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晉斌:疫情金融與疫情經濟大脫離刷新了我們的估值觀?

2021-01-09 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

王晉斌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常務副書記、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主要成員

現象1:截止5月22日,美國股市年初至今的跌幅大幅度收窄。DJ指數和標普500指數分別下跌了14.27%和8.52%,而NASDAQ指數則上漲了3.92%。年初至今跌幅超過15%的主要是歐洲股市(圖1)。

圖1、2020年初至5月22日全球主要股市的跌幅(%)

現象2:IMF今年4月20日出版的《世界經濟展望》的標題叫「大封鎖」(The Great Lockdown),報告指出2020年是1929-33年「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與圖1中的經濟體相對應,圖2給出了2020年1季度這些全球主要經濟體的GDP增速。今年1季度中國受到新冠疫情衝擊最大,GDP同比下降了6.8個百分點。美國GDP在1季度也深度下滑,同比下降4.8個百分點,由於美國的疫情依然較為嚴重,市場普遍預計2季度GDP有更深度的下滑。

圖2、2020年1季度全球主要經濟體GDP增速(同比,%)

現象1和現象2明確顯示了疫情金融與疫情經濟的大脫離。尤其是美國的股市與美國的經濟之間的脫離非常明顯。如此大的疫情衝擊下美國股市中標普500指數就用了大約8個百分點可以補償嗎?在市場普遍預期2季度美國經濟將進一步衰退、失業率進一步攀升的背景下,股市卻從年內最低點走出了強勁的反彈(圖3)。美國三大股指從3月23日左右到5月22日反彈幅度均超過30%;德國和韓國的股指反彈力度也超過了30%。

圖3、全球主要股市本輪最低點至5月22日的反彈幅度(%)註:依據WIND提供的數據,2020年年初至5月22日之間的收盤價從最高點到最低點的時間分別是:DJ(2.12-3.23)、NASDAQ(2.19-3.23)、標普500(2.19-3.23)、英國富士100(1.17-3.23)、韓國綜合指數(1.22-3.19)、法國CAC40(2.19-3.19)、日經225(1.20-3.19)、德國DAX(2.17-3.18),括號中後一個時間是各個股市金融大動蕩時期觸底的時間。

估值觀1:不要強行說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

過去書上總是說,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疫情金融和疫情經濟的大脫離表明顯然不是這樣。2020年1季度中國經濟GDP同比增速下滑6.8%,2季度經濟壓力不減,年初至5月22日創業板的指數卻上漲了大約13.82%;2020年1季度美國經濟GDP同比增速下滑4.8%,2季度增長市場預期更差,但年初至5月22日NASDAQ指數卻上漲了約3.92%。

那麼是不是長期中股市就是經濟的晴雨表呢?次貸危機到今年年初,美國股市走出了長達十年的牛市,DJ指數從9000多點走到了29000多點,漲了2萬點,而美國經濟增長速度卻表現平常。過去十年,中國經濟的GDP保持了較高速增長,經濟總量翻了一番多,但上證指數比十年前還要低。再要強行說,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恐怕心有點虛。

股市是否是經濟的晴雨表在理論上就是股市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係,傳統的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理論就是研究這個的。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金融抑制、金融約束和金融控制等理論相繼出現,大量股市與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得出的結論並不一致。但在全球貨幣沒有出現急劇增長的時期,股市與經濟之關係還算穩健,畢竟大多數早期的研究說股市發展能夠促進經濟增長,或者股市與經濟增長之間相互促進。

次貸危機以來,反危機的貨幣政策導致全球貨幣量急劇增長,貨幣增速遠超過GDP增速,金融資產價值的膨脹速度也遠遠大於GDP的增速。過去十年我們幾乎很難看到股市與增長之間的直接關係。貨幣多了不一定進實體經濟,這就是近些年研究者指出的「太多金融」現象。在這個大背景下,股市與經濟增速的不同步成為常態,以至於大多數有關金融周期的研究都不敢把股票資產價格走勢納入構建金融周期因子,因為股價就是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係不緊密,在特殊時期甚至沒啥關係。

也許我們需要有新認識:股市資產是財富,不一定非要和當下整個經濟的走向密切掛鈎,股價也許更多包含的是投資者對未來的預期,至於投資者的預期有多長,恐怕沒有人能夠回答。我們只知道股市規模越大,股價代表的財富增值對於提升居民消費、降低企業槓桿率和促進企業投資的正向作用越明顯,這些應該是經濟學原理中的常識,恐怕不需要做太多的實證研究就能看出來,這也是現代貨幣政策如此關注股市等資產價格的重要原因。

估值觀2:需要動態改變金融資產價值估值框架的傳統習慣?

關於股票估值只有兩種基本方法:一是絕對評估法:基於紅利(現金流)高登增長模型;二是相對評估法:基於高登增長模型推演出來的相對指標(主要是P/E、P/B或者P/S等)。由於任何資產當前的價值都是未來現金流量貼現至今的結果。因此,金融資產(股票和債券,債券是一種特殊類型的股票)的價值評估都在上述評估框架中。

上述框架是一個最樸素的估值框架,難以被超越。問題在於這個框架中關於風險貼現率的參數會發生變化。我們先看一個例子再進一步討論。

圖4給出了美國三大股指的市盈率(P/E),我們可以看出相對於2015年-2019年年均市盈率,截止2020年5月22日,可以看出現在的P/E(TTM)還是很正常的。問題在於隨著時間的推移,今年2-3季度美國上市公司的盈利會受到疫情的顯著負面衝擊,如果稅收減免、利率成本下降甚至延遲支付等對衝措施無法抵補疫情衝擊對盈利的負面影響,P/E(TTM)未來的值會變大(P/E反過來就是投資收益率)。那麼是不是一定就是泡沫呢?

圖4、美國三大股指的P/E(TTM)註:2015-19表示五年的簡單均值;2020年數據截止到5月22日。數據來源:WIND。

答案應該有兩個需要重點思考的方面:第一方面是要取決於投資者對疫情衝擊時間長短的預期。如果疫情持續時間長,政策對衝無法抵補疫情衝擊,那麼股價存在高估的傾向。這也就是說,在這個期間美聯儲堅決做多,用貨幣放水或者自己直接進入資產市場購買來「託市」提高了市場估值。如果疫情持續時間不夠長,投資者會內在消化這段時間疫情衝擊帶來的企業利潤偏離正常軌跡的風險。第二個方面是要密切關注市場風險偏好的變化,或者說是市場投資對風險要求溢價補償的變化。簡化一下,假定過去5年美國政策性利率在1%,美聯儲自己要求的資金風險補償為1%,那麼整個市場按照利率的期限結構和風險等級等因素考慮的風險溢價都會在此基礎上依次遞加,整個市場要求的貼現率也會相應增加。現在的情況是,美聯儲自己把政策性利率的風險溢價定為0,整個市場風險溢價的定基大幅度下降,導致整個市場的風險貼現率也相應下降。同時,隨著美聯儲的政策帶來的市場金融條件的明顯改善(圖5),市場要求的風險溢價補償也會下降,這個也會助推整個市場資產估值的提高。

圖5、美國市場的金融壓力指數變化(截止5月15日)數據來源: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 Louis, St. Louis Fed Financial Stress Index, Index, Weekly, Not Seasonally Adjusted.

在上述思考的基礎上,由於疫情持續時間和風險偏好的變化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依據理論框架用歷史數據測算出來的風險偏好都存在顯著滯後的問題)。因此,在傳統的框架評估的基礎上,我們可能需要動態改變金融資產價值估值框架中的風險偏好,而這個只有市場本身才能給出及時的答案,這也是未來市場調整動蕩的根源之一。

在2020年這個特殊的金融大動蕩時期,任何依據傳統風險溢價測算出來的因子其參考價值極為有限,擁抱高度的不確定性是這個市場給所有投資者的「禮物」。

相關焦點

  • 王晉斌:資產脹、物價縮:美國經濟的冰火兩重天還會持續多久?
    作者王晉斌,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常務副書記、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主要成員。本文字數:2230字閱讀時間:4分鐘對衝疫情大衝擊的宏觀政策,直接帶來了美國金融市場資產價格的超級修復。
  • 王晉斌:國際金融市場:大類資產價格走勢的復盤與解讀
    王晉斌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常務副書記、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主要成員2020年3月15日,在全球金融市場處於動蕩最劇烈的中間時期(金融大動蕩時期:3月9日-3月23日),我們在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首發了《沒有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只有全球性的經濟疲軟
  • 王晉斌:新興市場要高度重視金融市場資產價格的變化
    王晉斌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常務副書記、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主要成員以收盤價計,此次國際金融市場「大動蕩」至今,美元指數在3月18日上100開始,截止4月29日總計30個交易日,美元指數在100以上的一共有15個交易日
  • 經濟素描 | 黃劍輝 王靜文:新冠疫情對我國經濟金融的影響
    區域:疫情對湖北省衝擊最大,  對其他省份衝擊逐漸遞減  根據我們的DID面板模型測算,感染人數的對數值每增加1時,地區季度GDP增速將下降0.23個百分點,疫情每延長10天,地區季度GDP增速將下降0.083百分點。
  • 觀點集錦|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宏觀經濟政策應對——貨幣金融圓桌會議...
    新冠疫情僅僅是本次全球金融風暴的導火索,而在之前全球金融市場已經出現了一些危機和風險的徵兆。自2019年以來,美國金融市場和經濟基本面的不一致性早已埋下隱患,市場多項指標已經發出預警。今年2月中下旬以前,三個異常現象值得特別關注:一是美債利率倒掛頻現,二是美股屢創新高,三是美元指數和黃金價格續刷新高。
  • 高盛稱疫情對經濟的打擊是金融危機四倍;IMF稱今年全球經濟面臨大...
    與此同時,該行預計美國GDP第二季度將同比下降11%,環比下滑34%——無論是同比還是環比,都要比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的數據糟糕得多。然而,GDP和失業率僅僅反映了新冠病毒對美國經濟的部分影響。最近美股的走勢顯示投資者一直持樂觀態度,目前美股已經距離上月的低點大幅反彈。
  • 第九屆亞太經濟與金融論壇:後疫情時期全球經濟的恢復與結構性變化
    王校長指出,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發對全球經濟、金融、社會等多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各國都在努力探尋復甦之路,實施相應的經濟政策去緩解疫情帶來的衝擊,但部分國家的疫情仍然沒有得到有效控制,經濟恢復面臨重重壓力。同時,經濟全球化遭遇逆風,自由貿易體制受到衝擊,保護主義上升。後疫情時期全球經濟的復甦前景,刺激性經濟政策的效果與風險等值得高度關注。
  • 美聯儲官員:美國經濟尚未脫離困境 或需一到兩年才能恢復
    來源:金融界網站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美聯儲)官員周四表示,美國經濟尚未脫離困境,要恢復到新冠病毒疫情前的水平,可能需要一兩年的時間。聖路易斯聯邦儲備銀行總裁布拉德表示,他希望由新冠病毒大流行引發的經濟危機最糟糕的時期可能在4月份已經過去,但美國經濟狀況尚未完全明朗。「我絕對不認為我們已經脫離困境,」布拉德在一次視頻會議上說。「我們的風險仍然很高。在任何一次危機中,我認為你必須謹記,很多事情都會發生,可能會有多次反覆。」
  • 疫情衝擊下的世界經濟與中國對策
    面臨疫情擴散及其導致的經濟停擺困境,原本需要全球共同行動、統一面對、共同協調的情況遲遲未能出現。直至3月26日G20首腦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以視頻會議的形式召開並達成共識,與會各國強調應該採取全球行動以抗擊疫情,並承諾「正在向全球經濟注入超過5萬億美元,以作為有針對性的財政政策、經濟措施和擔保計劃的一部分,抵消大流行病對社會、經濟和金融的影響」。
  • 疫情之下虛擬經濟「復甦」的基本邏輯
    為什麼美國資本市場疫情蔓延之下,仍然保持了強勁的反彈?要知道,美國的實體經濟在此階段仍然處於極大的困境之中,美國經濟基本面與股市的巨大反差,顯示二者的相關性已越來越小。安邦諮詢在過去的分析中,曾經給出過一部分答案。我們曾反覆強調,疫情大流行帶來的是經濟危機,而不是金融危機。經濟危機是否會演化為金融危機,要看經濟危機持續的時間,以及各國應對經濟危機的措施。
  • 疫情下各國經濟如何「定損」
    有學者指出,在應對疫情造成的經濟負面影響時,各國主權信用評級或將起到決定性作用。疫情給經濟造成「休克打擊」,要實現「心肺復甦」就要向市場大量輸血,最為傳統的方式是降低利率釋放流動性。疫情暴發前,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中央銀行基準利率均已長期處於低水平,降息空間極為有限;反倒是部分發展中經濟體基準利率較高,降息空間較大。
  • 戰疫情穩企業保關鍵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有量更有質_深度_中國金融...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嚴重衝擊。如何助力大小企業「活下去、留下來、強起來」,考驗著銀行業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的有效性與精準性。  一方面,銀行業加大信貸支持力度,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融資支持;另一方面,推出延期還本付息、無擔保信用貸款等新措施與新產品,有效對衝了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負面影響,為穩住經濟基本盤保駕護航。來自銀行業金融機構的一筆筆融資支持,猶如一條條涓涓細流匯聚成河,釋放出加強疫情防控、推動經濟社會恢復發展的強大金融能量。
  • 肯尼斯·羅格夫:疫情給美國帶來「經濟後遺症」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愈演愈烈,世界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疫情下步如何發展,是評估其對世界經濟影響的關鍵。 疫情影響之下,美國經濟持續下行,通過推行財政刺激計劃,或有可能實現V型復甦。 美國的經濟幹預果斷強勁,但疫情防治不力,缺乏共同協作。
  • 新冠肺炎疫情促澳門經濟多元
    澳門銀行公會主席葉兆佳表示,這次疫情金融業雖然受影響,但相對穩定,變動不會太大。疫情之後,特區政府對發展現代金融服務的方向更明確,亦符合澳門實際情況。在推進現代金融方面,相信債券市場是較可行和具發展潛力的方向。
  • DKTrade:疫情升級重挫全球股市 三大央行巨頭評疫情經濟
    央行三巨頭指點後疫情經濟北京時間周五凌晨,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與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英國央行行長貝利共同出席歐洲央行年會論壇小組討論,就疫苗和經濟前景,貨幣政策和就業市場,數字貨幣等問題展開交流。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認為,這不是一場典型的經濟危機,美聯儲在疫情開始時就呼籲財政刺激的支持。美國國會此前及時出手,讓人們免於因失去工作而造成收入明顯下降,支持經濟有所恢復。不過如果疫情無法得到有效控制,全方位的復甦無從談起。他強調前景的不確定性依然很大,需要國會推出更多的刺激支持。
  • 「前沿譯文」金融科技的前景:後疫情時代的普惠金融(上)
    對此,國際貨幣組織採取大規模實證研究後發現:在疫情期間以及後疫情時代,金融科技正在提高普惠金融程度,並與國內生產總值的較高增長相關。研究表明,金融科技在緩解持續發生的COVID-19危機的經濟和社會影響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同時,拓寬低收入家庭和小企業的金融渠道也可以支持更具包容性的復甦。
  • 外灘大會金融科技前沿觀點(一)|金融科技走到了哪裡?「疫情將科技...
    「螞蟻的基因不是金融,而是科技,科技是推動螞蟻業務每一次進化的最核心動力。」IMF總裁:推動普惠金融服務是全球各國頭等大事 疫情暴發後變得更緊迫「在疫情暴發前,推動普惠金融服務就已經是全球各國的頭等大事。但目前,這項任務正變得更緊迫,因為新冠疫情對無法獲得金融服務的群體造成了沉重打擊,包括低收入家庭、小微企業和婦女。
  • 專家重磅發聲:疫情對中國經濟影響幾何?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接受環球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從短期來看,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對於經濟影響較大;從長期來看,在國內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市場調節能力進一步加強,政府部門迅速出臺多項應對疫情的有利舉措的情形下,此次疫情應當不會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長期基本面帶來較大影響。因此,需要正確認識此次疫情對我國經濟的衝擊,保持積極正面情緒。
  • 全面評估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的深刻影響
    新冠肺炎病毒(COVID-19)與「第三次石油危機」讓金融市場硝煙四起,引發新一輪關於經濟衰退的討論。疫情在中國的擴散已得到控制,雖然一季度甚至可能會出現負增長,但二季度開始內需會顯著復甦。疫情對歐美金融市場與經濟的影響持續到二季度是確定的,不確定的是經濟衰退的程度,這為上半年的全球貿易蒙上了陰影。
  • 第一章大疫情,大變局
    大疫情原以為這場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只是一場可以速戰速決的「遭遇戰」,卻不料疫情在全球蔓延,演變成一場「持久戰」。新冠疫情長度取決於疫苗研發和病毒變異的賽跑速度,而由疫情引發的經濟衰退與經典自由市場經濟的大蕭條有本質不同,其衰退深度由經濟轉型速度決定。大疫情必有大變局,正如經濟學家託馬斯·弗裡德曼所言:「這將會是兩個世界——新冠以前的世界與新冠之後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