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萬裡長江與京廣幹線的交匯點上,有兩座隔江對峙的山峰。江北的一座形似龜頭,俗稱龜山;江南的一座狀如伏蛇,俗稱蛇山。蛇山西頭,緊臨大江之處,一座高樓橫空出世,巋然矗立。當你乘舟自他鄉而來,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如帶的大橋和這座高樓。而當你登上高樓。又可俯瞰滔滔東去的長江。這就是名聞遐邇的黃鶴樓。
重建的黃鶴樓落成於1985年。它不僅外觀端莊闔麗,而且內飾高雅和諧。那些鑲嵌在各樓大廳內的壁畫,將傳統的表現手法與現代工藝結合起來,既裝點、美化著這座名樓,又向遊人訴說著有關名樓的歷史、傳說在二樓大廳的右側和左側,有兩幅模仿漢畫像石風格製作的壁畫,一幅是《孫權築城》,另一幅是《周瑜設宴》。前者的題材來自歷史,後者的題材則來自小說和雜劇。
據唐代李吉甫《元和郡縣誌》記載:「吳黃武二年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臨大江,西南角因磯為樓,名黃鶴樓。」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即吳蜀彝陵之戰的第二年,孫權出於軍事目的,在形勢險要的夏口(即現在的武昌,當時屬於江夏郡),背山臨江,修築城牆。城西臨江處,也就是蛇山西端,有一塊巨大而突出的磯石,稱為黃鵠磯。就在這磯上,修了一座樓。正如築城是為了防衛,這樓在當初怕也只是一座用於瞭望的哨樓。東吳於公元280年為晉所滅後,哨樓失去原有的作用,隨著江夏郡的發展,逐漸演變成了人們登臨遊憩的場所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最早的一座黃鶴樓,便是這座哨樓,它距今(1997年)已有1774年。
而它的興建者,不是別人,正是三國時期雄據江東數十年的孫權。這位吳國的建立者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曾聯合劉備,利用火攻,大敗曹操於赤壁。14年後,又一次利用火攻,大敗劉備於夷陵。他的雄才偉略,曾使曹操慨嘆:「生子當如孫仲謀!」
夏口城在南朝劉宋時期更名為郢州城,並加以擴建。如今,要尋訪和確定夏口城的遺蹟怕是不容易了,而郢州城的城垣卻有段已被發現,且正好位於黃鶴樓風景區內。當我們由西向東穿過主樓,再沿著山脊緩緩而行時,可以看到古老城垣的一段遺址。它長約300米,因為所用的是唐以前的繩紋磚,其中還雜有一定數量的漢磚,所以可以確定為是距今(公元1997年)1500多年前郢州古城的遺蹟,但也不排除所用的漢磚系當年夏口城的遺物。這一遺址已被武漢市政府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孫權築城》是一幅瓷嵌壁畫,表現的便是當年修築夏口城及黃鶴樓的場景。圖中民工們正背負巨石向山上攀登。旁邊站著持戈監督的武士,表明了施工的軍事目的。壁畫的構圖頗富裝飾性風格甚為古樸,有一種稚拙之趣。它既向遊人陳述了黃鶴樓的來歷,又與整個主樓的裝飾有機地融為一體。黃鶴樓因系木質結構,所以歷史上曾多次被焚,又多次重建。
目前主樓內除《孫權築城》表現築城修樓的情景外,另有一些壁畫和模型顯示了黃鶴樓在各個時期的風貌。如四樓大廳懸有一幅《古黃鶴樓》圖,繪的乃是清代黃鶴樓。由於被焚的同治樓留有照片,而同治樓又與乾隆樓十分相似,所以這幅參照照片繪成的圖畫,其樓型與200餘年來的黃鶴樓外觀是相當接近的。比《古黃鶴樓》圖更有氣勢、更富於文化史色彩的是五樓的壁畫《江天浩瀚》。這是由10幅組畫連接而成的、面積達90餘平方米的巨型作品。它不但反映了黃鶴樓誕生和興廢的曲折過程,而且展示了萬裡長江由起源到入海的壯闊圖景。至於陳列於二樓大廳內的唐、宋、元、明、清和現代黃鶴樓的模型,雖不可能完全忠實於原樓,但或多或少都有定的圖像或文字的依據,且製作十分精良,所以也常常引起遊客觀賞、探究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