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三十八年,一部傳奇劇在歷時四十年打磨後,三易其稿終於問世。
這部傳奇劇就是《桃花扇》,此劇問世後,民間爭相傳抄,四處傳唱。就連坐在深宮裡的康熙皇帝也聽說了這部劇,直接讓人去找作者要稿本。
著名教育家、史學家梁啓超,在戊戌變法失敗,不得已流亡日本時,身邊帶的唯一一本書就是《桃花扇》。
那麼,《桃花扇》的作者是誰呢?是如何寫出這樣的曠世之作呢?
《桃花扇》的作者名叫孔尚任,是聖人孔子的第六十四代孫,是清初著名歷史劇作家、文學家。
公元1648年,出生於山東曲阜的孔尚任,可以說是身上帶著書香落地的。
畢竟,身為大聖人孔子的後人,首先承襲的便是儒家思想傳統與學術,而禮、樂、兵、農等等,都是從小就要開始薰陶的,根本不會出現輸在起跑線上的事情。
孔尚任的祖父,曾經「篤志好學,閉門讀書,年六十,足跡不入城市」。孔尚任的父親是舉人,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不僅要讀書,還要精通樂律等等。
如果說,別人的童年是可以爬樹摘果子,下河摸摸魚,偶爾拉弓射箭,是再正常不過的了,但是對於孔尚任這樣的家庭,頂多也就是玩個投壺遊戲而已。
書香門第,讀書是必須的,沒有任何選擇。
按理說,從小就耳濡目染努力學習的孔尚任,應該很優秀,長大後考取個功名應該不成問題。但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青年時代的孔尚任,在多次應試時,竟然接連落第。
換作別人,早就另謀其它出路了,但是孔尚任不肯,他是很執著的人,說通俗點就是愛鑽牛角尖。考不上非要考,不達目標決不罷休。
於是,孔尚任的前半生,可以說就是和考取功名槓上了。
因為落榜,對孔尚任的刺激特別大。為求取功名,孔尚任在離家四十裡的石門山,也就是古時稱為雲亭山的地方,買了塊地,蓋上幾間草房,過起了隱居式的讀書生活。
孔尚任有沒有「頭懸梁椎刺股」,我們不知道,但是在此期間,孔尚任卻儲備了大量的知識,尤其是對古書籍的研究,為日後寫《桃花扇》做足了準備。
孔尚任曾經在《桃花扇.本末》中記述過這段時間是如何學習的:「予未仕時,每擬做此傳奇,恐聞見未廣,有乖信史,寐歌之餘,僅畫其輪廓,實未飾其藻採也。」
從這些記載中就能推斷出,孔尚任在沒做寫之前,一直在儲備知識。也就是一方面為求取功名,同時也在構思寫《桃花扇》這部傳奇劇。
寫《桃花扇》的準備工作就是搜集資料,但最重要的功名依然是求而不得,這讓孔尚任很苦惱。
孔尚任雖然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中通儒家外帶修習禮樂等等。但同時身上,也具備著文人的弱點,那就是唯有功名才能揚名。
結果,機會來了。
清康熙二十三年,尚無功名的孔尚任回到家裡,修訂《孔子世家譜》《闕裡志》等等,同時還有一項艱巨的任務,那就是,康熙皇帝要來曲阜謁孔廟行祭禮,遊覽孔林。
皇帝要來,接待必須是高規格的。孔尚任懂禮樂,訓練禮生、樂舞生的重任就落在他身上,同時還要監造禮樂祭器等等,真是忙到頭昏。
孔尚任是個比較執著的人,為人處世要求盡善盡美。也正是因為他的這種執著精神,又一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落在他頭上,由他代表孔家給康熙皇帝講經導遊。
努力也許沒有成績,但努力不會浪費。孔尚任雖然沒有功名加身,但卻是知識淵博的人,這一點誰也無法否認。
孔尚任給康熙皇帝講經,再領著康熙皇帝在孔林遊玩,完美地展示了自己的實力。結果受到康熙皇帝的賞識,直接破格錄用為國子監博士。
終於功成名就,孔尚任做了京官。
但是,多年苦讀積累了知識,卻阻礙了孔尚任的格局。他只熟悉上層社會的生活,而不熟悉底層民眾的生活,雖然構思了《桃花扇》卻遲遲沒有下筆,總是缺少什麼。
原來是缺少了解底層生活的閱歷。
為此,孔尚任在皇帝指派下,協助同僚治理黃河水患,整日「混跡漁人裡,喧喧泊野塘」,終於有機會了解底層民眾的生活疾苦,這為他構思的《桃花扇》注入了靈魂。
然而,了解得越多,孔尚任卻越來越失望。
在協助治理黃河時,許多官員不作為,每天飲酒作樂,根本不把民眾疾苦放在心上,而孔尚任卻無力抗衡,這讓他空懷壯志,卻沒有施展的地方,心裡是很苦悶的。
於是,孔尚任開了個小差,在治理黃河時,自己悄悄出去旅個遊,而他旅遊的地方,也是他寫《桃花扇》故事發生的地方。比如金陵,還有揚州以及江淮之間的古戰場等等。
此番遊歷,豐富了孔尚任對明王朝的認知,也充實了他之前搜集的資料。
而在尋訪古蹟時,孔尚任也結交了許多明朝末期知名人士。比如冒襄,這個明朝文人是明朝滅亡的目擊者,他為孔尚任寫《桃花扇》提供了許多原型人物。
還有一個名叫張瑤星的道人,原是崇禎皇帝的錦衣衛,後來隱居成為道人,「數十年不入城市,士大夫不能見其面」。
但是,孔尚任想要見他。為了見到張瑤星,了解當時的歷史狀況,執著的孔尚任,頂著秋天的毒太陽,穿行在亂石叢中,終於在白雲深處的道觀裡,找到了張瑤星。
為孔尚任的執著而感動,張瑤星詳細地講解了自己的親歷過程。
「數語發精微,所得已不淺」,張瑤星的講述讓孔尚任茅塞頓開,為了表達對張瑤星的尊敬,孔尚任在寫《桃花扇》時,也把張瑤星寫了進去。
孔尚任終於動筆寫《桃花扇》了,多年的閱歷以及搜集來的資料,仿佛一粒粒散亂的珍珠,只待一條線串起。
孔尚任開始寫《桃花扇》。每當寫成一出故事,孔尚任就會邀請來朋友們過來,聽他讀唱一番,然後給出修改意見。
當時,也有朋友提醒他,目前是清朝盛世,寫明朝的故事會不會有復明之嫌,讓他適當修改。
孔尚任很執著,不肯修改,他認為這不僅藝術創作,同時也是向聖上以及世人提出警醒,「知三百年為基業,隳一何人?敗於何事?消於何年?歇於何地?不獨令觀者感激涕零,亦可懲創人心,為末世之一救」。
只可惜,孔尚任的初衷是美好的,但現實卻是殘酷的。
《桃花扇》寫了改,改了寫,三易其稿才定稿並且搬上舞臺。
清康熙三十八年,《桃花扇》演出並大獲成歷,引得康熙皇帝也派人向孔尚任要劇本看,「午夜進之直邸,遂入內府」。
結果次年,也就是清康熙三十九年,孔尚任被罷官。罷官原因,自然眾說紛紜,有說牽連貪汙案的,也有說是因為《桃花扇》的。
是什麼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孔尚任為世人留下了瑰麗的傳奇劇《桃花扇》。當年梁啓超流亡國外,身邊帶的唯一一本書就是《桃花扇》,足見它的藝術魅力。
世事滄桑漫漶,許多人與事都散落在歲月裡,唯有最寶貴的文學作品,如珍珠般熠熠生輝。
歷史是公正的,世人對孔尚任的成就給予肯定,把他和寫《長生殿》的洪昇稱為「南洪北孔」,稱讚他們是康熙時代照耀文壇的雙星。
公元1718年,71歲的孔尚任卒於曲阜,走完了他的傳奇人生。
孔尚任的一生,因為執著而失去仕途,但也因為執著,為世界文化留下最瑰麗的《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