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是一種修養。
當你蘸下墨,
寫在宣紙的那一刻,
就知道了心手合一、運筆有鋒。
讓世間塵囂與浮躁,在墨跡中消散…
《嶧山碑》
《嶧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東巡時所刻,是秦刻石中最早的一塊,內容是歌頌秦始皇統一天下,廢分封,立郡縣的功績。後世所稱《嶧山刻石》,是現存最早的秦篆刻石。《嶧山刻石》為秦相李斯撰文並書。
《嶧山碑》線條圓潤流暢。結果對稱均衡。形體清瘦修長,風格精緻典雅,可謂一派貴族風範。加之該碑筆法嚴謹,端莊工穩,臨寫尤其能強化手腕"提"的功能,增強"中鋒"意識,因而不失為學書入門的最佳範本。
嶧山碑通臨的五天
值得被記得的瞬間
通臨的過程裡,寫字是最大功課,寫了一遍遍,又一遍遍。但除此之外,還有諸多細節和繁瑣,都不得輕視,都得關照。身在其中的人,卻都不辭辛苦。
大概是因為在過程裡,那些細微又紮實的體會與收穫,實在太珍貴。就像果實的甜美,是因為在長成的那段日子裡,陽光和風都很好。於是,耕耘時看到的無邊好風景,便是最大的獎賞了。
與此同時,老師們體會到了作品的珍貴:
譬如,完整與精度得兼備
譬如,每一筆都不可再來
譬如,很仔細的時候,也要很放鬆……
無論是寫一筆中鋒還是通臨整篇,對待它們的那顆心,都是無差的。都同樣地,要以「我正在寫一幅完整作品」的心,去對待。不敷衍,不應付,不潦草。
無論怎樣強調作品感這件事,也比不上真正親自去完成一幅等待展出的作品,來得感受真切,於是會發現,原來自己也能夠這樣投入,也能夠這樣認真,也能夠做到精細局部的同時,也關照整體。
通過一件作品的完成,能夠看到自己的更多可能,讓有限,多一些寬廣。
有了這樣的經歷與領會,大概也能更好地,將這樣的長進,惠及我們的生活。
因為我們的人生裡的每一刻也如所下的每一筆,是不可再來的。
說了這麼多
來看老師們的作品吧!
眼前,即是風景。走進木白練字,零基礎學員作品展示
一筆一畫,一次次,拓展邊界
人生是放大鏡,每個細節都可深入和放大。如果可以用作品書寫的精度與完成度,認真對待每個瞬間,那麼無論結果如何,都是圓滿,不虛此行。
一路至此,實在是好高興,木白可以陪伴著家人們,登上山峰,再添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