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譯局是36氪旗下的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外國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近年來,餐飲業巨頭紛紛開始向科技公司轉型,麥當勞亦是趕上了這波浪潮。機器學習技術、個性化推薦服務,語音點餐系統……當麥當勞與人工智慧結合,消費者將會受到怎樣的影響?那些被AI被「取代」的麥當勞員工又將何去何從?本文譯自《紐約時報》,作者David Yaffe-Bellany,原標題為「『Would You Like Fries With That? McDonald’s Already Knows the Answer.」
進軍人工智慧市場
如今,連麥當勞也開始進軍人工智慧的市場了。
大約10個月前,麥當勞對幾家公司砸下了上億美元的重金——這些公司並非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而是專門從事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領域的研究。於此同時,麥當勞還在矽谷的中心地帶建立了一個名為 「McD Tech Labs」 的實驗室,招募工程師和科學團隊,專門研究語音識別軟體。
這出人意料的投資部署背後,是麥當勞渴求轉型的雄心壯志:長久以來,麥當勞在消費者眼裡只是「那個加工特大號漢堡的」食品生產商。如今,麥當勞想要通過科技的力量,將自己打造成亞馬遜的翻版。
面對餐飲業日益激烈的競爭,麥當勞的勢頭似乎越來越弱:近幾個月,麥當勞在北美的銷售量不及預期,股價也呈現下滑趨勢。
不過,在未來幾年裡,麥當勞有望利用「機器學習」這一技術,徹底改變消費者選擇食物的模式,甚至利用這項技術促使消費者在無知無覺中購買更多的食物。
「機器學習」如何改變點餐習慣?
具體而言,這項技術可以使麥當勞電子餐牌上的食物以更加智能的方式出現。一種食物是否顯示在餐牌上,將和當時的天氣、該食物製作的周期、店內客流量相掛鈎。舉個例子,如果顧客是在一個炎熱的下午到達店裡,那麼電子餐牌將會自動推薦蘇打水而非咖啡。在每次點單結束後,屏幕上還會自動彈出推薦條目,鼓勵消費者「捎帶著」再點一些。
截至目前,這一創新技術只在麥當勞的汽車穿梭餐廳進行測試。在消費者同意的情況下,麥當勞會收集車牌等數據,並根據他們之前的訂單,為他們下次購物時提供量身打造的「個性化套餐」。
對此,麥當勞的首席信息官丹尼爾·亨利表示:「既然大家在生活的其他方面都想要私人訂製,那為什麼來麥當勞買東西時不能也來一套私人訂製呢?我覺得快餐應該和亞馬遜一樣,做產品的個性化推薦。」
個性化推薦正在重塑購物模式
如今,依託於算法和個性化推薦的購物模式正在大大改變零售業,其中包括餐飲業、服裝店、超市等。這些行業旨在利用新科技收集客戶的數據,並利用這些數據鼓勵客戶進一步消費。
在一些實體商店裡,店家可以通過藍牙裝置追蹤顧客的行動軌跡,收集他們的位置信息,並通過簡訊和郵件的方式向他們推薦那些他們在店裡看上的、「徘徊很久卻沒有買」的產品。此外,還有一些店家正在嘗試通過人臉識別技術進一步收集客戶數據,這些數據被業內人士稱為「線下Cookie(Cookie原為儲存在用戶本地終端上的數據)」。
在餐飲行業,外賣服務已然成為一股潮流。但在下過訂單之後,用戶的數據往往會留在第三方的外賣平臺手中,餐館無法掌握信息。因此,在餐飲業競爭不斷加劇的情況下,誰能將科技應用於自家服務中,誰才能「笑到最後」。
Orderscape(一家售賣語音指令技術的公司)的老闆麥可·阿特金森對此評價道:「現在,規模大一點的餐飲公司幾乎都開始往科技公司的方向轉型。」
達美樂與麥當勞:青出於藍勝於藍
在轉型方面,美國的達美樂比薩餅(Domino's Pizza)可以說是餐飲界的「先驅」。
早在幾年前,它就在科技方面不斷推陳出新,以簡化線上訂餐系統、完善數據收集系統,還密切關注無人駕駛汽車的潮流。
和麥當勞一樣,達美樂比薩餅也在擁有自己的實驗室,實驗室由各個部門抽調的人員組成,共同完成一個具體的項目——這一模式可以說是照搬矽谷。
這一轉型是否成功呢?達美樂披薩的首席數據官丹尼斯·馬龍尼認為,他們成功改變了60多年來傳統披薩店的經營模式,「現在達美樂已經是一家電商了——這家電商專賣披薩。」
與達美樂相比,麥當勞似乎有後來居上的勢頭:麥當勞並沒有抽調自家人員研發技術,而是直接斥資三億多美元,僱傭了一家名為Dynamic Yield的科技公司,該公司研發出的人工智慧系統已經應用於上千家麥當勞汽車穿梭餐廳中。
人工智慧會導致裁員嗎?
今年7月,在一次討論財政狀況的電話會議中,麥當勞的信息主管史蒂夫·伊斯特布魯克稱,在智能算法系統應用於汽車穿梭餐廳後,這些餐廳的訂單量已然得到提升。在2019年年末,麥當勞考慮將這一系統應用於北美範圍內所有的穿梭餐廳中。
此外,今年9月,麥當勞還收購了第二家科技公司。這個名叫Apprente的初創公司位於加利福尼亞的山景城,主要從事語音識別研究,旨在用軟體區分不同的語種、不同的口音。近幾個月來,麥當勞已經在一些試點測試了這一語音識別系統,希望能以此取代人工服務。
那麼,代替人工服務是否意味著裁員?
雖然麥當勞聲稱語音系統絕不會導致裁員,但面對近日爆出的性騷擾、員工消極怠工等矛盾,社會各界都開始關注這一問題:有了新技術的麥當勞要怎麼對待自家的員工,這些員工又將如何被科技影響。
畢竟,儘管近兩年來麥當勞收益可觀,但它的基層員工們有時候只能拿不到10美元的時薪。
科技:解決人手不足危機的良藥?
在失業率僅為3.5%的美國,快餐行業正面臨近十年最嚴重的勞動力短缺危機。麥當勞表示,應用語音系統和其他智能科技的目的不是為了取代勞工,而是將這些員工分配在更需要他們的位置上。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高新技術儘管已經投入使用,但在一些地方,它們的效果並不夠理想。舉個例子,在美國布魯克林漢密爾頓堡附近的一家麥當勞裡,所有的點餐服務仍需通過人工完成。在這家餐廳裡,一名記者對語音點餐系統表示「不需要套餐裡的免費蘇打水」後,系統開始「變得十分迷茫」。
不過,在大多數的汽車穿梭餐廳裡,這種電子屏幕和基於算法的個性化推薦,都使得點餐的過程變得像一場網購。
一名在穿梭餐廳等待的乘客表示:「用這種方法賺顧客的錢太容易了。我本來已經點好了幾樣東西,然後突然跳出來一個帶著圖片的推薦,我一看到圖片就會覺得:『嗯!這個看起來還不錯!』」
批評:讓人類變成AI的奴隸……「肥胖的」奴隸
面對《紐約時報》記者的採訪,有些麥當勞的消費者表示,為了不長胖,他們會選擇忽略屏幕上的個性化推薦。只可惜不是所有的消費者都能這麼自律。
長時間以來,許多批評人士都認為,人工智慧很可能會導致一個人類從屬於機器人的反烏託邦式的社會。
現在,機器人在毀滅人類之前,可能會先「逼人長胖」。
全美體重與健康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Weight and Wellness)的醫生思考特·卡漢表示,麥當勞的智能應用將有「十分確切又難以預料的影響,(它)將導致快餐攝入量增加,以及肥胖率和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加——而且,面對這種科技,人們無法找到相應的平衡膳食措施。」
不得不說,麥當勞和科技公司的合作確實是始料未及的。
今年三月,Dynamic Yield的員工聽說麥當勞要收購其公司的時候,所有人都以為是玩笑。該公司的聯合創始人艾格摩表示:「當你選擇進入科技公司的時候,你是無法料到(會和麥當勞的員工當同事)的。」
然而就在消息宣布的第二天,Dynamic Yield就收到了250份麥當勞漢堡和薯條。至此,員工終於認識到,這場快餐巨頭和科技公司的聯姻是認真的。
他們慶祝,擁抱,相互祝賀,直到那上百份快餐漸漸冷掉。
譯者:Michik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