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文以載道,所謂文學與文字,一定是要承載正統的精神內涵,即所謂道。自先秦以來,文學體裁層出不窮,兩漢之賦、魏晉風骨之詩、直至唐詩、宋詞,都是足以載道、言志的偉大文學。這些文學體裁構成的文學脈絡被稱為中國文學的主流,也常常被稱為正統文學。
然而在這主流之外,還有一條讓後世嘆為觀止的「傳奇」之路。文學事實上並不是文人士大夫的專屬,一般俗人也渴望文學。因此,一條長期以來被人們忽視的文學脈絡逐漸呈現,那就是俗文學史。
鄭振鐸先生曾經著有《中國俗文學史》,在此書中,鄭先生將傳統小說、戲曲、變文、寶卷、民歌、弟子書等通俗文學體裁納入其中。中國著名的文學家、文學史學家臺靜農先生,還曾經專門輯錄了《淮南民歌集》。田漢先生也對民間俗文學極有研究,他創作的《天涯歌女》、《四季歌》就是仿照民歌形式創作的。著名作曲家王洛賓先生膾炙人口的佳作,比如《在那遙遠的地方》、《達坂城的姑娘》,都是根據民歌加以整理改編的作品。
在俗文學脈絡中,有一支尤其值得一提,那就是傳奇。廣義而言,傳奇指的是一種民族審美精神,所謂「傳奇傳奇,無奇不傳」,其想像瑰麗、奇偉,在審美思維深處,充斥著傳奇的浪漫主義和樂觀主義。狹義而言,傳奇指的是俗文學的體裁,包括以「傳奇」定名的唐傳奇和明清傳奇;還包括未以「傳奇」定名,但實際上也應該屬於這個體裁的歷代筆記小說和明清以後的小說、及民間講唱文學。讓我們透過唐傳奇和明清傳奇的歷史奇變,去一窺中華傳奇文學的不朽傳奇。
一:從志人志怪小說到唐傳奇
魏晉時期喜品藻人物,在此種風氣的影響下,志人小說出現,專記人物言行和歷史人物傳聞軼事,又稱清談小說,如《笑林》、《世說新語》。魏晉時期還盛行神仙方術,喜談論神仙鬼怪等玄奇事件,志怪小說因而興起。
志怪小說有的炫耀地理博物的瑣聞,如張華的《博物志》,有的是正史以外的歷史傳聞故事,如託名班固的《漢武帝內傳》。此外,還有一些是專講鬼神怪異的迷信故事。託名陶潛的《續搜神記》就是此類志怪小說。這些魏晉小說為後世積累了大量素材,為後世小說的創作提供了藝術等方面的參考。
其中,唐傳奇就是小說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綻放的奇葩。唐傳奇承接魏晉小說,內容多傳述奇聞異事,後人稱為唐人傳奇,或稱唐傳奇。然而一個特別值得一提的特點是,唐傳奇不再滿足於所記述事情本身的奇,而是擁有了廣闊的社會內容和人情溫度,大量記載人間的各種世態,人物有上層的,也有下層的,反映面較過去遠為廣闊,生活氣息也較為濃厚。
自唐傳奇以後,小說追求的傳奇,就從簡單的事奇升華為情奇,因而在審美效果上達到了美學的新高度,成為後世俗文學追求的傳奇審美宗旨。唐傳奇藝術價值最高的作品包括:李朝威的《柳毅傳》、元稹的《鶯鶯傳》、白行簡的《李娃傳》、蔣防的《霍小玉傳》、陳鴻的《長恨歌傳》等。
在藝術形式上,「敘述宛轉,文辭華豔,與六朝之粗陳梗概者較,演進之跡甚明」(魯迅語)。唐傳奇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古代短篇小說趨於成熟。
唐傳奇在唐代末年逐漸衰弱,到宋代,隨著講唱文學的興起,篇幅短小的唐傳奇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而另一個屬於傳奇的時代,則在數百年之後的明代,這一時期,隨著文人士大夫階層加入戲劇創作,隨著經濟政治文化中心的不斷南移,在南方廣大地區,興起了崑山腔、海鹽腔、餘姚腔、弋陽腔這四大聲腔。這些南方戲曲與北方雜劇迥然有異,顯示出鴻篇巨製的傳奇姿態,被成為明傳奇。隨著崑山腔的一枝獨秀,明傳奇漸漸成為崑曲傳奇的代名詞。
二:明傳奇的巔峰之作——湯顯祖與《牡丹亭》
明傳奇的巔峰之作,無疑就是《牡丹亭》,該劇與王實甫的《西廂記》齊名。以《牡丹亭》為代表的傳奇,分出(相當於「場」)而不分折,「出」無定數,短的十齣、八出,長的也有一百出以上的。演唱多用南曲,一齣戲中可以變換宮調,也可以換韻,各類角色都可以唱,唱的形式也是多樣的,有分唱、合唱、接唱等。
《牡丹亭》演杜麗娘與書生柳夢梅生死愛情。杜麗娘因情成夢,因夢而亡,最終突破生死界限,與夢中所會的書生柳夢梅結為夫妻。柳夢梅則是為杜麗娘掘墓回生,帶麗娘重訪父母,在這個過程中經歷了生死考驗,為此湯顯祖說: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豈少夢中之人耶?必因薦枕而成親,待掛冠而為密者,皆形骸之論也。」
杜麗娘由夢而死,死而復生,終成眷屬,令人稱奇。一部《牡丹亭》,其最佳處在《驚夢》一出,可分「遊園」和「驚夢」兩部分。杜麗娘的青春覺醒,夢裡鍾情,文採飛揚,歷來為人們所傳誦,大家請看:
【繞地遊】夢回鶯囀,亂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炷盡沉煙,拋殘繡線,恁今春關情似去年?【步步嬌】嫋晴絲吹來閒庭院,搖漾春如線。停半晌整花鈿,沒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雲偏,我步香閨怎便把全身現。
這飄飄悠悠的情絲吹到了安靜寂寥的小院裡,那遊絲一般的春天,也悠悠來到杜麗娘的眼前。隔一會兒,才整理頭上的裝飾,沒料到那鏡子把我半邊臉偷偷照進去了,惹得我急忙躲閃,把美麗的髮捲也弄亂了,怎麼能走出閨房呢?
多麼美好,天真而自然!這是中華愛情的最高光時刻之一,《牡丹亭》因此常常被稱作是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杜麗娘也常常被稱作是東方的女神。除了《牡丹亭》外,明傳奇的巨作還有很多,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李開先的《寶劍記》、傳為王世貞(一說其門人)作的《鳴鳳記》、梁辰魚的《浣紗記》。
三:清代傳奇雙璧之《桃花扇》
《桃花扇》,寫盡悲歡離合,生離死別,如夢方終。濺血點作桃花扇, 比著枝頭分外鮮。 「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這是一部堪比信史的劇作:
《桃花扇》一劇,皆南朝新事,父老猶有存者,場上歌舞,局外指點,知三百年之基業,隳於何人?敗於何事?消於何年?歇於何也?不獨令觀者感慨涕零,亦可懲創人心,為末世之一救矣。 ——《桃花扇·小引》
把愛情與興亡相聯繫,以侯方域和李香君愛情的悲歡離合為線索,展開戲劇衝突,推動劇情的變化發展,如線串珠。作者巧妙地把侯、李愛情時代化,融進了南明的興亡鬥爭。最終,李香君以頭撞地血染桃花扇,構成一個大的歷史悲劇。
更可悲的是,此時秦淮河畔依舊歌舞昇平,此情此景,孔尚任自己也發出了「傷心千古事,依舊《後庭花》」的嘆息,然而香君雖未秦淮名伶,卻沒有一絲「商女不知道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的小女子情懷。 相反,比起侯方域的猶豫膽怯、沒有立場,她有著清醒的頭腦和愛憎分明的感情,秉性正直、善良、剛強、不貪富貴、深明大義,嫉惡如仇的品質。
歷來國學大師對此劇評價都極高:
王國維說:「元人雜劇,辭則美矣,然不知描寫人物為何事。至國朝之《桃花扇》,則矣!」(王國維《文學小言》)
吳梅說:「東塘此作,閱之久,凡三易稿而成。」 (《桃花扇傳奇跋》
梁啓超說: 「讀此而不油然生民族主義之思想者,必其無人心者也。」(《小說叢話》)
《桃花扇》不僅以崑曲演繹,後來還被改編為話劇、京劇、電影等。而人去樓空,笙簫久歇, 橋斷欄折,滿目悽涼。 桃花薄命,扇底飄零,令人無限唏噓。
四:清代傳奇雙璧之《長生殿》
楊貴妃、唐明皇故事,見於白居易的《長恨歌》,還有小說《楊太真外傳》,此外元代關漢卿的《唐明皇哭香囊》、庚天錫的《楊太真霓裳怨》、王伯成的《天寶遺事諸宮調》與白樸的《梧桐雨》、明代吳世美的《驚鴻記》、屠隆的《彩毫記》等,記錄的都是這一故事。而清代洪升的《長生殿》歷十餘年而成,三易其稿,可以說是有關二人故事的集大成者。
《長生殿》思想內容極為複雜,一方面作者揭露唐明皇驕奢的生活;另一方面又極力讚揚李楊之間的真摯愛情,對此給予了深切的同情。
劇中對二人的感情發展描寫極為細膩,從《定情》發端,到《傍訝》發生突變,作者將他們的愛情從普通人的角度去寫。楊玉環因虢國夫人與玄宗產生不快,玉環因妒被遣回家,後獻發寄託相思,《復召》、《舞盤》兩人重歸於好。而後《絮閣》因梅妃之事又生妒意,《密誓》一折兩人感情發生質的改變。
馬嵬之變《埋玉》,經過了生死之別,愛情又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下卷通過生死不悔的相思,使二人感情得到了升華。《冥追》、《聞鈴》、《情悔》、《哭像》和《雨夢》等出集中地表現了二人生死不渝的愛情。其中《聞鈴》一出借陰雲,冷雨勾勒出一幅悽冷的畫面,風聲、雨聲、鈴聲、哭聲,聲聲相應,描繪出明皇痛失愛侶後的悲涼,悔恨。末句以閣道崚嶒比己之愁腸百結,更悽切動人。觀物思情,之前的海誓山盟到如今生死相隔,永不復見,想來更添悲傷。最後兩人真情感天動地,同登仙籙,成為仙侶,實現了永生在一起的願望。
小結:從《牡丹亭》到《桃花扇》,傳奇小說是漢文學不可忽視的瑰寶。傳奇文學的盛行,由下至上,體現了勞動人民對於真和美的極致追求。這一文脈,直到今日仍有極強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