是農曆每個月的最後一天。
由於農曆有大小月之分,所以大月的三十日就是晦日,而小月的二十九日也是晦日,因為這一天是看不見月亮的,所以也可以理解成看不見月亮的黑夜,陰暗潮溼。而農曆正月的最後一天是一年中第一個晦日,因此被稱為「初晦」,也是古人最重視的日子之一。
在「初晦」這一天,古人是有很多講究的,男人們都會去水邊划船遊玩以及聚餐,而女人們則要去河邊洗裙子,並把酒灑在水中,而「晦」又代表著陰暗,所以人們在這一天玩水洗衣,就是要送走一月的最後一天,送走黑暗和貧窮以及一切不好的東西,所以「晦日」也被稱為「送窮日」,意思是送走「五窮」。
在很多古詩中就有對晦日的描述,比如張說的《晦日》:「晦日嫌春淺,江浦看湔衣」,湔衣就是晦日的一種習俗,也就是用水沾溼裙子,在河邊洗裙子。嚴維的《晦日宴遊》:「晦日湔裾俗,春樓置酒時」,以及姚合的《晦日送窮》中:「年年到此日,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什麼是五窮呢?
人們常把一些沒錢的人比作「窮鬼」,其實古人認為窮鬼是顓頊的兒子,喜歡穿破爛的衣服,喝稀粥,人們在為他送葬時就留下了「送窮」的習俗。後來這種習俗就更加細化了,在《金谷園記》說「窮鬼,其數為五。」所以就有了五窮的說法。
至於五窮是什麼,也沒有具體的定論,根據每個人的身份不同而決定,不過在韓愈的《送窮文》中說他要送的無窮是: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或許這也是古代文人公認的五窮吧。在唐朝時期,晦日節也就是送窮日,人們不僅要放假一天,皇帝還會賜給官員一些錢物,讓他們去玩樂。
以前人在認為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個晦日就是正月的最後一天,也就是「初晦」,在這一天送窮之後,又會在二月二「迎富」,到了明清時期,才把這種送窮的習俗統一到了五日五更,後來又移到了每年的正月初五,而「破五」的送窮習俗就是從晦日節而來的。
晦日不送窮,一年必受窮
其實這句話最初的意思是在每月的最後一天,女人們都會去河邊洗衣服,洗裙子,被稱為「湔衣」,意思是洗掉一月的晦氣,在下一月就會有好運氣。後來人們把這種習俗統一到初五之後,就不用每個月都去洗衣服了,意思是一次就洗掉了一年的晦氣。
這種節日的精簡也說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衣服多了,洗的次數也就多了。而以前的男人只有一件破棉襖還要傳給下一代,女人一件裙子只有到月底,也就是晦日才會去洗一次。所以「晦日不送窮,一年必受窮」也可以理解成一月不洗衣服,一年就會受窮,這樣就好理解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