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溝橋事變」後,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在此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國共雙發迅速達成合作協議,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其中位於西北的紅軍主力改編為了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而在南方數省堅持遊擊作戰的紅軍及遊擊隊則被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
新四軍軍部組建於1937年底,葉挺任軍長,全軍於1938年三四月間整編完成,共有四個支隊,總兵力約1.03萬人。新四軍成立後活動於長江兩岸,1941年1月國民黨製造「皖南事變」,1月下旬新四軍軍部於江蘇鹽城重建,原有新四軍部隊及隴海路以南的八路軍整編為七個師又一個獨立旅,其中新四軍第四師就為八路軍第四縱隊改編而來。
1941年3月,八路軍第四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兼政治委員彭雪楓,轄第十旅、第十一旅、第十二旅、蕭縣獨立旅共四個旅。1944年9月,彭雪楓於夏邑戰鬥中犧牲後,張愛萍繼任師長兼政治委員,到抗日戰爭勝利時,第四師仍為四個旅,分別為第九旅、第十一旅、第十二旅、蕭縣獨立旅,旅長分別是誰?
第九旅成立時為新四軍第三師所轄,1941年9月與第十旅對調,抗日戰爭勝利時旅長為滕海清,政治委員康志強。滕海清是安徽金寨人,1930年加入工農紅軍,曾參加長徵,抗日戰爭爆發後任129師385旅教導大隊大隊長,後曾任新四軍遊擊支隊第二團團長、八路軍第四縱隊第五旅旅長、新四軍第四師第十一旅旅長、第九旅旅長等職。抗日戰爭勝利後,滕海清率第九旅北上山東,曾任山東野戰軍第二縱隊第九旅旅長、華東野戰軍第二縱隊第六師師長、第十三縱隊副司令員、第二縱隊司令員等職。1955年,滕海清授銜中將。
第十一旅旅長為張震,張震是湖南平江人,1930年加入工農紅軍,參加了長徵,抗日戰爭時期曾任新四軍第四支隊第八團竹溝留守處參謀長、新四軍遊擊支隊參謀長、新四軍第六支隊參謀長、八路軍第四縱隊參謀長、新四軍第四師參謀長、新四軍第四師參謀長兼第十一旅旅長等職,解放戰爭時期曾任華中野戰軍第九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華東野戰軍第二縱隊副司令員、華野第一兵團參謀長、華東野戰軍參謀長、第三野戰軍參謀長等職。1955年,張震授銜中將。
第十二旅旅長為饒子鍵,此十二旅非第四師成立時的十二旅,而是1945年8月由淮北第三軍分區武裝組成。饒子鍵是湖南瀏陽人,1930年加入工農紅軍,參加了長徵、西徵,抗日戰爭爆發後饒子鍵曾任新四軍第六支隊團長、八路軍第四縱隊第六旅代旅長、新四軍第四師十二旅代旅長、第十一旅副旅長、十二旅旅長等職,解放戰爭時期曾任華中野戰軍九縱隊副司令員、淮北軍區司令員、江淮軍區副司令員、第三野戰軍三十四軍第一副軍長等職,1955年授銜中將。
蕭縣獨立旅旅長為吳信元,此蕭縣獨立旅也不是新四軍第四師成立時的蕭縣獨立旅,當時旅長為縱翰民,第四師成立不久原蕭縣獨立旅就撤銷番號編入第十二旅,抗戰勝利時的蕭縣獨立旅成立於1944年9月起義的吳信元等部改編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