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央行大幅增加購債規模 助歐元區應對第二波疫情
原標題:歐洲央行大幅增加購債規模 助歐元區應對第二波疫情參考消息網12月12日報導外媒稱,歐洲央行行長克裡斯蒂娜·拉加德10日宣布推出更多刺激措施,以幫助歐元區應對第二波新冠疫情。據法新社美因河畔法蘭克福12月10日報導,在今年的最後一次會議上,這個有25位成員的歐洲央行理事會決定擴大並延長緊急措施,以支持歐元區經濟,之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彈中斷了夏季的復甦並迫使各國採取又一輪限制措施。
-
美媒:全球經濟復甦步伐「瘦弱」且不均,美國仍因疫情遭受重創
,許多新興經濟體仍在遭受嚴重困難。 然而,由於該國失去了對冠狀病毒爆發的控制,以及政界人士為恢復對失業家庭的支持而爭論不休,該國的復甦在近幾個月「放緩」。而歐元區還面臨相似的經濟風險外,還要應對通縮的威脅,歐元年度通貨膨脹率最近轉為負值。 與此同時,德國的復甦也並不順利,與抗擊病毒的成功有關,但表現優於義大利、西班牙和法國。在所有國家,服務部門都遭受重創。
-
歐洲央行再次放寬政策,以幫助經濟應對第二波疫情大流行
歐洲央行在一份聲明中表示:「不確定性仍然很高,包括疫情的形勢和疫苗推出的時間。」 歐洲央行仍預計為加強政策利率的寬鬆影響,每月通過資產購買計劃購買資產淨額的時間將持續至所需要的時間,並將在開始加息前不久結束。
-
高盛稱疫情對經濟的打擊是金融危機四倍;IMF稱今年全球經濟面臨大...
北京時間14日晚間,IMF表示,受疫情的影響,2020年全球經濟預計將萎縮3%,這將是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低迷周期。IMF在其2020年《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同時預測,2021年全球經濟將出現部分反彈,全球經濟增長率為5.8%,但稱這項預測帶有「極端的不確定性」,取決於全球疫情防控的進程。
-
疫情復燃 歐央行力保經濟復甦
歐央行的擔憂不無道理,進入10月以來,歐洲各國的疫情復燃之勢越來越嚴峻,法國「第二波疫情已成事實」,德國眾多大城市成為「高風險城市」,捷克或再次進入「全國封城」狀態……來勢洶洶的疫情之下,經濟警報已經再次拉響。「現在最大的擔憂是諸如債務延期償還、國家擔保和就業保障等措施被過早取消。」
-
德4月經濟數據創紀錄大跌火車頭失速 歐洲復甦前景迷茫
繼昨天收跌後,截至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發稿,包括德國DAX、法國CAC40等在內的歐洲主要股指在6月10日延續跌勢,高開超過1%後,迅速走低。 當地時間6月8日公布的數據顯示,4月份德國工業產出環比下降17.9%,同比下降25.3%,創1991年以來的最大跌幅。
-
疫情影響下歐盟失業人數達1518萬,歐洲多國出臺新一輪經濟刺激計劃
來源:人民日報受疫情在部分地區再次反彈等因素影響,歐洲經濟復甦勢頭不及預期,多國政府近期紛紛推出新一輪經濟刺激政策,對就業市場、中小企業等關鍵環節加大扶持力度。在近日舉行的歐元區財長會議上,各方表示將繼續保持當前對經濟的支持力度,短期內不會採取財政緊縮的政策。
-
舊病新傷又遭疫情「急症」,歐洲經濟或將遭遇「第三次衝擊」
「慢性病」和「體虛乏力」之際遭遇急症與遭遇股市熔斷二連的美國相比,歐洲經濟在疫情大面積爆發前本就帶有「基礎疾病」。歐債危機以來歐盟和歐元區雖持續處於溫和復甦,但2018年以來歐盟經濟增長率就急轉直下,2019年在全球經貿保護主義擴散、英國「脫歐」帶來不確定性以及後危機反彈動力消失的影響下,歐盟和歐元區經濟陷於低迷區間。
-
全球經濟2021年下半年才能進入實質性復甦
回望前塵,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突如其來的疫情深刻影響了全球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並將持續發酵。展望2021,全球經濟將何去何從?為此,中國經濟時報約請長期耕耘經濟研究領域的專家為2021年的全球經濟大勢把脈,問診全球宏觀政策走向,前瞻全球主要市場前景。
-
斯洛維尼亞有關機構預測世界經濟走向
據斯洛維尼亞通訊社12月11日綜合報導,隨著接種新冠疫苗形勢良好,預計第二波疫情對經濟影響不會太大,明年經濟將保持原有預期增長目標。1.2020年經濟大崩盤情況並未出現。在世界許多地方的公共生活春季關閉時出現的對今年GDP下降的最嚴重擔憂並未實現。這得益於第三季度經濟的強勁復甦,超出了預期。
-
疫情將如何影響美國經濟?機構大膽預測:二季度收縮4%
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的最新預測顯示,針對歐洲國家頒布旅行禁令、大型體育賽事停擺等措施可能令美國經濟增長在第二季度縮水4%,但若成功遏制了疫情,美國經濟將在2021年出現反彈。英美歐航空公司都不能倖免根據航空分析公司OAG的數據,美國此次的單方面決定將在未來四周內影響13500班次航班和多達400萬乘客。
-
觀點|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疫情下的歐洲該怎麼扛?
進入10月以來,在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歐洲戰「疫」形勢愈發嚴峻。英國、法國、葡萄牙、西班牙等國開始新一輪的防疫控制措施,隨著疫情的持續蔓延,歐洲更多國家可能再度採取「封鎖」舉措。這給本已如履薄冰的歐洲經濟帶來更大風險。
-
歐盟施展「組合拳」推動經濟復甦
幾乎與此同時,歐洲央行亦高調宣布,將繼續沿用貨幣政策工具紓困,推出更大規模的購債計劃。業界分析認為,面對經濟放緩及一系列不確定性因素,歐盟與歐元區決策層的危機感明顯增強,出臺一系列「組合拳」式刺激措施實屬情理之中。這項計劃的達成可謂一波三折。今年上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一度使歐盟及歐元區經濟陷入崩潰的邊緣。
-
二次封鎖影響 歐美PMI數據喜憂參半
當地時間23日,歐美英相繼公布11月經濟數據。由於二次封鎖措施的實施,歐元區和英國經濟活動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打擊。美國經濟數據雖然有所好轉,但受制於新冠肺炎疫情不斷惡化,未來復甦形勢不容樂觀。歐元區經濟活動放慢23日公布的歐元區11月綜合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初值跌破50榮枯線,為45.1,低於預期。埃信華邁歐元區製造業PMI從上個月的54.8降至11月的53.6,但高於市場預期的53.1。數據顯示,自7月份製造業開始復甦以來,歐元區製造業增長首次放緩,但尚未破壞復甦的趨勢。
-
歐洲確診突破1000萬,「二次封鎖」遭遇民眾示威潮
可以看到,和美國、印度、巴西這三個重災區寄希望於「群體免疫」不同,歐洲政府的態度非常堅決。2、歐元區經濟承壓,多地爆發抗議示威、騷亂春天歐洲有過一次短暫的封城,但受政治和經濟壓力,在隔離措施減緩第一波病毒傳播速度後,迅速取消了封鎖限制。
-
歐洲第二波疫情來勢洶洶 繼續重創德國11月出口預期_新聞中心_中國網
△圖說:德國出口預期變化走勢圖(來源:伊弗經濟研究所)根據德國智庫伊弗經濟研究所當地時間25日發布的數據,11月德國出口預期指數連續第二個月環比下跌,從+7.0點驟降至-2.1點。主要原因是大部分歐洲國家正在經歷第二波疫情,新增感染人數居高不下,引發德國出口的擔憂。伊弗經濟研究所所長克萊門斯·菲斯特當天在一份聲明中指出,跟之前數月的樂觀態勢不同,汽車行業必須對接下來海外市場的銷量低迷做好準備;食品行業也預計未來的出口將出現顯著減少;相比之下,機械製造和金屬行業的出口形勢較為穩定;而化工和電子設備企業則普遍認為,出口將繼續復甦。
-
疫情下各國經濟如何「定損」
來源:新華網作者:宿亮 孫鷗夢新冠疫情給全球公共衛生和經濟發展帶來沉重打擊。就疫情來說,確診病例數量是衡量其嚴重程度的重要指標;就經濟形勢來看,哪些國家最脆弱?如何「定損」?有學者指出,在應對疫情造成的經濟負面影響時,各國主權信用評級或將起到決定性作用。疫情給經濟造成「休克打擊」,要實現「心肺復甦」就要向市場大量輸血,最為傳統的方式是降低利率釋放流動性。疫情暴發前,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中央銀行基準利率均已長期處於低水平,降息空間極為有限;反倒是部分發展中經濟體基準利率較高,降息空間較大。
-
Vanguard市場及經濟前景展望:中國經濟將增長1%-3%
Vanguard表示:鑑於新冠疫情發展和疫苗研發前景仍舊被視為全球經濟活動的主要驅動力,預計今年後續經濟增長可能會繼續放緩。Vanguard對美國和中國的經濟預期保持不變:預計2020全年美國經濟將收縮7%-9%;中國經濟將增長1%-3%。通貨膨脹率可能會逐漸上升,但仍將低於美聯儲2%的目標水平。 「最新數據顯示,美國、歐洲和亞太地區經濟復甦初期的速度比預期稍快。
-
歐洲經濟疲軟,奈何美元劍拔弩張,歐元,難獲喘息
文/匯通網編輯:沁夢因疫情在歐洲持續蔓延,已經對歐洲經濟造成了巨大的衝擊。歐元區經濟正在經歷史無前例的滑坡?近期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歐元區經濟這二月突然間似乎再度失去動能,原因是區域內疫情再度抬頭,這也給此前押注歐洲經濟能夠比大西洋彼岸更早走出困境率先實現復甦的投資者澆了一盆冷水。歐元區8月自創紀錄的景氣滑坡回升走勢蹣跚,因此間經濟火車頭——服務業幾乎陷入停滯,暗示著復甦並非一帆風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