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丨乖媽
「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早就自己穿衣服吃飯了」!「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6點起來自己去山上放牛了,你睡到11點還不醒」!
相信對這些話每個人都不陌生,很多家長也曾說過類似「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的話來激勵孩子,可是現在的孩子不僅不會幫父母做家務,連自己都照顧不好。
中國的孩子為什麼越來越「廢柴」呢?其實都是生活條件好了慣出來的。這教育孩子做家務這一點上,美國的教育理念值得借鑑。
「中美孩子家務清單對比」出爐,哈佛教授:孩子做不做家務差距大
在美國父母的眼中,不論孩子幾歲,只要有了行動能力都要幫助父母做家務,而且是一種必須的義務。不僅是分擔父母額度家庭壓力,更重要的是鍛鍊孩子的責任心、動手能力、自理能力、獨立能力等。
9-24個月的孩子:中國的孩子還在父母營造的溫室裡數「1、2、3」美國的孩子已經開始自己洗尿布了。
2-3歲的孩子:中國的孩子還在啟蒙,玩的時候把玩具扔得到處都是,而美國的孩子已近開始整理自己的玩具,承擔扔垃圾的任務了。
3-4歲的孩子:中國的孩子剛進入幼兒園學習,美國的孩子開始學習澆花、餵寵物、照顧自己。
4-5歲的孩子:中國的孩子進入各種興趣輔導班,美國的孩子開始自己鋪床疊被。
5-6歲的孩子:中國的孩子仍舊在輔導班學習,美國的孩子不僅能照顧自己,還能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了。
6-7歲的孩子:中國孩子在學習玩耍,美國孩子已經可以獨立做家務了。
7-12歲的孩子:中國孩子進入小學學習,美國孩子可以做難度更大的家務了,比如洗衣服、做飯。
13歲以上的孩子:中國的孩子還在學習,美國孩子已經具備了各項生活技能。
從「中美孩子家務清單對比」也能看出,中國父母看中孩子的教育,而外國父母更注重孩子的生存技能。或許中國孩子學習能力遠超美國孩子,但是基本的生活技能比較差勁,這也是很多大學生不會做飯、洗衣服的根本原因。
美國哈佛教授認為,孩子做不做家務差距很大,不僅是在生活自理能力上。「做家務」也是一項不斷學習的技能,在學習中能讓孩子認識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和物品,應用感到學習上才能促進課本知識的掌握。
「做家務」是給家長添負擔,可為了孩子的成長,要從小培養
做家務是幫助父母嗎?並不是,而且是在給父母添負擔,因為父母要不斷地教給孩子怎麼做、為什麼、注意什麼,孩子往往還做不好,勞累程度就像一位專職的家教老師。
可是「做家務」能夠鍛鍊孩子的協調能力、靈敏度和集中力,為了孩子今後的優秀,父母再麻煩也要教孩子做。
1、拋棄「完美主義」
孩子扔垃圾時可能會把垃圾灑在地上、掃地時可能會遺忘某個角落、擦桌子時可能會碰壞家具……這些都是正常的「犯錯」現象,只要孩子不是故意的,父母不必要求孩子做到像成年人一樣「完美」。
2、鼓勵孩子自信心
年幼的孩子總是三分鐘熱度,如果父母表現出不滿就會影響孩子的自信。無論孩子做得好不好,都要給出恰當的鼓勵,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3、制定「家務清單」
孩子都會貪玩,父母可以為孩子制定一份「家務清單」,將家務分工明確,給孩子一個更加具體的責任感。
PS:本文所有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可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