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7月,日本駐臺灣總督府學務長「伊澤修二」帶著幾個跟班到了臺北近郊的芝山巖考察 ,芝山巖林木環翠,從清代起就是一個讀書的好地方,伊澤修二看到如此清幽的環境,當時就決定把這裡的慧濟宮改為芝山巖學堂,用來傳授臺灣人日本語!
1895年10月19日,第一批學習日語的臺灣人從芝山巖學堂畢業,日本政府在1895年夏天抵達臺灣的時候日語還只是稱「日本語」,但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日本語就被殖民當局認定為臺灣的「國語」。
1896年,日本人已經在全臺灣設立了16所日語講習所,分教所18所,專門招募臺灣子弟入學;1898年,日本駐臺灣總督府頒布《公學校令》,將各地的日語講習所統一改名為「公學校」,普及日語的殖民教育開始發酵,之後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裡,日本都在臺灣強制推行日語教育;日本統治臺灣初期、雖然推行日語,但也還允許學校授受漢語!
全民抗戰爆發後,隨著日本本土也進入戰時體制,一場強制效忠日本天皇運動,徹底剷除中國文化的皇民化運動,開始在臺灣全面鋪開實行;在這場皇民化運動中設置的日語公學校遍布全臺灣,各種形式的日語競賽,把日語定為臺灣國語的「國語日」活動甚是常設節目,如果全家使用日語者,經審查鑑定通過為「國語常用家庭」的,可以領到《國語之家》的牌子,懸掛在門口,當時被視為優質國民!
日本投降的前一年,日本駐臺灣總督府統計數據顯示,臺灣的日語普及率已經達到了驚人的百分之七十點六!
1944年5月,國民政府臺灣調查委員會成立初期,陳儀給時任教育部長陳立夫寫了一封信,談到日本在臺灣皇民化運動的種種弊端,並且指出了日本奴化臺灣的真實意圖跟最終目的!
1945年10月24日,當上臺灣省行政長官不久的陳儀來到了臺灣,曾經在日本留學10年的陳儀,會說一口流利的日本話,而此時、絕口不講日語,他與臺灣老百姓交談時,都會要求必須有日語翻譯和閩南語翻譯在場,陳儀清醒的認識到,臺灣需要一場文化革命,而這一切都要從全面推行漢語開始!
1945年8月16日,當吳新榮得知日本投降的消息後,天還沒亮就把藏在防空洞裡的祖先牌位請了出來,向祖先上了香,隨後出門會友,這一天他和朋友跳下海裡,洗掉了10年的戰塵和50年來的恥辱,上了岸,向大海呼喊,從今天起,我們要開啟新生命了;總之過去300年都是清朝的遺風和日本的色彩,經此一戰完全清算了,如果廢都能進行文化革命,不正是我們所有新人的責任嗎!
1945年11月21日,國民革命軍政治部設立國語講習班,半天之內就有4000多人報名,除了講習班,三字經百家姓和千字文的私人學堂也恢復上課,懂得簡單國語的人瞬間成為人們羨慕的對象,各種國語書籍陸續上街市,曾經紅遍祖國大陸的歌曲也出現在臺灣街頭!
臺灣光復,山河依舊;臺灣600萬人以燃燒燎原之勢開始學習中國話和中文,會中國話和中文的人主動當起了漢語講習所的義務老師,不計報酬給老百姓教學,許多人還在大街小巷掛起了黑板,當時,只要是會漢語的人,不管講得好與不好,都會有人圍著他們學習!
火熱而雜亂的國語學習浪潮,讓陳儀長官感到喜憂參半,規範教學需要請專家來主持,那麼這個人就是魏建功,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現代語言學的開拓者,他帶來了注音符號,國語教學留聲機,還有國語發音標準化!
此時的臺灣,大概每10戶人家擁有一臺收音機;1946年5月1日起,每天早上7點打開收音機就可以聽到「國語讀音示範」。以致國語教材、各種國語補習班、講習所在臺灣遍地開花!
1946年10月,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發出一份通告:命令、從即日起,撤銷所有日文版新聞報紙及雜誌,同時還宣布、禁止所有中小學使用日語;(1895年~1946年)51年來第1次將日語趕出了教室!
中國《國語日報》堅持在每個籤字上都標明「注音符號」,成為了在臺灣推行國語的有力工具,創刊70多年來,幾代臺灣百姓都受到了深遠的影響;國語日報在臺北市福州街2號已經出版發行了73年。
河山依舊,祖國統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