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縷衣
唐樂府詩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唐詩三百首#
中國是詩的國度,因為詩,唐朝就像鑲了金邊的鑽石,遮蔽秦漢,力壓兩宋,成為盛世的典範。
詩是什麼?
詩是游離於五經四書之外的藝術形態、詩是我們母語的語言與我們民族的文字調和歸一,詩是表達意志的美學體系,它在距今5000年以前文明之始就走向成熟、在距今1500年前漢唐時代就達到了巔峰。
為了讓唐詩走近大眾,有會事者從全唐詩裡精選出來最為瑰麗的300首,俗稱《唐詩三百首》,供愛好者便攜身邊,隨時隨地吟詠翻讀,每時每刻學習把玩。
這首民歌精華七言樂府《金縷衣》,就是《唐詩三百首》的最後一首,作為壓軸的一篇佳作。只有讀完這一首詩,我們才能真正領悟前面309首詩到底在寫什麼,77位詩人到底想說些啥。
這首詩最早出現在唐朝元和年間鎮海節度使李錡家的宴會上,由他的侍妾杜秋娘演唱祝酒,由此唱響、千古流傳。前些年這首詩由劉歡作曲,姚貝娜演唱,進行了古詩現代化演繹和再現,讓它為更多人所熟知。
有人說,這首詩寫的是珍惜韶年華,也有人說這首詩寫的是不負好時光,我卻說,這首詩如咚咚戰鼓,如衝鋒號角,寫的是奮鬥,寫的是出發,寫的是前進,寫的是萬丈豪情,寫的是義無反顧,寫的是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誓言錚錚,寫的是胸懷激蕩血脈僨張人生激昂。
這首詩寫的是成功與奮鬥以及奮鬥與幸福的優良傳統、辯證關係,是我們所見過的最好的勵志、最美的雞湯。
三十年前,時人常言上溯三代都是農民,對於耕讀傳家有著從骨子裡生出來的的追求和痴迷;而今雖已小康,顧盼左右好友姻親皆不事稼穡,少兒啟蒙則用動畫片和小遊戲替代了閱讀。
在文明的衝突之下,我們的下一代,早已經聽不進去老人口述家史,曾經的一粥一飯四處尋覓、一磚一瓦來之不易;開始懷疑勤儉持家、勤勞致富是欺騙的謊言,有些相信訛詐與掠奪才是成功的真諦。
既已遺忘了過去,也不再喜歡閱讀,含著金湯匙出生,掉進福窩裡成長起來的孩子,難免有些傲嬌氣焰,少時入學有實力的家長便會選擇學費高昂的貴族教育,要求老師一不能打二不能嚷,要求老師圍著孩子轉——服務好這個孩子,甚至有家長認為,至少在幼兒園裡,老師不應該叫老師應該叫阿姨。在有些家庭孩子不叫孩子叫少爺,在有些家庭,孫子不叫孫子叫小皇帝。
我們對孩子的愛,有時候因為過於濃烈,可能會讓孩子感到窒息;我們對孩子的愛,有時候因為掂量不清,反而會逼迫著孩子走向叛逆。缺少閱讀感悟,孩子情感空間格局就會顯得粗糙阻滯,或者感情淡漠、或者忘乎所以。
因此,我們應該打開唐詩三百首,學學這篇《金縷衣》,好明白什麼叫做小節,什麼叫做大義,什麼應該捨棄,什麼應該珍惜,什麼叫做身外之物,什麼叫做天人合一,什麼叫做月宮折桂,什麼叫做花開如意。
【勸君莫惜金縷衣】
服章之美謂之華,禮儀之大謂之夏,再也沒有比金縷衣還美的服章了,也沒有比金縷衣更高的禮儀了。
因此這個金縷衣在詩中的意思就代指人間的大富大貴、至富至貴;當然,金縷衣也可以引申為人間富貴之人奢華的生活方式,畢竟在金融資本的年復一年的洗禮中,今天太多國人的審美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只重奢華不講求內涵早已經向大眾泛化了。
特別是在當下,富有是我們的夢想,富民是國家的承諾,無數基層幹群企業還在為最後的脫貧工作奮戰在鄉村第一線,這時突然勸說我們要放棄對富貴的追求,恐怕也不現實,富者不依,貧者也不會依。
所以,這句話就是一個比喻,要與下一句詩結合起來讀才有意義。
【勸君惜取少年時】
一寸光陰一寸金,我們之所以會說——比金銀更珍貴的是歲月光陰,是因為銀金無量,生命有限,也因為農業時代人才的成長方式、成長周期,使用方式決定了時光的珍貴程度。在人均壽命只有27--29歲的唐朝,讀書的機會萬中無一,如果不能夠在少年時期就顯露崢嶸,引起重視,那便會錯過跨越基層的階梯,失去出人頭地的機會。
但是在現代金融資本時代,在世界經濟舞臺上、領域中引領風騷的大亨,九成以上是六十歲以上的老人。他們像少年一樣活著,甚至於他們比少年更有活力,更富有想像力。而每年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少年猶如待選的秀女一樣,大把的時光被卷進用來提高分數的高考競技裡,人生分解成了一張張考試卷子,許多人始終都搞不清分數與人生之間的函數關係,只好說:無浪費不青春。
也許少年會以為「無浪費不青春」是一種自我,是一種叛逆,是一種勝利,為了這一刻的奢華,放棄這一生也沒有關係。
為什麼會是這個樣子呢?
因為少年並不知道,無論是家長還是金融資本都很實際——他們不約而同的迴避了【時光的價值】,鼓動、暗示或者協助少年們選擇了向著金縷衣衝刺。他們的哲學是——只要有了錢、一切都會有。在某些人的眼睛裡,在某些人的生命中,錢的多少成了成功的唯一標準,生活幸福與否的根本憑據。
在農耕文明裡「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的勵志金句,放在了特別重視金融資本的工商文明時代,卻成了一種諷刺與反諷關係。
直到生態文明時代的到來,身心靈和諧一致的重要性才被重新發現,重新提起,才會一方面在學校裡設置心理老師的崗位,一方面加緊構建德智體美勞共同發展的機制。
人比錢貴,少年時比金縷衣貴,人與自然等值,如何醒察、建立以及衡量、保持這種價值關係,這是唐詩之於我們的意義,也是中國之於世界的意義。
【花開堪折直須折】
正如世俗所知:雖然離開錢萬萬不能,但是錢依然不是萬能的,在金錢之上,精神,意志,勇氣,仁義,品德,生命都是要比錢更加高貴和珍貴,更有價值,更值得追求與守護的品質。
在生態文明新時代,只有經濟與文化以一種新的平衡結構重新結合起來,才可以實現真正的振興。投身生態文明時代,營建綠色生活方式,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現代生態文化,這便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機遇。
勇於選擇,勇擔使命,勇於奮鬥,這才是花開堪折直須折在今天的真正含義。
【莫待無花空折枝】
天有陰晴,月有圓缺,地分南北,人分老幼,但是新時代的到來之於每個人,卻都是一樣的,並不因為你是十六歲少年,新時代就會對你多一份眷顧,也並不因為你是六十歲老人,新時代就會對你少一絲偏愛。
當新時代已然到來,不分男女老幼大家都有可能是新時代的弄潮兒,都將會走向新徵程,能否及時融入新時代,只看在你自己的精神意志中是個什麼狀態,是否看清楚了自己的站位,能不能夢想到自己的未來,有沒有覺醒,願不願奮鬥。
是的,當我們選擇把自己融入時代,我們便會自動超越世俗的認知,在詩的藝術的高度俯瞰人生,當我們察覺幸福人生會在唐詩裡不斷覺醒,身體與心靈開始碰撞,血液將再次變熱,一顆如同少年一般年輕的心就會怦然跳動,就會重新意識到人與自然之間奧妙的關聯與關係,就會像年輕時候一樣,輕易就滋生出時不我待的情緒。
唐詩三百首,壓軸金縷衣;
少年英雄夢,折花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