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稱疫情對經濟的打擊是金融危機四倍;IMF稱今年全球經濟面臨大...

2020-12-18 每日經濟新聞

每經記者:蔡鼎 每經編輯:蘭素英

圖片來源:攝圖網

據高盛本周二(4月14日)發布的最新研報稱,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的打擊可能是金額危機的四倍,美國失業率將達到二戰以來的最高水平。由於目前全球大多數發展中經濟體處於近乎完全停擺的狀態,高盛預計這些經濟體第二季度的GDP將同比下滑11%,環比下降35%。

同一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將萎縮3%,為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糟經濟衰退。

高盛:美國Q2 GDP將環比下滑34%

高盛預測稱,美國的整體失業率應該會達到15%,並稱「即使15%的失業率也低估了形勢的嚴重性」,因為在接下來的經濟重啟中,許多工人也將被排除在勞動力市場之外。與此同時,該行預計美國GDP第二季度將同比下降11%,環比下滑34%——無論是同比還是環比,都要比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的數據糟糕得多。

然而,GDP和失業率僅僅反映了新冠病毒對美國經濟的部分影響。最近美股的走勢顯示投資者一直持樂觀態度,目前美股已經距離上月的低點大幅反彈。

高盛首席經濟學家簡·哈祖斯(Jan Hatzius)在這份研報中表示,「最初對(經濟前景展望)的改善主要是政策推動的,但過去一周的樂觀情緒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與病毒本身有關。」他還補充稱,「全球新的活躍病例數量似乎正在見頂,累計死亡人數和醫療使用高峰的預測正在下降,就連受災嚴重的紐約市的實際新住院人數也大幅下降。」

但CNBC指出,哈祖斯的研報並沒有表明美國經濟何時重啟,僅表示在新冠疫苗被證明對抑制病毒有效之前,是不太可能回歸到以前那種生產生活狀態。

哈祖斯在研報中稱,「通過大幅增加檢測,以及採取手段進一步降低感染風險,是可以恢復一些生產的。」哈祖斯特別指出了製造業和建築業,尤其是汽車行業,他稱,汽車的產能可能會從4月份的25%上升到5月份的70%。

隨著產業的恢復,經濟將出現「史無前例」的增長。哈祖斯預計,今年第三季度美國經濟將環比增長19%,第四季度將增長12%。但要實現這樣的增長,哈祖斯稱政策制定者必須保持警惕。

「政策制定者需要提供全力支持,尤其是擁有可觀財政和貨幣空間的國家。各國/地區政府需要儘可能多地挽救受到打擊的私營部門的收入,以限制收入下行的壓力,從而限制支出下行的壓力。

IMF:疫情將導致今明兩年全球GDP損失達9萬億美元

相對於高盛發布的最新研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態度則更為悲觀。北京時間14日晚間,IMF表示,受疫情的影響,2020年全球經濟預計將萎縮3%,這將是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低迷周期。

IMF在其2020年《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同時預測,2021年全球經濟將出現部分反彈,全球經濟增長率為5.8%,但稱這項預測帶有「極端的不確定性」,取決於全球疫情防控的進程。

IMF首席經濟學家吉塔·戈皮納特(Gita Gopinath)在視頻新聞發布會上表示,「2021年的這種復甦只是部分復甦,因為經濟活動水平可能將低於病毒來襲之前我們對2021年的預測。」

戈皮納特還補充稱,在最樂觀的預測情況下,在2020年和2021年這兩年時間內,全球因新冠病毒而造成的總計損失產出將達9萬億美元,超過德國和日本兩國的GDP總和。

IMF的預測假設,隨著企業關閉和其他抑制疫情的措施逐漸解除,大多數國家/地區的新冠疫情將在第二季度達到頂峰,並在今年下半年消退。此外,由於疫情導致的破產和長期失業效應,持續到今年第三季度的疫情可能會導致2020年全球經濟萎縮3%,並在2021出現緩慢的復甦。

IMF在報告中稱,「今年全球經濟極有可能經歷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衰退,超過十年前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的衰退。人們可能稱之為『大停擺(Great Lockdown)』。」

具體就地區來看,IMF預測顯示,2020年歐元區經濟體將萎縮7.5%,疫情最嚴重的義大利GDP將下降9.1%,西班牙、德國和法國的萎縮幅度則分別為8%、7%和7.2%。但IMF同時預測,歐元區作為一個整體將在2021年與美國+4.7%的增長相似。

投行傑弗瑞在近日發給《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一份研報中表示,該行的歐洲經濟研究團隊最近大幅削減了他們對歐洲各國GDP的預測,而所有歐洲國家的降幅幾乎都是一樣的。他們認為,在歐洲各國政府停擺結束和2021年實現持續的復甦前,今年晚些時候還將出現另一波下滑。該行認為,歐元區和全球經濟復甦的困難在於,增長存在一個「循環」,即來自美國或中國的需求放緩,將損害與全球貿易相關的其他國家/地區的前景。傑弗瑞認為,今年全球GDP將創二戰結束以來的最大降幅。

戈皮納特最後還警告稱,疫情導致的旅行限制和供應鏈終端有可能逆轉全球化帶來的效率提升,並呼籲各國/地區不要限制醫療用品的出口。

受IMF報告影響,在周二歐股交易階段,英法德股市盤中漲幅縮小,國際油價盤中下跌超過5%。IMF近日還表示,將動用其災難遏制和救濟信託基金(CCRT),向25個成員國提供債務減免,使他們能夠將其稀缺的資源集中於防治新冠肺炎疫情。

每日經濟新聞

相關焦點

  • 深度|疫情下的全球經濟怎麼樣?IMF最新報告這樣展望……
    10月13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出爐。IMF上調了今年經濟的萎縮預期,並預計主要經濟體中唯有中國實現正增長。英國《金融時報》稱,這是IMF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發布的首份中期預測。外界認為,相比之前的經濟展望,最新報告釋放了略為樂觀的信號,但仍然強調疫情將給世界經濟留下深深的傷痕。
  • IMF總裁:預計今年超170國人均收入負增長,修復經濟傷疤至關重要
    格奧爾基耶娃對《財經》記者指出,2020年全球經濟預計萎縮超過3%,2021年全球經濟將強勁反彈,全球增長預計達到5.8%。這是基於疫情不會發生第二波大流行的假設,但這裡預期的反彈不足以達到危機前的基線,換句話說,基金組織預計2021年經濟的復甦只是部分復甦。
  • 高盛展望2021年全球經濟:疫苗力挽狂瀾 中國獨樹一幟
    從根本上看,與戰後主要源於資產市場和收入的金融衝擊的數次周期相比,我們認為新冠疫情衰退的V型走勢要明顯得多。高盛研究部預測的一個重要假設是受新冠疫情重創國家的政府將繼續通過工資補貼、提高失業救濟金,以及其他收入轉移以彌補私營部門因疫情而遭受的收入損失。大多數發達國家實際上已經繼續對這些計劃進行了延期。
  • 全球經濟增長面臨著重大抉擇
    要打破目前對這些指數的神化,重構一種比它更加適合數字經濟時代的指標體系。當時,各國央行所採取的過度信用擴張政策,可以刺激短期的經濟增長,規避高企的債務在短期內轟然倒下,但無法保障一國經濟長期持續穩定,反之,它卻是金融危機爆發及經濟衰退的根源。但是,新冠疫情突然爆發,卻打破了這種常態,全球經濟將面臨衰退,甚至於可能出現大蕭條。
  • 央行國際司青年課題組:疫情衝擊下全球經濟面臨變革
    來源:中國金融雜誌原標題:《中國金融》|疫情衝擊下全球經濟面臨變革來源:中國金融雜誌作者|中國人民銀行國際司青年課題組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產生深刻影響,其持續時間和深度遠超最初預期,給全球經濟、經濟主體信心和政府公信力造成
  • DKTrade:疫情升級重挫全球股市 三大央行巨頭評疫情經濟
    今年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美國經濟陷入停滯,稅收收入下降,財政狀況急劇惡化,政府為救經濟出臺了空前的刺激措施。在2020財年,美國預算赤字達到了創紀錄的3.132萬億美元,是上一年赤字的三倍多。疫苗需要解決量產,物流等問題,這將有利於各方對經濟前景的評估。拉加德指出,後疫情時代產業結構會有所變化;英國央行行長貝利也表示,英國經濟正面臨18世紀以來最為嚴峻的挑戰。
  • 美聯儲all in:飲鴆止渴 全球金融危機來襲
    1、面對疫情大面積擴散和金融市場崩潰,這一次美聯儲再次祭出了應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政策組合「零利率+QE」,這完全是飲鴆止渴。全球金融市場雪崩,疫情只是導火索,根源是長期貨幣超發下的經濟、金融、社會脆弱性。
  • 小摩稱目前不會碰美債 高盛稱美股短期有見頂風險
    摩根大通和高盛都認為,美股短期面臨見頂風險,但都看好明年走勢。摩根大通CEO:不會買美國國債,部分美股存在泡沫,但不是全部戴蒙在高盛年度金融服務大會上表示:「我不會購買美國國債。我認為以美國國債現在的收益率,我是絕對不會去碰的。」
  • 美媒:全球經濟復甦步伐「瘦弱」且不均,美國仍因疫情遭受重創
    ,全球經濟僅從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最低谷實現脆弱復甦,許多新興經濟體仍在遭受嚴重困難。  報導稱,自2012年布魯金斯-金融時報開始發布全球經濟復甦跟蹤指數以來,這次世界經濟數據比以往任何一次衰退中都要弱。  該指數將實際活動、金融市場和信心指標與全球經濟和單個國家的歷史平均水平進行比較,抓取當前數據的正常程度。這表明,在今年春季經濟狂跌之後,發達經濟體的復甦遠未完成,而新興市場的情況則更為嚴重,指標仍遠低於正常水平。
  • 第九屆亞太經濟與金融論壇:後疫情時期全球經濟的恢復與結構性變化
    王校長指出,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發對全球經濟、金融、社會等多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各國都在努力探尋復甦之路,實施相應的經濟政策去緩解疫情帶來的衝擊,但部分國家的疫情仍然沒有得到有效控制,經濟恢復面臨重重壓力。同時,經濟全球化遭遇逆風,自由貿易體制受到衝擊,保護主義上升。後疫情時期全球經濟的復甦前景,刺激性經濟政策的效果與風險等值得高度關注。
  • 王晉斌:疫情金融與疫情經濟大脫離刷新了我們的估值觀?
    圖1、2020年初至5月22日全球主要股市的跌幅(%)現象2:IMF今年4月20日出版的《世界經濟展望》的標題叫「大封鎖」(The Great Lockdown),報告指出2020年是1929-33年「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與圖1中的經濟體相對應,圖2給出了2020年1季度這些全球主要經濟體的GDP增速。
  • 世界回顧艱難的2020:新冠疫情改變生活方式,全球經濟遭受沉重打擊
    新冠疫情在很大程度上定義了2020年的世界。這一年,全球經濟萎縮的程度,許多國家財政支出的力度,都和剛剛打完一場世界大戰相差無幾。在這一年中,一名「跪殺」黑人的白人警察引發了全球抗議,一位處理疫情失敗的超級大國總統在大選中被拉下了馬。
  • 路透:IMF老總指新冠疫情引發全球危機 非洲和發展中國家情況最危險
    中國小康網4月21日訊 老馬 IMF和世界銀行此前呼籲國際社會迅速採取行動,幫助非洲國家和其他新興市場應對疫情。她在為保加利亞媒體舉行的線上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目前疫情形勢最嚴峻的國家並不一定受到最嚴重的經濟打擊。我最擔心的是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國家。」她稱,「我非常擔心的是發展中市場的大量資本外流。因擔心這場危機不確定性,已經有約1,000億美元資金外流,流向了更安全的地區。我們希望看到這個過程逆轉。」
  • 破產失業潮席捲全球 世界多國「直升機撒錢」急救經濟
    中國人民銀行周一也大幅削減銀行貸款利率,通過逆回購向金融系統注資500億元人民幣,以幫助經濟應對疫情帶來的衝擊。「酒店和旅遊業務還遠未真正復甦」,英國《金融時報》3月31日報導稱,在疫情暴發兩個多月後,中國的許多餐館和小企業仍然關閉。
  • 觀點集錦|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宏觀經濟政策應對——貨幣金融圓桌會議...
    對於此次疫情我主要分享四個方面的觀察:第一,疫情發展總體來說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去年12月到今年2月,以中國為主的東亞地區孤軍奮戰的階段;第二個階段是3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將新冠病毒視為全球大流行,疫情在歐洲蔓延的階段;第三個階段是美國成為疫情震中的階段;第四個階段是目前全球共克時艱抗擊疫情的階段。
  • 許小年120分鐘分享完整版:危機、衰退還是大蕭條?疫情對全球經濟...
    本文是2020年3月26日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終身榮譽教授許小年在中歐校友在線論壇名師專場所做的分享,原題為「疫情對全球經濟和金融的影響」,經本人修訂。幾個基本概念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對世界經濟和金融體系的影響,人們各有各的判斷、各有各的說法。
  • 中信證券:美國是否面臨第二輪金融風暴?經濟基本面的恢復或將面臨...
    美國疫情反覆引發金融市場波動:3月下旬以來,全球美元流動性危機逐步緩解,進入5月份隨著全球新冠疫情的逐漸控制和各國經濟重啟政策的陸續推進,美國金融市場進一步表現出投資者對於未來的樂觀預期,然而到了6月中下旬,當前的美國金融市場再度出現波動,背後的主要原因在於近期美國新冠疫情的反覆,新增確診人數的提升再度抬高了市場的避險情緒,同時也引發了美國是否會爆發二次疫情以及美國是否會面臨第二次金融風暴的擔憂
  • 《2021年經濟金融展望報告》:2021年全球經濟將呈現「三低、三新...
    中國銀行研究院院長陳衛東介紹:「三季度,曾經短暫地出現了超強復甦,但很顯然,這不是真實的狀況,因為隨著歐洲第二波疫情的出現和美國疫情的持續惡化,第四季度全球經濟還會走向深度下跌。總體來看,全球經濟可能的增速在-4.9%左右,應該說是大蕭條以來全球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對於未來全球經濟金融形勢,報告認為,2021年全球經濟復甦面臨三大制約。
  • 疫情衝擊下的世界經濟與中國對策
    有的學者認為,目前情況表明世界經濟正在走向20世紀30年代那樣的大蕭條,疫情對實體經濟的衝擊將影響金融系統進而對實體經濟造成二次打擊,最糟糕的時刻還遠沒有到來;也有學者持不同看法,認為儘管本次疫情的暴發速度與波及範圍前所未有,但目前斷言世界會再次陷入經濟大蕭條還為時尚早。
  • 疫情與中美關係雙重夾擊下的香港經濟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7月26日發表題為《崎嶇的復甦之路》文章稱,原本略見復甦苗頭的商業往來及經濟活動,因疫情再次爆發而受到打擊。加上中美政治和經貿關係急劇轉差、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溫,也為全球經濟前景增添不確定性,本港經濟或需要較原來預期更長的時間,才能恢復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