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就是生活,歡迎來到由封面新聞、成都廣播電視臺聽堂FM與《草堂》詩刊聯合推出的「草堂讀詩」,我是讀詩人涓子。今天我們來分享羅伯特弗羅斯特的詩歌《望不遠,也看不深》,也一起聽聽詩人的故事。
羅伯特弗羅斯特是20世紀美國最受歡迎的詩人之一。他曾四次獲得普立茲獎以及許多其他獎項和榮譽,但直到晚年,他的詩歌才贏得了公眾的認可。弗羅斯特著有《波士頓以北》《山間》《新罕布夏》《西流的小溪》《見證樹》《林間空地》等10餘本詩集。
羅伯特弗羅斯特出生於美國聖弗朗西斯科一個教師家庭,在美國西部度過童年。他對詩歌的興趣在中學時代就已經顯露,曾在校刊上發表過幾首詩。19歲時,他在文學周刊《獨立》上發表詩歌《我的蝴蝶:一首哀歌》而收到第一筆稿費。接下來的近二十年時間裡,他一邊教書、管理農場,一邊繼續自己的詩歌創作。但在這期間,他的詩歌一直得不到當時美國詩界的承認,為此,他感到痛苦和憂慮。1912年,弗羅斯特已經38歲,他作出了一個重要的選擇,放棄他在一所師範學校教書的職業,放棄本來可能更加平靜、安穩的生活,遠渡重洋,到了英國倫敦。在英國,他很快結識了很多知名的作家和出版商。1913年,他的第一部詩集《孩子的心願》出版後,立刻引起了轟動。美國著名詩人龐德,也因感受到了詩人作品振奮人心的力量而極力推崇弗羅斯特的詩作。第二年,弗羅斯特的第二本詩集《波士頓以北》問世。這個時候,他卻選擇踏上歸國的路,他希望在祖國開拓一片新天地,而他的願望也實現了,之後他曾四次獲得普立茲獎,還有44種名譽學位和種種榮譽。
榮譽背後,弗羅斯特的人生卻充滿了種種不幸,他幼年喪父,中年喪妻,老年喪子,他的坎坷人生常使他在作品中流露陰暗和悲觀,但他更多是想用詩歌這種崇高的藝術形式排遣存在的焦慮和慌亂。
弗羅斯特的詩歌常常由一些自然景色或者真實的生活場景開始,然後漸漸進入哲理的境界。他有一首詩名叫《望不遠,也看不深》,我們一起來聽聽,這個版本由方平翻譯:
望不遠,也看不深沿著沙灘的行人,都轉身向一邊眺望。他們把背朝著陸地,整天眺望著海洋。
有一條船在海上駛過,船身不斷地往上升;溼淋淋的「地」面像鏡子,映出一隻海鷗的倒影。
也許陸地有更多的變化,不過不管實情怎樣,海浪日夜在拍岸,人們眺望著海洋。
他們往外望不到多遠,他們往裡看不到多深,但是有什麼可以阻攔他們那眺望的眼神?
遠方是神秘的,而吸引人的,往往就是那些神秘的部分。但弗羅斯特更清楚的是,無論人怎樣嚮往遠方,總離不開自己站立的位置。他甚至提醒每個嚮往海洋的人,「也許陸地有更多的變化」。人對近旁的事物容易視而不見,卻不等於近旁就沒有和遠方一致的事物。更可能的是,近旁的事物同樣值得人去細心體驗。變化存在於人生的每個角落。只是對人來說,遠方永遠是遠方,遠方永遠值得人去眺望。有眺望才有想往,有想往才有激情。這是弗羅斯特體會的生活真實。他自己不也是遠渡重洋,前往英倫彼岸後才取得全球矚目的成功嗎?
1961年1月20日,美國總統甘迺迪在華盛頓舉行隆重的宣誓就職典禮,其中有一項儀式打破了慣例:特邀86歲的弗羅斯特朗讀他的詩篇。在美國歷史上,還沒有一位詩人受到過這樣崇高的禮遇。這也是美國史上的第一次:千百萬美國人民在全國各地,同時傾聽一位詩人的聲音。在大家的心目中,弗羅斯特已經成為他們的不戴冠的桂冠詩人了。
詩歌就是生活,「草堂讀詩」,有溫度、有質感。羅伯特弗羅斯特的詩歌《望不遠,也看不深》,以及詩人的故事,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感謝關注,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