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娃偷拿母親1萬多元買「盲盒」,銷售者「宜百利」有錯嗎?

2020-12-16 棧橋群眾

10歲那年,我偷了奶奶100塊錢,只為買一臺心儀已久的「四驅車」。

可當我把那張畫著四個人頭的灰色百元鈔票遞給村裡小賣部老闆老胡後,老胡沉默了一會兒,冷冷地說「四驅車沒貨了」。

「可櫃檯裡明明擺著好幾臺啊?」

「這些都是壞了的,你明天來就有新的了。」

我拿著錢訕訕地離開後,很多年再也沒進過老胡的小賣部。

因為老胡問了我的母親,是否給過我百元大鈔,我當天就遭到了一頓毒打。

我恨老胡,咬牙切齒的恨了好多年。

轉眼20多年過去了,老胡那個黑瘦冷漠的老頭子早已去世多年,而我卻時常想起他。

我不恨老胡了,轉而對他生出一絲感激,多年來我一直欠他一句「謝謝」。

幾個月前,膠州寶龍商場二樓一家名叫「宜百利」的精品店內走進來幾個十來歲的小姑娘,其中一人出手闊綽,聲稱自己「家裡有礦」,這個姑娘叫做菲兒,她在店內轉了幾圈,用手機支付購買了4000多元的「盲盒」,這種帶有賭博性質的商品是十幾歲孩子心中的嚮往。

一連三個星期,每個周末菲兒都會到「宜百利」消費,總共花了12000多元,購買了200多個「盲盒」。

這個叫做菲兒的姑娘真的家裡有礦嗎?

當然不是,非但沒有礦,菲兒的家庭基本可以用貧困來形容。

菲兒的母親是49歲的膠州市民崔英,父親是一名沒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崔英靠做小生意、抄水錶養活著一家四口。菲兒的姐姐正在讀大學,而她剛滿12歲。

事實很清楚了,窮孩子菲兒偷了家裡的錢,為自己的虛榮心進行了裝點。

知道真相後,崔英打了女兒。

為了追回這筆錢,崔英報了警,但警察愛莫能助。

無奈之下,崔英求助了我的媒體同行老鮑,後來我也參與其中。

兩家媒體外加膠州市場監管局,一起幫助崔英和「宜百利」進行協商,整個過程我只想說一個細節。

我:「宜百利」作為青島知名企業,你們就當這1萬多元做扶貧了,我們在做報導的時候,一定突出咱們是一家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寧願自己蒙受損失也要退還熊孩子偷來的錢,這樣不好嗎?

宜:她教育不好孩子,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巴拉巴拉巴拉……不行!

「宜百利」女經理的話落地鏗鏘有力,毫無迴旋餘地。

幾經周折後,「宜百利」最終讓步答應退給崔英6000元(同時表態他們吃了很大的虧),崔英歸還所有能找回的「盲盒」140餘個。

這個處理結果好嗎?在我看來,糟透了。

菲兒固然有錯,但「宜百利」向一個只有12歲的孩子銷售了1萬多元的商品就無過嗎?

根據《民法總則》相關規定,8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屬於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法律的規定很清楚,那麼在一家店裡消費1萬多元這種民事活動是否與12歲孩子的年齡和智力相符呢?

答案不言而喻,畢竟腦袋的作用是思考,而不是讓你看起來顯得比較高。

可惜,「宜百利」的經理並不擅長思考,她甚至連自己違法了都不以為然。

法律就在我們身邊,但有時又距離我們很遠。

崔英肯定不會依靠法律維權,她覺得即便打贏了官司,失去的也勢必比得到的多。

更嚴重的是菲兒經過此事之後,心靈受到了打擊,需要時間來走出陰影。

違法的成本太低永遠是違法者底氣的來源。

同樣糟透了的還有我們的未成年人保護意識。

動畫片「蠟筆小新」中有一個情節,5歲的小新拿著一盒煙盒形狀的巧克力在大街上晃悠,被一個路過的成年人一把奪過扔進了垃圾桶,因為路人認為小新手裡拿的是一盒煙,而這是所有成年人都應該制止的。

動畫片「灌籃高手」中高中生櫻木花道和水戶洋平等人最大的愛好就是「打小鋼珠」,但他們每次都會被鋼珠店老闆趕出來,因為「打小鋼珠」僅是成年人的遊戲。

這兩部都是日本90年代的動畫片,我們的孩子受到過這樣的保護嗎?

也許,菲兒在第一次購買「盲盒」的時候,遇到的是老胡,這一切就可以避免。

但高尚本就是一種自願的行為,我們無力奢求,利益面前,「盲盒」致盲了「宜百利」的雙眼。

瘋狂的「盲盒」到底有何秘密?

「盲盒」到底有什麼樣的魔力,可以吸引菲兒連續購買200多個?筆者在詢問了幾個十幾歲的孩子之後感覺十分驚訝,因為所有的孩子都對「盲盒」充滿了熱情。

其實,「盲盒」就是一種普通的玩偶玩具,但因為其湊齊一套的難度很大,在十幾歲的孩子眼中充滿了誘惑力,購買這種商品類似於刮彩票,但「盲盒」要比彩票貴的多。在網上,輸入「盲盒」進行搜索,看到的幾乎全是負面的新聞。

百度百科中關於「盲盒經濟」一詞如此描述:

盲盒經濟的受眾,很多都是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他們對市場風險的識別能力相對較低。因此,在被刻意誇大的「中獎」概率吸引,不斷投入金錢去購買盲盒,以博得心儀的玩偶,或者在二手交易平臺上花高價購買盲盒玩偶,認為可以保值升值,都可能成為被套路收割的對象。

盲盒成癮說到底也是源於賭徒心理,相對於彩票,它又是個高度不透明、信息極為不對稱的行業。

2019年10月,深圳市金融監管局等地方金融監管部門也已加大對轄區「炒盲盒」的排查力度,要求加強風險防控。

文中菲兒、崔英皆為化名

相關焦點

  • 拿母親手機看直播買抖幣,11歲娃半月花掉2萬多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林曉英 封面新聞記者 陳章採用母親手機在直播平臺上買抖幣消費過後,四川省自貢市自流井區3月29日晚,自貢市自流井區居民陳女士偶然發現,手機帳戶莫名少了2萬多元錢,最近既沒有什麼消費,也沒有收到什麼消費簡訊之類的,那這2萬多元錢到底去哪了呢?經過一番詳細查找後發現,原來這筆錢是11歲的兒子拿她的手機上網課時,偷偷在「某音」上看直播買抖幣花了。氣得陳女士第二天一大早便帶著兒子李某來到自流井公安分局報警。
  • 盲盒背後:有人買的是開心,有人倒賣盲盒一年掙8萬
    (健康時報記者 毛圓圓)12月15日,#買盲盒算是衝動消費嗎#一直佔據微博熱搜;12月11日上午,以出售盲盒而流行的泡泡瑪特(09992)上市,首日開盤漲超100.26%,市值1065.20億港元;6月1日,拼多多發布的數據顯示,在十大熱銷商品榜上,「盲盒」排第二;而在2019年8月,天貓發布的《95後玩家剁手力榜單》中就顯示,95後最燒錢的愛好中
  • 婆婆「偷」配鑰匙拿兒媳東西:「我買的房子,我想進就進」
    這個時候馮玉娟才知道這套就是自己買的那套化妝品,而拿走的人竟然是婆婆,問清才知道,婆婆竟然偷配了一套新房子的鑰匙,有時候他們夫妻上班回來打掃一下房子,而走的時候看到啥就拿啥,除了化妝品,其實還有不少東西,過後也不告訴。
  • 男子月薪1萬多,開「盲盒」尋刺激
    近年來,開盲盒逐漸流行,不確定的刺激會加強重複決策,因此盲盒成了讓人上癮的存在。近日,浙江省湖州市織裡公安分局織東派出所就破獲了一起案件,有人偷快遞當成盲盒來開。
  • 一年花2萬買盲盒,為什麼成年人這麼不理智?
    根據阿里的數據,在天貓上,每年為盲盒花費2萬元以上的消費者,已經達到了20萬人。而在天貓上買書的消費者,去年平均每人買了7本書,消費金額在200元左右。在閒魚App上,去年共計有42萬消費者交易盲盒,其中最高溢價達到39倍。也就是說,你若是以59元錢(一般定價)買一個盲盒,也許可以用2000多元錢賣出去。
  • 「茉莉」有魔力盲盒別「盲」買
    A刺激 「入坑」解壓尋求驚喜感 年輕人為何熱衷於抽盲盒? 「有驚喜感,花幾十塊錢買開心。 」對高中生佳佳來說,無意中刷到的盲盒短視頻讓她 「入了坑」。每到周末,她會跟父母撒嬌,去一家商場泡泡瑪特潮玩店抽一個茉莉 (Molly)帶走。 「最狂熱的時候,一周之內買三次。
  • 比炒鞋還燒錢的盲盒,如何讓人「中毒」1年花70萬?
    有毒呀,燒錢呀,喜歡呀,咋整呀   ……   讓人不可思議的是,一對來自北京的夫婦,在盲盒潮玩上 4 個月花了 20 萬;還有一位 60 歲的玩家,一年花了 70 多萬購買盲盒。   據各大媒體報導,2018 年 Molly 系列產品(盲盒泡泡瑪特品類之一)一年內賣了 400 萬個,在中國的銷售額超過 2 億元,今年預計銷量至少翻番。
  • 盲盒經濟盛行,買盲盒的是一種賭博心理嗎?
    有網友應用物理判斷是不是賭博心理很簡單,如果東西不在盲盒裡,而是擺在外面賣,你還會買嗎?會熱衷嗎?會上癮嗎?如果你覺得吸引力下降了,那支撐你購買的就是你的賭博心理。我覺得有一定的道理。但盲盒經濟盛行,表明至少有很大一部分人對這類產品有興趣,且具有相應的購買能力。因為盲盒裡的商品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這讓某些人動了心思,吸引那些原本不太注意或是只是偶爾買的人過來買。和普通商品相比,盲盒這種售賣方式完全抓住了眾人的心理。新穎是一方面,它滿足了人的好奇心和某些人的賭博心理。再配上一些成功的營銷策劃,把人氣搞起來,從而提升購買力。
  • 在超市「偷」拿了東西的孩子,是壞孩子嗎
    最近在悟空回答上看到一個提問,「今天孩子在超市偷拿了東西,應該怎麼去教育引導」。看到這個問題感觸良多,下面懶爸就和大家共同探討下一、偷拿東西對不對不對。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朝,偷一文錢也是要判刑的。偷盜的行為是道德品行,甚至上升到刑罰的高度。偷是絕對不允許的。
  • 瘋狂的盲盒背後,隱秘著哪些玄機?
    從一開始單個購買盲盒,到現在整套的購買,不知不覺孫女士已經收藏了700多個盲盒,總共花費了4萬多元,平均每個月在盲盒上的花銷有2000多元。 盲盒愛好者 孫女士: 「比較有錢的玩家會端箱買,直接買144個,裡面肯定會有一個隱藏款,然後再陸續把其他款,低價處理掉。」
  • 偷快遞當盲盒拆?男子月薪1萬多,為求刺激半夜偷20多個快遞
    來源|都市現場綜合湖州臺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如刪除來源必究近年來,開盲盒逐漸流行,不確定的刺激會加強重複決策,因此盲盒成了讓人上癮的存在。近日,浙江省湖州市織裡公安分局織東派出所就破獲了一起,把偷快遞拆開當成開盲盒的案件。
  • 偷電不是偷?錯!有人被判刑,還罰款18萬
    「偷電不是偷,不偷是傻子」真的是這樣嗎?海陵區張某採用更換計量互感器致使其工廠計量裝置失準的方式竊電,不到半年,就竊取電費高達24萬多元。國網泰州供電公司提醒電能屬於國有資產,也是商品,偷電同樣是盜竊行為達到一定數額就構成犯罪。
  • 盲盒瘋狂背後 玩家後悔入坑?
    盲盒有很多款式,每一套基本由12個不同玩偶組成,價格通常在39元到69元不等。因為盲盒被設計成不同風格系列,每個系列少則十幾款一套,多則幾十款一套,消費者在收集盲盒的過程中往往會痴迷於收集一整套。
  • 書店扎堆兒賣盲盒 與玩偶盲盒相比書有那麼大魅力嗎
    公布的書單中有《人生海海》《北上》《原則》《平凡的世界》等,還有陶瓷馬克杯、玻璃保鮮盒、保溫杯等生活用品。當讀者收到盲盒時,除了隨機選擇的書籍,還會有定製書籤、生活用品——當然也是隨機的。盲盒,一種源於日本的玩法,一個小盒子中裝著玩偶手辦,買的時候不知道裡面具體裝的哪一款,只有打開後才知道,賣的是過程中的神秘感和不確定性,「盲盒經濟」一時風行。
  • 7歲女孩商場偷扭蛋球,親媽報警!當媽的這樣做真的好嗎?
    近日,一條"7歲女童商場偷拿玩具親媽報警"的新聞引起了廣大網友的激烈討論,這條微博的閱讀量過億,討論過萬。這件事情是發生在廣東佛山南海的一個商場裡面,這個小女孩的母親報警稱自己7歲的女兒在商場偷了東西。小女孩的媽媽說:"大概11點的時候,她給我打電話,因為她有電話手錶,但是聲音不是她的,是一個女孩子的,說我孩子拿了他們店裡的東西。"
  • 迷戀盲盒的年輕人:59元就能買到的快樂 你買不買?
    今年9月底,大熊剛從上一份工作離職,現在他是一位酒店試睡員,平日利用業餘時間將自己買盲盒、旅遊的過程製作成視頻博客發在社交平臺上,目前他在某網絡社區平臺內已分享了756個視頻圖片分享內容,粉絲有6658個。在關注大熊的娃友眼中,他是一個「憨態可掬」「萌萌的」視頻博主,他身高近1米85,體形較壯,酷愛穿有玩偶圖案的潮牌T袖。
  • 迷戀盲盒的年輕人:59元就能買到的快樂,你買不買?
    今年9月底,大熊剛從上一份工作離職,現在他是一位酒店試睡員,平日利用業餘時間將自己買盲盒、旅遊的過程製作成視頻博客發在社交平臺上,目前他在某網絡社區平臺內已分享了756個視頻圖片分享內容,粉絲有6658個。在關注大熊的娃友眼中,他是一個「憨態可掬」「萌萌的」視頻博主,他身高近1米85,體形較壯,酷愛穿有玩偶圖案的潮牌T袖。
  • 菜場盲盒、野戰食品盲盒……這樣的盲盒你愛了嗎?
    生活就像一個盲盒 你永遠不知道會開出什麼 那種不期而遇的驚喜 恰似盲盒存在的意義 盲盒鐵粉們應該都不陌生吧,近幾年盲盒異軍突起,各大商場都有很多盲盒售賣機,大家經過時會被這個小玩意兒吸引嗎
  • 鷹眼|盲盒「抽抽卡」風靡校園 小學生玩「上癮」偷拿3500元去抽卡
    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那張好漢卡,一些人會不停地購買,甚至還有些人為了集齊整套卡片,一箱一箱地買方便麵。近段時間,和水滸卡類似的一種盲盒抽抽卡片「重返」校園,學校裡掀起了「集卡風」。1月11日,成都趙女士9歲的兒子樂樂(化名)為此偷偷拿走了家裡的3500元,到學校附近的雜貨鋪買盲盒抽抽卡。
  • 孩子偷拿東西,怎麼辦?
    有一些媽媽發現自己的孩子愛偷別人東西,去幼兒園或者是小朋友家的時候,把自己喜歡的玩具帶回來。還有一種就是在家偷拿爸媽的錢,當然偷錢的性質會比拿玩具的稍微嚴重一些.孩子偷拿別人的東西,家長們不必過於緊張,驚慌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