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了咱的城,還要用奴化教育奪走民族魂
濟南學生被教向天皇照片敬禮
在濟南藝術學校(前身為濟南正誼中學),收藏有幾本日偽時期的書籍,其中既有當時的小學教科書,又有供日本研究中國經濟文化的德國著作。通過這些書籍可看出,為了達到完全佔領中國、奴化中國人的目的,日本人在教育方面下足了工夫。而以鞠思敏為代表的濟南知識分子們,一直在進行戰鬥,並最終讓日偽的奴化教育化為了泡影。
奴化教育從娃娃抓起 大力推崇「天皇」
「從老師那裡聽聞了很多事,了解了天皇陛下的偉大,擁有天皇陛下的日本國,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
這是出版於昭和十六年(即公元1941年)的一本名為《好孩子》的圖文書中的一句話。
濟南藝術學校圖書館館長何東明向記者介紹,從該書尾頁標示的印刷機構「共同印刷株式會社」可以看出,「這應該是日本本土出版的小學教科書,但後來卻被拿來供中國的小學生使用。」
該書著作權歸屬「日本文部省」,發行者為「日本書籍株式會社」,定價「六十錢」,薄薄的一小冊子共分為二十章56頁,內容包括日本的地理、風土人情、家庭倫理等,採取了文字配彩色圖片的形式,文字採取片假名形式,字跡清晰且間距較大,適合小孩子的閱讀習慣。
該書最為突出的一點,是對「天皇」的重視和推崇。書中,對於天皇的讚揚比比可見。
該書第二章「最敬禮」中說,「今天是天皇的生日,大家整齊列隊,開始了儀式,對著天皇陛下和皇后陛下的照片敬了禮,國歌響起,校長宣讀了教育敕語,讓我們肅然起敬。」
第十七章「天皇陛下」中則有,「擁有天皇陛下的日本國民真的很幸福,我們的祖先世世代代對天皇效忠,我們也必須對天皇效忠。」
「用今天的話來說,這就是一本用來給小孩子『洗腦』的教科書。」何東明說,小孩子心智單純,如果從小就被灌輸這樣的「皇民化」思想,長大後對日本的認同感可想而知。
除此之外,書中還有對於戰爭的讚美,比如第十章「說給士兵聽的話」中便有「當日丸旗(日本國旗)佔領了陣地時,請揮舞著這個高唱萬歲。士兵們,請保重身體,我們每個月1日會去神社參拜。」
而這句話之前還有一句,「士兵們,請看看我們畫的圖寫的字。也給支那的孩子們看看」,顯然這與當時日本正在進行的侵華戰爭密不可分。
這種對戰爭的美化,不僅是當時的日本政府欺騙本國國民的手段,同時也成為欺騙受害國國民的一種手段。
學校教學日語先行 為增加中國學生對日認同感
除了對小學生直接的「皇民化」教育,日本人還試圖以「語言」為媒介,不遺餘力地對中國師生進行各種「日語教學」及「親日化」培訓。
在濟南藝術學校保存的一部講授如何學習日語的《最新日本語教授法精義》(下簡稱《精義》)中,序言有這樣幾句話:「要讓他們(支那人)理解日本人,就要更好地學習日語。」「為了確立大東亞共榮圈,應當普及以日語為基礎的教育。」
在《精義》序言中,還對其以往的「教學效果」進行了總結:「在日語教學方面,應當參考過去我們在臺灣、朝鮮、滿洲國獲得的一些經驗,對支那大陸(即中國大陸)進行新的重點研究……」
欲滅一國,先滅其文化,而語言則是文化之根本。日本人認為,對於中國人來說,學好日語,最重要的是增加其對日本的認同感。
此外,在這本以「日語學習」為主要內容的書中,第一章是著重介紹「東亞新秩序」與日語的關係,強調了日語在日軍確立所謂「東亞新秩序」中的作用,第二章才轉入一般的語言學敘述中。
山東學者鍾春翔曾撰文指出,殖民地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對宗主國語文的重視,而日偽推行的日語教學,與正常的外語教學有本質不同,「大力推行日語教學的目的是為日本侵華戰爭服務的。」
從歷史經濟到心理精神 日本軍官全面系統研究中國文化
事實上,侵華前後,日本人對於中國的經濟、地理、歷史的研究也從未停止過。
濟南藝術學校珍藏有一本名為《支那經濟心理的研究》(下簡稱《研究》)的日文書。其旨在研究中國的傳統經濟和地理、歷史文化的關係,原著並非日本人,而是一名德國學者,譯者則是日本學者內田直作。
「這本書應該屬於一個叫『臼井未吉』的日本人。」濟南藝術學校圖書館館長何東明說,在該校校史記錄的日偽時期的教師名冊裡,還有臼井未吉的名字。
據介紹,臼井當時除了擔任該校軍事教官外,還身兼督學和培訓該校教師的職責,「可以說,他是當時日本軍方安插在學校的一顆釘子。」何東明表示。
這本看起來與「侵略」或「奴化教育」並不沾邊的書,聲稱完全繼承了原著者威廉布魯姆所具有的「同情和理解中國人精神」的思想,但在當時日軍全面侵華的年代,《研究》一書卻成了日本侵略者研究中國、為侵略服務的工具。
這本書末尾還提供了「支那研究」的系列叢書,內容包括中國的地理、貨幣、水運、精神心理等,其中在「精神構造研究」這一書名的旁邊,閱讀者還畫了一個圓圈,其意是要繼續對中國人的精神心理等進行閱讀、學習。
「這可以看出當時日本人對中國的研究多麼的深刻和全面。」何東明說,為了入侵中國,日本的一個軍官都可以下如此的工夫,可以想見「他們做了多少準備」。
「相對於侵略者所使用的武力,其對中國透徹的研究顯得更為可怕。」何東明認為。
「山東蔡元培」 為國保淨土
對此,在文化教育領域,以鞠思敏,綦際霖為代表的濟南當地知識分子的反抗從未停歇。
鞠思敏為正誼中學的創辦者之一,綦際霖則繼其之後該校最重要的校長之一。據正誼中學校史記載,濟南淪陷後,日偽為籠絡人心,多次威逼利誘有「山東的蔡元培」之稱的鞠思敏擔任偽山東省教育廳廳長,但都被鞠思敏嚴詞拒絕。
鞠思敏拒絕在偽政府任職,同時在千方百計地恢復正誼中學,其目的就在於,一方面是為了學校不被漢奸學校吞沒,更重要的是在教育陣地上,為國家保存一片淨土。
「能對奴化教育抵抗一分,就是報國一分,能抵抗十分,就是報國十分。」這就是他二人的信條。同時,他們在抵抗奴化教育時,也顯得謹慎而機智。
濟南本地文史研究者魏敬群曾介紹,綦際霖等在講日本歷史的時候,「會非常詳細講他們怎麼受了中國的影響才擺脫野蠻進入文明」,這樣只用最基本的歷史事實,就能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不但能宣傳我國歷史,還讓日本人抓不住把柄。既抵制了奴化教育,還保護了自己,「是一種非常好的策略。」
而當日偽強迫學校老師講授奴化教育內容時,他們則採取「指出來源,照本念經,念完就算,不加發揮」來予以回擊,不做證明反駁,但也絕不正面發揮,「讓人一聽就明白這一套胡說八道是日寇漢奸的心意。」
「這些愛國師生的種種有力抵抗,最終讓日偽的奴化教育化為泡影。」山東大學教授徐暢說。
(感謝林方圓女士對本文提供的日語翻譯支持)
文/片 本報記者 劉志浩 張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