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作躍教授推薦:《前沿科技評論——全球視野下的創新發展與選擇》

2020-12-06 張江評論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理工大學普莫娜分校歷史系教授

王作躍 推薦

如果你希望對近百年來中國乃至世界高科技的發展獲得一個既有寬廣視野又有一定深度了解的話,王國強博士的這本《前沿科技評論》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在眾多的前沿科技領域中,這本書選擇的五大「熱門」類別——信息技術、生物醫學技術、交通、材料和能源,都是與我們的現代生活密切相關的。本書的前七章是關於各種信息技術在近現代的發展歷史以及對現狀的考察,從電子管、半導體到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從電報、電話到手機、5G,從大數據、人工智慧到機器人、區塊鏈,佔了全書將近一半的篇幅,足見其重要性。第二部分講生物醫學技術的發展,從傳染病(包括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到癌症的防治,從X射線到磁共振成像、呼吸機等醫學技術,從抗生素到基因治療,以及信息技術與生物醫學技術融合發展的新科技,包括專家系統、智能診斷、醫療機器人等,題目新穎、全面,信息豐富。最後三章分別介紹城市交通的創新、材料科技的發展和能源技術的創新,包括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海洋能等應對氣候變化所必需的措施。

本書在考察世界高科技發展歷程的同時,也關注中國近年來科技創新的成功經驗和有待改進的餘地。作者在「導言」中提出,中國當前的科技體制是在原來「集中型科技體制」基礎上通過改革開放而演化成的「自主創新」體系,中間經過市場經濟轉型、「市場換技術」和「集成創新」等階段。作者認為,中國科技體制的「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不僅體現在「兩彈一星」等早期成果上,也體現在「當前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成功防治」上。但是,作者也指出中國科技創新所存在的問題,尤其是原始創新不足、基礎研究薄弱、頂尖人才缺乏、科研管理模式單一等。

在「導言」中,作者還對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從理論上進行了有益的探討,介紹了國際學界如何從傳統的「線性模式」,即從科學到技術、經濟的單向影響鏈,到強調多方參與、互相作用的國家創新體系。例如,書中引用1997 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簡稱經合組織)所推出的《國家創新體系》對後者的定義: 國家創新體系由參加新技術發展和擴散的企業、大學和研究機構組成,是一個為創造、儲備和轉讓知識、技能和新產品的相互作用的網絡系統。

當然,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關係問題在1997年經合組織報告之後,仍然是學界、政策制定者和公眾所密切關注的議題之一。例如,2012年,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的總統科技顧問委員會曾經發表題為《轉變與機會》(Transformation and Opportunity)的報告,像經合組織一樣,文中也對科技創新與社會的關係的線性模式進行修正。更具體地講,它在經合組織「網絡模式」基礎上,提出一個「生態模式」: 研究的益處並不是來自一個線性的演進,即在某個領域的基礎研究會在同一個領域衍生出應用研究、開發和產品。事實上,基礎研究會點燃整個創新生態系統,而且經常是以一種不可預料的方式。也就是說,科技創新體制中的基礎研究具有兩個特徵: 一個是其進展的不可預料性;另一個是這種進展一旦發生,可能對整個科技創新體制乃至社會產生的影響是革命性的。因此,該委員會提出「如果想要實現科技的所有社會效應的話,政府必須採取補助政策來支持大部分的基礎研究」,而不是只選擇某些領域進行支持,因為那樣可能會「押錯寶」。

基礎研究在前沿科技創新中的重要性在本書中有多處例證。例如,作者指出,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在量子力學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半導體理論,為後來以電晶體、集成電路等為代表的電子革命鋪平了道路。在生物醫學領域,以1953 年DNA雙螺旋分子結構的發現為代表的基礎研究成果,更是導致了一系列當代醫學應用領域的創新。

然而,正如作者所指出的,如何鼓勵、激發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確是中國和很多國家所面臨的挑戰之一。這個問題深具複雜性,因為科技創新不只是科學家、工程師的問題。正如很多人所意識的,培養科學家、工程師,如果等到了研究生階段才強調創新為時已晚。創新需要鼓勵、保障獨立見解和批判性思維,而要做到這一點,又需要對社會文化傳統進行反思,對整個教育系統進行改革,推動法治不斷完善,以保證憲法所賦予公民的言論自由權利,並建立健全一個能夠真正激勵原始創新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值得期待的是,在確立了「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之後,中國政府將繼續推進科技體制和其他方面的改革開放,使得科技能更好地服務於中國的經濟社會進步,為解決氣候變化、重大傳染病等全球挑戰作出貢獻。

相關焦點

  • 前沿與創意並行,SEED AWARD成全球科技創新力量舞臺
    圖:晉級總決選的十強選手與評審團、主辦方從今年五月份開啟大賽至今,來自全球的創想者們,帶著他們用科技創新改變生活的前沿項目同臺交鋒,最終十強登上全球總決選的舞臺。這些項目涵蓋醫療健康、指揮交通、智能硬體等多個領域,並涉及到AI、物聯網、生物科技等前沿技術,代表著新一輪產業革命中的先鋒力量。
  • 「名家雲集,聚焦前沿」——中國腦科技創新發展論壇2020「雲上」召開
    本站訊(通訊員 邵文威)為聚焦全球腦科學技術的研究前沿,加速助推腦科學領域的繁榮發展,近日,由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和天津大學聯合主辦的首屆中國腦科技創新發展論壇在雲端隆重召開。本屆論壇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醫學部主任顧曉松教授擔任大會主席,以「聚焦腦科技研究最新進展,探討腦科技研究前進方向」為主旨,邀請到海內外眾多知名專家和學者,圍繞腦功能基礎、腦成像技術、腦疾病診療技術、腦機交互、類腦與類生命系統等專題,共同探討腦科學技術領域在基礎研究、科技創新和臨床應用方面的新成果、新思路。論壇涵蓋主論壇特邀報告、分論壇專題交流和研究生學術研討等三大版塊。
  • 山西大學韓拯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
    12月10日-11日,《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峰會在浙江紹興開幕,同時《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Innovators Under 35)2020年中國區榜單發布,山西大學光電研究所教授韓拯光榮上榜。
  • 中國腦科技創新發展論壇即將啟幕
    中國腦科技創新發展論壇即將啟幕 2020-12-16 09: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加快全球科技創新策源地建設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將創新放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並且從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四個方面作了系統部署,明確將布局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性創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 新基建需要全球視野,更需要人才!
    至此, 「新型基礎設施建 設」, 即 「新基建」 的概念正式進入公眾視野, 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和 討論。  新基建是面向科技前沿和新興產業的大型科技基礎設施建設。 在 初期, 各界對新基建的理解較為具體、 狹義, 常見的說法是新基建包 括 5G 基建及應用、 大數據中心、 人工智慧、 工業網際網路、 城際高速 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 新能源汽車充電樁、 特高壓七個領域。
  • 激活新發展動能——北京冬奧與引領未來的前沿科技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前沿科技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為建成世界科技強國奠定了堅實基礎。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 硬核科技!四川省幹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落戶成都
    2020年8月12日,四川省幹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在天府國際金融中心恩樂生物正式揭牌,該中心的成立為再生醫學行業帶來新的思路與方向,為提高大眾健康水平,助力大健康產業的良性發展注入新的力量。田衛東指出,四川省幹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的落成,將促進國內幹細胞轉化研究平臺的建設,開展高水平研究,打造一個創新能力強、技術水平高、現代化、產學研結合緊密的大型科研平臺;馬傑教授提到,恩樂生物以幹細胞、免疫細胞為核心的再生醫學研究不斷取得突破,聚焦行業技術前沿,加快創新發展,努力掌握更多「硬核科技」。
  • 在全球視野下拓展海洋史研究
    來自國內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圍繞歷史上「海洋廣東」與東亞海洋文明、「海洋廣東」與全球海域交流、「海洋廣東」與海上人群流動、區域經濟社會變遷、當代「海洋廣東」與「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海洋史學理論建構與學術創新等問題展開研討。
  • 中經評論:加快科技發展 讓「第一動力」持續迸發光芒
    會議確定,要充分發揮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堅持戰略性需求導向,確定科技創新方向和重點,著力解決制約國家發展和安全的重大難題。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是戰勝困難的有力武器。近年來,「天眼」望天、「蛟龍」入海、「九章」問世、「天問」探火……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競相湧現,離不開創新。
  • 科技創新引領綠色發展,2020河北-大洋洲節能環保高峰雲論壇成功舉辦
    論壇邀請以紐西蘭皇家科學院院士為代表的紐西蘭、澳大利亞兩國節能環保領域內的頂尖專家人才,通過開幕式、領導專家致辭、合作籤約儀式、線上雲參訪、環保企業與院士專家巔峰對話以及主題分享等環節,圍繞當前國際節能環保產業領域的熱點話題、前沿科技及先進理論,結合河北省特別是石家莊市、唐山市的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現狀,開展具有前瞻性和引導性的交流與分享。
  • 2020 GBAS科技大會即將開啟!共探科技創新發展新風向!
    今年11月,《深圳經濟特區科技創新條例》正式實施,有效地讓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成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引擎,成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支撐。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前沿陣地,深圳高度重視科技產業的發展,從科技創新、人才引進、資金扶持、應用場景、產業集群等多個角度進行科技戰略布局,致力於在基礎研究、技術開發、應用示範、規模產業化等各環節提供全方位一體化支持。
  • 大咖雲集,共話粉末冶金前沿技術與發展方向
    廣東省粉末冶金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一屆四次理事會暨二屆一次理事會同期舉行。  來自全國的粉末冶金領域權威專家、學者和行業領軍企業、高等科研院校和政府代表約200人齊聚一堂,就廣州粉末冶金產業政策、MIM發展趨勢、射頻等離子制粉、金屬軟磁、電子材料、熱等靜壓技術等技術和應用案例進行交流,展示粉末冶金領域最前沿的發展動態,推動產業核心技術研發和產學研合作。
  • 透視中國科技公司創新路徑:一面布局前沿,一面落地下潛
    這其中,科研作為創新的源動力,通常由高校所承擔;而研發則是科技企業所主導;量產需要依靠製造業;市場中的消費者則在體驗產品之後反饋改進方向,最終完成創新閉環。儘管中國科技公司們成長速度極快,但在前沿技術領域的投入與布局,需要走過整個鏈條才能完成閉環,不可能存在「跳級發展」。所以在大眾層面的「隱形」實屬正常。
  • 科技創新驅動深圳新經濟發展
    長期以來,深圳一直加大力度發展新經濟,在「新經濟500強榜單」中,一大批具有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的深圳企業紛紛入選,比如先進位造企業代表大疆、瑞聲科技,新能源汽車行業代表比亞迪,新金融業態代表微眾銀行,新消費平臺代表樂信等。「從1993年至今,公司發展一直突飛猛進。我們認為,技術創新是瑞聲的核心競爭力。」瑞聲科技有關負責人表示。
  • 全球生物科技發展態勢及對我國的啟示
    全球生物科技發展呈現以下五點趨勢:生物多樣性保護形勢嚴峻;生物資源挖掘利用更加深入;新興技術與工具的快速發展推動生物科學與技術向縱深發展;人類修飾生命創造生命的能力不斷提升促進工程生物學應用的不斷擴展;全球科技交叉融合日益凸顯。
  • 連結全球科技,強生「博鰲創新鏈」加速推進
    強生攜旗下多款創新科技,亮相博鰲樂城「永不落幕」國際創新藥械展強生心血管及專業解決方案集團、強生全視公司集團全球主席Shlomi Nachman從美國遠程連線參加開幕儀式,祝賀國際藥械展成功舉辦。他表示:「中國市場具有強大的發展潛力,老百姓對高質量醫療服務的追求,市場對創新技術的期待,都將持續把中國打造成為一個全球創新引擎。未來,公司將繼續加速推動創新醫療產品和解決方案在中國的落地以及本土創新研發和高端製造能力,以更好更快地服務中國患者乃至全球亟待滿足的醫療健康需求,共同建設健康中國。」
  • 阿里巴巴、猿輔導、豌豆思維獲評"EDGE TOP50全球科技創新企業"
    近日,在鈦媒體主辦的EDGE Awards全球創新評選頒獎盛典上,豌豆思維以"在線小班課行業第一"的姿態登上"EDGE TOP50 全球科技創新企業"榜單,被評為"教育創新明星企業",與猿輔導、跟誰學等一起成為榜單中僅有的四家教育類企業,而豌豆思維是唯一一家少兒思維在線教育品牌。同時上榜的還有阿里雲、百度、京東健康、360等一眾各領域佼佼者。
  • 深圳禮品展聚全球視野 中國設計引領禮業創新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需求差異化,原創設計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認可。同時,全球化發展的進程中,中國設計成為一種獨具特色的民族符號進入國際視野,也為轉型中的中國產業經濟帶來無數契機。
  • 鈦媒體2020T-EDGE全球創新大會圓滿成功
    原標題:鈦媒體2020T-EDGE全球創新大會圓滿成功   2020年12月18日-20日,鈦媒體在北京大興舉辦了2020T-EDGE全球創新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