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華語市場垂涎已久的Netflix,曾在一年內推出3部自製華語劇:
《罪夢者》《極道千金》《彼岸之嫁》。
雖然構思不錯,可惜內容貨不對板,最後淪為「掛羊頭賣狗肉」之流。
好在,網飛是個越挫越勇的選手。
今年,它用一部新劇《誰是被害者》成功翻身(以下有劇透)。
該劇尺度頗大,話題涉及:連環殺人、社會倫理、邊緣人群、生與死的意義。
開播48小時,即登上google熱搜,問鼎中國臺灣地區網飛收視榜冠軍。
主演也都演技在線:張孝全、許瑋甯、 王識賢、黃河、丁寧、鄭人碩。
驚訝的是,許久未露面的林心如,這次全素顏客串。
飾演一個「傳播死亡」的間接兇手,也是劇中「幕後大BOSS」。
昔日柔弱的紫薇,如今搖身一變大魔王,狂飆驚悚臺詞,令人瞠目結舌:
「有些人,死了比活著有意義。」
「死過的人都能明白,活著的寂寞,死是有價值的。」
「因為幫他們,所以我得死,那很好。」
大尺度
我是在一個明朗的中午,按下了《誰是被害者》的播放鍵。
不料,午飯直接報廢了。
因為,這劇尺度實在太太太大了。
前方高能!
開場就是一幕「溶屍戲」,血肉模糊的屍體、隱約可見的白骨,看得我目瞪口呆。
不僅如此,該劇還有很多驗屍的特寫鏡頭。
劇中的法醫,熟練的解刨屍體。
一邊端詳皮肉的腐爛程度,一邊推敲兇手的心理狀態。
由於,劇集講的是連環殺人案。
所以,接下來還有焚屍體場景,畫面更是觸目驚心。
驚悚圖先到此為止,否則更多人要被勸退。
這些「兇案現場」的高度還原,雖然看的人心驚膽戰,但不得不說,很逼真。
該劇製作人在幕後特輯中介紹,為了儘可能打造驚悚的兇案現場,美術團隊做了三個層面的工作:骨頭的硬度、皮肉的牽連程度、屍斑的顏色深淺,這樣才會達到「可怕」的效果。
美術團隊在加工「屍骨」
怪不得,連主演許瑋甯在拍攝現場,看到「屍體」都大喊反胃。
灰色地帶
可以確定的是,《誰是被害者》裡的角色,都遊走在灰色地帶。
是人都有私慾,而該劇並不掩飾這些欲望。
恐怖的連環兇殺案,首先牽扯出了三位主角,他們分別是法醫、記者和警察。
第一位主角:方毅任(張孝全飾),一名患有亞斯伯格症的法醫。
他有溝通障礙,做事認死理、一根筋。
按理說,這應該是個「救世主」的角色。
但當他發現,兇案現場竟然有自己親生女兒的指紋時。
他毅然決然擦掉了指紋,毀掉現場證據。
一方面,他想查清兇殺案的真相。
另一方面,他又護犢心切,極力想找到離家出走的女兒。
真相與女兒,哪個重要?
他從清醒的旁觀者,變成了迷思的當局者。
第二位主角:徐海茵(許瑋甯飾),社會新聞記者。
事業心強,總想憑一手猛料,獲得更高成就。
人脈是她的資料庫,能提供源源不斷的內幕。
但相同的人脈,對不同的記者而言,往往呈現結果總有差異。
為什麼有人能拿到猛料,有的只能拿到通稿?
徐海茵,用親身經歷來證明,差異來自你與人脈接觸的方式。
在這方面,徐海茵確實挺有一套。
在知道兇殺案後,她第一時間約相關警察出來碰面。
煙和打火機已備好,空氣中也瀰漫著「稱兄道弟」的氛圍。
一番噓寒問暖後,拿到第一個關鍵詞:「溶屍」。
如果能拿到兇殺案的獨家內幕,絕對能讓她名利雙收。
於是,她又買了杯現磨咖啡,來到了兇案現場,繼續套信息。
徐海茵本想借一番虛情假意的問候,攻破看守人員,進入案發現場。
眼看就要成功,卻被突如其來的方毅任給破了局面。
面對一個能讓自己升職加薪的機會。
徐海茵,怎會輕易放過,她打聽到了死者母親的住址。
她假扮死者的歌迷,登門拜訪,拿到了更多信息。
雖然她為了工作,憑一己之力,拿到了各種幕後信息。
但不能否認的是,她獲取信息的方式,有些不擇有段。
當警察拒絕透露內情時,她拿對方進出賭場的事情威脅。
當方毅任不想跟她合作時,她又拿方毅任女兒是嫌疑犯說事。
這也是一個遊走在灰色地帶的人。
第三位主角:刑警趙承寬(王識賢飾)。
固執己見的職場老油條,脾氣異常火爆。
為了讓嫌疑人定罪,他不惜派人更換證據、篡改驗屍報告,還警告下屬:「好好處理,絕對不能讓他出來。」
對待新發生的連環命案,他起初也是秉著「趕緊破案」的態度辦事。
因為,他剛被通知已晉升隊長,不能有任何事情影響到這件事。
《誰是被害者》的劇情,就是圍繞這三個主角的查案過程展開。
這三個人,智商都很能打,卻沒有一個是100%絕對好人。
怎麼在查案的過程中,讓三位主角剔除雜念、殊途同歸。
也是該劇與其他懸疑題材的區別之處。
邊緣人群
《誰是被害者》中的死者,有個相同的特點。
他們全都是邊緣人群,是所謂的社會弱者。
三位受害者
第一個死者遊誠皓(黃河飾),是位跨性別者。
一直以來,都想擺脫男兒身,做變性手術。
但卻不被父母理解,嘗盡白眼和嘲諷。
遊誠皓
第二個死者蘇可芸(丁寧飾),是位過氣女星。
曾經紅極一時,卻因吸毒被人遺忘。
好不容易戒毒成功,拼命想復出,卻發現物是人非。
蘇可芸
人們對她的歌,早已不感興趣。
報紙上,只剩一句「蘇可芸重新做人,臉腫成豬頭再出發」。
第三個死者張聰健(陳家逵飾),普通職員。
這是位我們口中常說的「實在人」,家裡沒背景,也沒礦。
他認定努力就有回報,一路埋頭苦幹。
身體好的時候,是公司的銷售冠軍,所有同事都來套近乎。
張聰健
自打患癌之後,整個世界都變了,不僅連獎金都沒有,公司還逼他自動辭職。
可是生活還要繼續,他不懂為什麼公司這樣對待自己。
領導給的說法,更讓人寒心:「獎金,是給那些能為公司,持續創造利益的人。你現在這個狀況,怎麼為我們創造更多利益啊?」
那麼,問題來了。
三位死者在遇害前,已經過得十分艱難。
兇手,又為什麼要拿他們下手?
殺害他們的,僅僅只是一個兇手嗎?
還是每一個曾踐踏他人尊嚴、澆滅生存希望的人?
誰是被害者?
說了這麼久,終於到林心如出場了。
她的出現,擴展了《誰是被害者》的議題深度。
即誰才是被害者?
林心如飾演的李雅均,是所有命案的「幕後使者」。
可能有人不相信,說這看上去就是個弱女子,哪有力氣殺人。
殊不知,這是一個極度擰巴的角色。
她與所有死者一樣,處於被社會「拋棄」的狀態。
在醫院做清潔工的經歷,讓她看到太多人性黑暗面,心理不斷扭曲。
所以,她能理解死者身上的痛。
她曾用這麼一番話,描述三位死者的境遇:
「死過的人,都能明白活著的寂寞。不被接納、被忽視,被踩在腳底下。像是活在黑洞裡,擁有再多,還是覺得一無所有。」
於是,在她的認知裡,她只不過給死者,帶來了一份面對死亡的禮物。
不能否認的是,
蘇可芸死後,媒體不再說她是整容怪,反而開始關注生前最後一張專輯。
張聰健死後,公司行賄、剋扣員工獎金的黑幕,反而被公布於眾。
表面上,李雅均是殘暴的兇手。
實際上,卻在幫死者完成遺願。
可是,李雅均,真的是在幫助他們嗎?
她說服死者,放棄活下去的勇氣,選擇一條最容易的路:自殺。
但死後,真的能像她說的那般:「用自己的死,成就別人遺願,從而不帶遺憾的離去?」
其實不然。
三位受害人死後的遭遇,都做了美化處理。
李雅均的說法,更像一種精神麻醉劑,本質是逃避。
自殺,很容易。
活下去,才需要更大的勇氣。
跨性別者遊誠皓,如果活下去。
那麼,他就有勇氣,等到社會接納他、理解他的一天。
過氣女星蘇可芸,因為曾經墮過胎,而資助了許多小學生。
如果她活下去,不被社會價值觀所綁架,會看到世界上依然有許多人真心愛她。
患癌的張聰健,如果勇敢的活下去。
他或許可以通過求助法律,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
為其他相同遭遇的人,提供正面、積極的引導。
從這一層面來講,《誰是被害者》早已超越了許多同題材的劇集。
它先是借懸疑劇的外殼,把邊緣人群遭遇的不公、歧視,擺上檯面。
又安排一個心理扭曲的暗黑角色,進一步探討了「生與死」的意義。
它要傳遞的,本質上是一股「不要輕易言敗,相信自己」的勇氣。
這恰恰是每一個人,在遭遇逆境時,最需要的溫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