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軍四師成立時四個旅,旅長一上將一中將一少將,一位成了教師

2020-12-22 凌空觀文史

我們知道,抗日戰爭時期的新四軍,全稱是國民革命陸軍新編第四軍,隸屬於國軍隊戰鬥序列,是第二次國共合作期間由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後留在南方八省進行遊擊戰爭的中國工農紅軍和遊擊隊改編的隊伍。這支軍隊是黨領導抗戰正面戰場上主力部隊。

皖南事變後,新四軍進行了重建,由隴海鐵路以南的新四軍、八路軍部隊整編而成,共轄七個師,總兵力達到九萬多人。

建國後,新四軍七個師的師長粟裕、張雲逸、黃克誠3人授予開國大將,有三個師的師長李先念、譚震林、張鼎丞未授軍銜,都成為開國元勳,後來擔任重要領導職務。唯獨第四師的師長彭雪楓壯烈犧牲。

重建後的新四軍其中新四軍第四師,是由八路軍第四縱隊整編而來,師長兼政治委員彭雪楓,全師下轄10、11、12、蕭縣獨立旅四個旅,這四個旅長首任旅長分別為劉震、滕海清、譚友林、縱翰民。

劉震原名劉幼安,是湖北孝感人,1933年18歲時加入工農紅軍,長徵後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抗日戰爭爆發後,劉震先後任第115師344旅688團政治處主任、政治委員、獨立團團長、344旅旅長、八路軍第4縱隊4旅旅長、新四軍第四師第十旅旅長、新四軍第3師10旅旅長等職。1955年,劉震被授予上將軍銜。

滕海清,安徽金寨人,1930年加入工農紅軍,先後參加了豫鄂皖、川陝根據地的反圍剿及長徵,八路軍成立後任129師385旅教導大隊大隊長,後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畢業後任新四軍遊擊支隊第2大隊大隊長兼政治委員、遊擊支隊第2團團長、八路軍第4縱隊第5旅旅長、新四軍4師第11旅旅長、第9旅旅長等職。1955年,滕海清被授予中將軍銜。

譚友林,湖北江陵人,1930年參加紅軍,後隨紅2軍團參加長徵,抗日戰爭時期先後任新四軍第4支隊河南確山竹溝留守處教導隊隊長兼政委、豫東遊擊支隊政治部副主任、新四軍第6支隊第3總隊政委、八路軍第4縱隊6旅旅長、新四軍第4師12旅旅長等職,1941年4月即赴延安學習,由饒子健繼任旅長,同年6月12旅撤銷建制。1955年,譚友林被授予少將軍銜。

縱翰民,江蘇蕭縣(今安徽蕭縣)丁裡鎮縱瓦房村人,他1926年10月考入黃埔軍校第六期,歷經中山艦事件、北伐、親歷廣州4.15大屠殺、陳屍街頭的長沙馬日事變;參加廣州起義,攻佔市郵政局、保衛西濠口,浴血奮戰三天;1930年回鄉參與組織黃口暴動,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五軍第一師黨代表和蕭縣蘇維埃主席,領導蕭縣農民武裝起義;起義失敗被通緝、被捕入獄,由親屬營救判刑入蘇州反省院關押後保釋,回鄉任教宣傳抗日。

抗戰開始後,縱翰民接上組織關係,先任蕭縣中心縣委委員、統戰部長,後任蕭縣縣長兼獨立旅長。蕭縣獨立旅下轄兩個團,共2000餘人,蕭縣獨立旅成立後,有力配合三師七旅追殲逃敵劉瑞岐,後迎戰從徐州向蕭縣西南「掃蕩」的日偽軍,在祖老樓、青龍集一線,殲敵500餘人,繳獲輕重機槍10挺,步槍300餘支,殘敵返回徐州。

然而,該旅是在形勢日益不利的情況下建立的,在蕭西羅河一役與國民黨頑固派摩擦受損後,四師首長令獨立旅除留一個營由縱翰民率領堅持蕭縣鬥爭外,其餘全部南下渦北參加反頑鬥爭。

轉移路東後,縱翰民調任蘇皖邊區邳睢銅靈縣委委員、聯防辦事處主任兼聯中校長,先後擔任蘇皖二地委,華中八地委常委、專署副專員、豫皖蘇建國學院副院長等職,解放戰爭時隨軍渡江南下,參加接管南京的工作。

建國後,歷任南京市委黨校教育長、黨委委員、南京師範學院副院長、南京藝術專科學校副校長、南京藝術學院院長、顧問等職,專門從事教育事業。

在後來的歷次運動中,縱翰民受到衝擊,受到不公正的對待,但他依然堅持從教,默默工作,直到他七十歲的時候,恢復1928年春開始的黨齡,離休後按副省長級待遇。1992年1月29日,縱翰民因病醫治無效在南京逝世,享年87歲。

他的老上司張震將軍為他題詞:「縱翰民同志是我黨優秀的黨員,長期從事白區工作,抗日戰爭我們曾一同在淮北根據地工作,他政治堅定,密切聯繫群眾,忠誠黨的事業,是我們學習榜樣。」

相關焦點

  • 新四軍第三師,師長是大將副師長是上將,四位旅長都是什麼軍銜
    在新四軍七個師中,有一個師陣容非常強大,師長黃克誠是大將,兩位副師長劉震和洪學智都是上將。為什麼呢?第三師是由原來的八路軍主力部隊南下改編而成的,當然強大了。第三師共下轄四個旅,這四位旅長後來都是什麼軍銜呢?
  • 抗戰勝利時,新四軍第四師有四個旅,旅長都是誰?
    新四軍軍部組建於1937年底,葉挺任軍長,全軍於1938年三四月間整編完成,共有四個支隊,總兵力約1.03萬人。新四軍成立後活動於長江兩岸,1941年1月國民黨製造「皖南事變」,1月下旬新四軍軍部於江蘇鹽城重建,原有新四軍部隊及隴海路以南的八路軍整編為七個師又一個獨立旅,其中新四軍第四師就為八路軍第四縱隊改編而來。
  • 新四軍第五師成立初有六個旅級單位,為新四軍七個師最多
    1937年7月7日,日本製造「盧溝橋事變」發起全面侵華戰爭,國共雙方迅速達成合作協議,中國工農紅軍整編為國民革命軍,其中位於西北的紅軍主力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而新四軍則由於南方數省堅持遊擊作戰的紅軍及遊擊隊合編組成。1937年12月,新四軍軍部於漢口組建,1938年三四月間新四軍整編完成,全軍共四個支隊十個團,總兵力1.03萬人,軍長為葉挺。
  • 八路軍一二九師這個旅,政委成開國上將,旅長解放後任副縣級幹部
    八路軍第129師,是中共領導的八路軍三個主力師之一,主要由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改編而成,劉伯承任師長,徐向前任副師長。這個師中有一個旅,旅政委成了開國上將,旅長解放後擔任副縣級幹部。
  • 八路軍最好的旅,走出了一位大將,五位上將,四位中將,兩位少將
    ——雨果 抗戰時期我黨領導的八路軍,是由土地革時期的紅軍改編而後,當時紅軍主要分為三個師,115師,120師,129師,每個師下轄兩個旅。 該旅旅長就是大名鼎鼎的黃埔三傑之一的陳賡將軍,他可是我黨傑出的指揮家,軍事家,戰術家,而且他還是蔣介石的愛將,在東徵時期救過蔣介石的命,因此蔣介石很器重他,曾評價「十個胡宗南,抵不上一個陳賡」。
  • 八路軍三師六旅的首任正副旅長最終都被授予了什麼軍銜,最低是上將
    抗戰爆發之後,國共兩黨再次攜手一直抵抗外來侵略,於是在陝北的紅軍被改編為八路軍,按照當時的合作聲明八路軍下轄三師六旅,共三萬多人,正是這三萬多人最後發展成為百萬大軍,三個師的首任正副師長除了120師的蕭克是上將,其他的都是元帥,那麼三師六旅的首任正副旅長最終被授予了什麼軍銜呢 ?
  • 新四軍第六師轄二個旅,師長和旅長都是誰?一人壯烈犧牲
    新四軍第六師是「皖南事變」後,新四軍軍部在江北重建後統一改編的七個主力師之一,該師是由蘇南的江南指揮部所屬部隊及江南人民抗日救國軍等部隊改編的。第六師組建之初約8000餘人,下轄第十六、第十八兩個主力旅,及江南東路、江南西路兩個保安司令部,那麼第六師的師長和兩個旅長都是誰呢?
  • 皖南事變後新四軍第四師的主要領導人是誰?軍銜各是什麼?
    軍長葉挺與國民黨軍隊談判時被扣押,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周子昆被叛徒殺害。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皖南事變後蔣介石宣布新四軍為叛軍,取消其番號。中共很快宣布重建新四軍軍部,以陳毅為代軍長,張雲逸為副軍長,重建後的新四軍下轄七個師,那麼皖南事變後新四軍第四師主要領導人都是誰,軍銜各是什麼呢?
  • 八路軍最能打的旅,成鬼子眼中釘,走出1大將5上將4中將2少將
    ,作為該師團的帶頭人,也是個名號響亮的人物——陳賡。在抗戰期間,他先後參與了紅軍反圍剿的戰爭以及後來的紅軍長徵,戰爭打響後,就擔任了386的旅長一職務。於是他觀察周邊環境,利用地形埋下地雷給日軍設下埋伏,將我方損失降到最低,通過智取獲得勝利。 在晉東南戰役後,386旅也成為了八路軍隊伍中的主心骨,名聲大振,在後來參與對抗日寇的戰鬥中,386旅令敵人聞風喪膽,一聽到"386旅"的名號,士氣就被剿滅了一半,而該旅在日後也在不斷壯大中逐漸達到巔峰時期。
  • 「中國最好的一個旅」:旅長是大將 團長是中將 3個營長是開國少將
    「中國最好的一個旅」:旅長是大將,團長是中將,3個營長是開國少將看過電視劇《亮劍》的朋友,一定不會對386旅感到陌生,畢竟李雲龍的新一團就隸屬於386旅。那麼,真實歷史上的386旅是什麼樣呢?386旅剛成立時兵力只有7000多人,第129師東渡黃河,參與山西抗戰,遵照軍委放手發動群眾,充實人民武裝的指示,八路軍第386旅在戰鬥中成長。
  • 新四軍第七師,師長和四個支隊長都是誰?三人開國中將
    新四軍在「皖南事變」後在江北重建軍部,將原有各部隊和南下八路軍整合改編,改編後的新四軍轄七個主力師。這七個師中,第七師兵力最少組建之初約3000人,和其他師都有旅一級的建制不同,第七師一開始只有四個團和一個教導大隊,張鼎丞任師長但是並未到任,所以由皖江軍區司令員譚希林任代師長、師長。
  • 四野4個兵團,第一副司令員都是上將,第二副司令員為何卻不同呢
    第四野戰軍成立後下轄12到15四個兵團,當然就有4個兵團第一副司令員了,後來他們四位都被授予了開國上將,分別是12兵團第一司令員陳伯鈞,13兵團第一副司令員李天佑14兵團,第一副司令員黃永勝,15兵團第一副司令員洪學智,而洪學智將軍在1988年再次榮獲上將,是我國唯一的「六星上將」。
  • 新四軍這個師,兵力多達三萬,後來師長是大將,兩位副師長是上將
    以一九四一年一月皖南事變為分界線,前後兩個發展階段的新四軍,無論在其建制上,還是在部隊組成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根據新四軍部隊建制的發展情況,皖南事變前新四軍所屬部隊建制為支隊,最初為四個支隊;而皖南事變後新四軍所屬部隊建制為師,共七個師。
  • 新四軍成立時有28個營,營長們建國後獲得什麼軍銜
    1937年10月,分散在各處山區打遊擊的紅軍戰士們陸續開出遊擊區接受改編,全軍共有共1.03萬餘人,各種槍6200支(挺),編為4個支隊9個團(不含四支隊手槍團)27個營(含軍部特務營,九團只有兩個營)。 四支隊手槍團雖然名義上為一個團,但下轄三個分隊,分隊以下便是小隊,相當於排,可以當成一個營。因此,新四軍在改編時間總共有28個營。營長人數和八路軍三個師相當。
  • 新四軍成立時有28個營,營長們建國後獲什麼軍銜
    1937年10月,分散在各處山區打遊擊的紅軍戰士們陸續開出遊擊區接受改編,全軍共有共1.03萬餘人,各種槍6200支(挺),編為4個支隊9個團(不含四支隊手槍團)27個營(含軍部特務營,九團只有兩個營)。 四支隊手槍團雖然名義上為一個團,但下轄三個分隊,分隊以下便是小隊,相當於排,可以當成一個營。因此,新四軍在改編時間總共有28個營。營長人數和八路軍三個師相當。
  • 軍隊中的旅是怎樣演變的?旅長是什麼軍銜?
    英國陸軍第七裝甲旅德國聯邦國防軍第二十三山地步兵旅雪地訓練旅長的軍銜在少將和上校之間旅長的軍銜一般為準將,過去一些國家稱準將為「旅將」,法文「準將」一詞就是由「旅」和「將軍」這兩個詞組合而成的。旅長也有為少將或上校的,這主要由旅的編制規模和所屬國家的軍銜體制而定。
  • 第八兵團的四個軍,副軍長都是誰,最厲害的當了大軍區司令員
    第八兵團的司令員是開國上將陳士榘。和三野的其他兵團一樣,第八兵團也是下轄四個軍,那麼,這四個軍的副軍長都是誰呢?他們都是什麼軍銜。先說番號最大的一個軍吧,即第三十四軍,軍長是國民黨起義將領何基灃,副軍長有兩位,一位叫饒子健,湖南瀏陽人,另一位叫過家芳,安徽蒙城人。
  • 1940年八路軍115師整編後,6個旅的旅長都是誰?其中1人叛變
    八路軍第115師挺進山東後,為了適應嚴峻的戰爭形勢,發展壯大革命力量,曾多次進行局部整編。1940年10月,第115師將直屬分隊、第343旅和魯西、魯南、蘇魯豫、冀魯邊等地的武裝力量,統一整編為教導第1旅至教導第6旅,這6個旅的旅長都是抗戰時期鼎鼎大名的抗日誌士。
  • 井延坡工作室丨軍隊中的旅是怎樣演變的?旅長是什麼軍銜?
    英國陸軍第七裝甲旅德國聯邦國防軍第二十三山地步兵旅雪地訓練旅長的軍銜在少將和上校之間旅長的軍銜一般為準將,過去一些國家稱準將為「旅將」,法文「準將」一詞就是由「旅」和「將軍」這兩個詞組合而成的。通常,「大團」在師的編成內,作為戰術兵團(師)的一部分遂行戰鬥任務,或作為配屬部隊(如特種兵旅)在合成軍團內進行協同作戰,這類旅旅長的軍銜大都為上校;而「小師」則可作為戰術兵團使用,其旅長軍銜一般為將官的最低一級。如美軍的師屬旅旅長是上校,獨立旅旅長是準將。二戰結束前日軍的旅團長(日軍的旅稱「旅團」)軍銜為少將,這是因為日本的軍銜沒有準將這一級,少將即為將官最低一級。
  • 新四軍組建時八個團,各一個字代號,合起來是一句革命口號
    新四軍組建時編制很奇特,四個縱隊下轄八個團,這八個團由14支遊擊隊合編組建,每個團都有一個字的代號。 部隊發展: 新四軍第1師第2旅第4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