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罪夢者》的底層意義是「走好人生岔路」,那麼這部的底層意義我認為是「珍愛身邊的人」
近兩年,網飛始終在不遺餘力地拓展華語劇市場。遺憾的是,結果卻並不理想。從噱頭十足的《罪夢者》,到後來的《極道千金》與《彼岸之嫁》。評分一路下跌,讓觀眾大失所望。
最近,又有一部網飛出品的華語劇來了,萬萬沒想到,它竟然實現了口碑逆襲,為網飛打了一場翻身仗。4月30日上線的《誰是被害者》一舉扭轉了華語劇出師不利的局面。截止目前,豆瓣評分8.1,是網飛目前出品的華語劇最佳。
該劇上線後,在Netflix站內迅速問鼎,成為首部在國際流媒體平臺佔據頭名的華語劇,此前是美劇或者韓劇長踞此位。雖尚未在大陸地區播出,豆瓣仍在全劇上線24小時內開分,並從8.0一路看漲至8.2,有持續爆款的勢頭,如今穩定下來也有8.1的評分。這次Netflix足夠幸運,因為這次押對了寶。佔據華語市場紅利,打破歐美題材壟斷,《誰是被害者》走向國際化平臺,同時面臨機遇和挑戰。
從類型上來說,這部《誰是被害者》可以歸類為社會派推理劇。相比絕大多數的罪案劇,側重於真兇的揭露和案件偵破的過程。
該劇是以一個看似獵奇的懸疑案件的故事外衣,逐步抽絲剝繭,編劇用細膩的手法把觀眾逐漸帶入劇情,感受弱勢群體的內心的痛苦與無奈。劇中沒有真正的「殺人犯」,整部劇中的目標是:「找到被害者」。逼迫他們走向絕路的,正是那讓人無助又絕望的殘忍現實和人性冷漠。
電視劇的第一集通過殘忍的溶屍案直接鋪述劇情,緊接著一集接著一集是一個個懸而未決的離奇命案,讓人不由得跟著劇情去猜測兇手究竟是誰。但是當看到最後,一個個疑點慢慢澄清的時候,你才明白這部劇其實是在講述社會底層小人物在面對沉重的生活壓力和人生低谷時對生與死的抉擇和矛盾的沉重主題。這群無法發聲的小人物,在絕望中選擇用最後的生命,發出對社會的怒吼和控訴。
劇中苦難之人這一群體各有各的境遇:社會壓迫、家庭悲劇、個人失意。他們皆試圖以死解脫,並賦予死亡一些價值。而劇中的警察、記者、鑑識員也是苦難群體的一份子,但劇本給予他們另一種更為堅韌的立場與視,當然還有更為不那麼弱勢的身份地位。
在方毅任與徐海茵二人組中,我們也能看到美國推理劇中常見的性格互補的較為老套的設置。人類感情的引發多為鬆散的點式而非環環相扣的鏈狀,更不用說此劇本身就蘊含的巨大的感性能量。
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人活不起,他們即使死掉,也如同淤泥被雨水衝刷到下水道裡一樣,沒人在乎,沒人關注。好像活著的人永遠也無法理解為什麼會有人有勇氣選擇死亡,也好像選擇死亡的人永遠也無法理解為什麼有人會有勇氣活著。活著太難了,死卻很容易,如果自己的死有意義,能幫助人實現願望,讓自己的生命在結束的時候發光發熱,那死亡就擁有了難得的溫度和價值了。
最後林心如和許瑋甯的對話很有意思,你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死,你的死還能完成別人的願望時,你的自殺更充滿了意義,更值得。
當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很痛苦的時候,是像劇中人物李雅均(林心如 飾)所說的,「選擇死亡並不殘忍,殘忍的是毫無希望地活著」,還是像徐海茵所說的,「要勇敢活下去」呢?就著不同的情景,或許有不同的答案。劇中所展現的,是黑暗中的點點光亮,給無法發聲的人帶來希望。
畢竟這劇給自殺賦予了一個有價值的方式,通過自己的死完成別人的遺願,而且這個人還活著看到了自己的願望實現了,真的是死而無憾的。
《誰是被害者》中每位演員的精彩演出,都給這部劇集加分,男女主角的表現更是讓人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