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理工大學普莫娜分校歷史系教授
王作躍 推薦
如果你希望對近百年來中國乃至世界高科技的發展獲得一個既有寬廣視野又有一定深度了解的話,王國強博士的這本《前沿科技評論》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在眾多的前沿科技領域中,這本書選擇的五大「熱門」類別——信息技術、生物醫學技術、交通、材料和能源,都是與我們的現代生活密切相關的。本書的前七章是關於各種信息技術在近現代的發展歷史以及對現狀的考察,從電子管、半導體到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從電報、電話到手機、5G,從大數據、人工智慧到機器人、區塊鏈,佔了全書將近一半的篇幅,足見其重要性。第二部分講生物醫學技術的發展,從傳染病(包括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到癌症的防治,從X射線到磁共振成像、呼吸機等醫學技術,從抗生素到基因治療,以及信息技術與生物醫學技術融合發展的新科技,包括專家系統、智能診斷、醫療機器人等,題目新穎、全面,信息豐富。最後三章分別介紹城市交通的創新、材料科技的發展和能源技術的創新,包括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海洋能等應對氣候變化所必需的措施。
本書在考察世界高科技發展歷程的同時,也關注中國近年來科技創新的成功經驗和有待改進的餘地。作者在「導言」中提出,中國當前的科技體制是在原來「集中型科技體制」基礎上通過改革開放而演化成的「自主創新」體系,中間經過市場經濟轉型、「市場換技術」和「集成創新」等階段。作者認為,中國科技體制的「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不僅體現在「兩彈一星」等早期成果上,也體現在「當前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成功防治」上。但是,作者也指出中國科技創新所存在的問題,尤其是原始創新不足、基礎研究薄弱、頂尖人才缺乏、科研管理模式單一等。
在「導言」中,作者還對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從理論上進行了有益的探討,介紹了國際學界如何從傳統的「線性模式」,即從科學到技術、經濟的單向影響鏈,到強調多方參與、互相作用的國家創新體系。例如,書中引用1997 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簡稱經合組織)所推出的《國家創新體系》對後者的定義: 國家創新體系由參加新技術發展和擴散的企業、大學和研究機構組成,是一個為創造、儲備和轉讓知識、技能和新產品的相互作用的網絡系統。
當然,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關係問題在1997年經合組織報告之後,仍然是學界、政策制定者和公眾所密切關注的議題之一。例如,2012年,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的總統科技顧問委員會曾經發表題為《轉變與機會》(Transformation and Opportunity)的報告,像經合組織一樣,文中也對科技創新與社會的關係的線性模式進行修正。更具體地講,它在經合組織「網絡模式」基礎上,提出一個「生態模式」: 研究的益處並不是來自一個線性的演進,即在某個領域的基礎研究會在同一個領域衍生出應用研究、開發和產品。事實上,基礎研究會點燃整個創新生態系統,而且經常是以一種不可預料的方式。也就是說,科技創新體制中的基礎研究具有兩個特徵: 一個是其進展的不可預料性;另一個是這種進展一旦發生,可能對整個科技創新體制乃至社會產生的影響是革命性的。因此,該委員會提出「如果想要實現科技的所有社會效應的話,政府必須採取補助政策來支持大部分的基礎研究」,而不是只選擇某些領域進行支持,因為那樣可能會「押錯寶」。
基礎研究在前沿科技創新中的重要性在本書中有多處例證。例如,作者指出,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在量子力學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半導體理論,為後來以電晶體、集成電路等為代表的電子革命鋪平了道路。在生物醫學領域,以1953 年DNA雙螺旋分子結構的發現為代表的基礎研究成果,更是導致了一系列當代醫學應用領域的創新。
然而,正如作者所指出的,如何鼓勵、激發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確是中國和很多國家所面臨的挑戰之一。這個問題深具複雜性,因為科技創新不只是科學家、工程師的問題。正如很多人所意識的,培養科學家、工程師,如果等到了研究生階段才強調創新為時已晚。創新需要鼓勵、保障獨立見解和批判性思維,而要做到這一點,又需要對社會文化傳統進行反思,對整個教育系統進行改革,推動法治不斷完善,以保證憲法所賦予公民的言論自由權利,並建立健全一個能夠真正激勵原始創新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值得期待的是,在確立了「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之後,中國政府將繼續推進科技體制和其他方面的改革開放,使得科技能更好地服務於中國的經濟社會進步,為解決氣候變化、重大傳染病等全球挑戰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