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鳳凰網
鳳凰網 作者謝婉銀
#本專題由華僑城·玉龍山下特約製作#
歐慧玲認為,麗江的民宿要多多分享麗江的美/圖源網絡,如侵刪
歐慧玲,新加坡人,束河佖屋酒店創始人,來麗江10年的新麗江人。
對於我們的到訪,歐慧玲顯得十分驚訝,因為她從來沒有花錢做過宣傳,有一個公眾號都已經好幾年沒更新了。
來麗江之前,歐慧玲是新加坡教經濟學的高中老師,也是一個背包客。
2010年來麗江的時候,她42歲,走過了42個國家,最終在麗江停了下來,於是有了佖屋。
佖屋酒店不太好找,就算你問當地人,也不一定能得到準確位置。
它隱居在束河中和村裡。穿過長長的小巷,一座小木屋藏在一片柏樹和樺樹林中間,屋旁的菜地時常能看到納西老太太在種菜,有時候還能看到當地人在這裡餵馬。
酒店開業是在2012年,那時的束河幾乎沒什麼人。
為什麼選這裡,「這是個巧合。當時合伙人的媽媽想找個安靜的地方養病,清靜的束河比較原生態,我們也希望跟本地人融為一體。」歐慧玲說。
儘管佖屋連續多年被貓頭鷹網評為最佳民宿,歐慧玲仍覺得「很惶恐」,她說自己不懂酒店經營,也不是一個稱職的老闆。
她從來不開會,也不知道怎麼開會,最關心的是當天壞掉的那個燈泡有沒有換掉;一年可能就在生日那天和員工聚會一次,大家坐兩排,吃員工家裡養的雞;不逼著員工做「二銷」,卻願意花幾年的時間去手繪地圖。
她最喜歡做的事是,往民宿裡不停裝「內容」,然後分享給客人。
或許因為這點,儘管身處幽深小巷,王菲、李亞鵬、周筆暢、戴軍、吳小莉等多位明星慕名而來。開業8年,這裡接待了100多個國家的遊客,有些國家甚至要到地圖上去找過才知道。
一個多小時的聊天中,歐慧玲說得最多的詞是「分享」,不管是好吃的好玩的,她都想跟客人分享,像朋友一樣。她認為這才是麗江真正的迷人之處:每一家都是很真誠地去對待客人,家裡有茶隨便喝,帶你去爬山,晚上帶你去採菌子。
這一點,無論是十年前還是十年後,麗江都沒有變過。
為什麼會被麗江吸引
見過世面的歐慧玲為什麼會將腳步停在麗江,是因為「這裡什麼都有,而且還保留了下來」,比如鬼斧神工的河流山川,完整無缺的中國文化。她覺得十分珍貴難得。
「全中國有56個民族,但是很少有像雲南麗江的少數民族,會這麼完整地繼承自己的文化。這是很特別的。」歐慧玲說。
她的酒店同樣是個「民族聚居地」,員工有漢族、白族、納西族、普米族、傈僳族,都會講自己的民族語言,和穿民族服裝。「我們這裡有個95後小夥伴是普米族,全中國的普米族才3萬人,但他時常自豪地跟別人介紹普米族的文化,讓人感動。」
歐慧玲著迷於這些少數民族的文化,她覺得一定要繼續保留下去,是非常有價值的。
怎麼保留?歐慧玲說自己以前陷入一個誤區:以為只要把它通過表演的形式呈現給遊客,遊客願意買單就OK了。後來她發現,如果這樣做,文化就會變異,會變成一個專門給遊客看的表演。「這根本看不到真實的麗江文化。」
真實的文化在哪裡?在殺豬飯裡,在納西村落裡。
她很喜歡吃殺豬飯,這裡面有太多好的文化了,比如人們淡忘已久的人情味。
她還發現麗江有很多納西文化保留得很好的村子,比如白地村,至今村民還在講納西話、跳納西族的舞,唱納西族的歌。平時的生產生活,不管是喬遷還是生病,都會去找東巴。
歐慧玲很希望看見這些文化一直保留下去,她也一直在做村落保護的相關項目,「每一個項目其實想做的都是,希望可以在不破壞他們的文化前提下,給他們帶來更多的經濟收入。」
她覺得她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可以實現這些。
「鎮店之寶」:手繪美食地圖
歐慧玲的確做了很多與民宿經營「無關」的事情。
佖屋餐廳顯眼的書柜上,放著她幾經波折找到的、百年前洛克在美國《國家地理雜誌》上發表的關於納西族的9篇文章,還有很多很麗江的書,茶、咖啡、茶馬古道、少數民族文化、老房子、滇藏路、川藏路……最下面一排是小孩子看的書,「因為經常會有小孩子趴在這邊看」。
不過,最讓人驚喜的是她拿出的幾張皺巴巴的紙。上面用紅色和黑色的筆密密麻麻標滿了店鋪,網紅店、川菜、奶茶店、咖啡廳、火鍋,種類豐富。不過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是歐慧玲或者店員親自去吃過覺得好吃的。
這是一幅本地人會去吃去玩的遊覽地圖。「很多社交軟體上的推薦都是遊客教遊客,分享出來的東西並不準確。比如小紅書上有人分享聚寶山可以看麗江全景,但其實應該是龍泉山。」
畫這幅地圖並不容易。為了更準確,歐慧玲會去問附近的村民,他們從小在哪裡吃,哪家店還在,哪些店搬了……8年下來,她現在有4張地圖,更新了十多版,還在繼續畫。
因為不這麼做的話,「點評會害死很多好的店,因為他們不會刷」。為此,歐慧玲還養成一個習慣:堅持在美團、淘寶上寫真實評價,因為更多好的真實評價才會減少假的評價。她也堅持不給客人推薦那些願意給她回扣、但不那麼好吃的餐廳。
她還做了件「奇怪」的事:為了方便外國遊客,她還主動幫好吃的餐廳翻譯菜單,至今已翻譯近20家,白沙、束河、大研都有。
「『土雞』用英文應該怎麼說?這個『土』字怎麼理解?」歐慧玲問。
她說,她做的事情都是希望將好的東西傳下去。做民宿最大的任務,是要給人家推薦好玩的地方。如果客人被宰,往小裡說,影響客棧信譽;往大了說,會影響整個麗江的名聲。
美食在麗江的「二銷」市場並不算嚴重,比重最大的還是玩。如果你在麗江待幾天你就會發現,不管是在超市還是路邊小店,隨時都有可能碰到拉客的,更別說客棧、民宿這種接觸一手客源的地方。
歐慧玲不做這些,還是一門心思畫圖,從玉龍雪山到麗江古城,多達數十條,「沒事的時候我就去爬山,完善地圖,我發現很多很小眾又很美的地方」。
遊覽路線包羅萬象,比官方的旅遊指南還豐富,哪邊爬山人比較少,哪裡適合騎自行車,甚至哪條路上要注意有大巴車來往,都用中英文標得清清楚楚。「我們還做了一個藏寶圖給小朋友玩,小朋友走完整條線路,我們就送他一個禮物。」
這張地圖也真是店裡的「寶」。現在店員對地圖比她還上心,他們經常發現一個好吃好玩的地方就提醒她,「慧玲姐,地圖該更新了。」
民宿是遊客和麗江的紐帶
來麗江10年,除了今年疫情被迫在家幾個月,歐慧玲回新加坡的時間不多,去其他地方也會想著要回麗江來。
歐慧玲說,麗江這10年變化很大,交通配套、住宿條件都有了質的飛越,不然也不可能吸引這麼多人。至於酒託、刷單那些負面事件,更像一次次洗牌,最後能活下來的都是比較認真做事情的人。
她回憶酒店剛開起來的那幾年,束河沒什麼人,大家經常串門一起喝喝茶、曬曬太陽、逗逗貓狗,麗江確實能讓人找回最淳樸、最真實的生活狀態。
歐慧玲感慨,現在的麗江也不錯,民宿越來越多,競爭確實更大了,但是有了競爭大家才會想著怎麼把服務做好。關於這一點,她有自己的心得。
「你到村子裡,你對一個納西老太太笑,她會回你一個笑的。那麼,為什麼到客棧酒店,往往就不見了呢?」歐慧玲認為,這些其實都是很自然的東西,沒有一個東西真的是需要培訓到離你三米就要開始笑,因為這本來就是應該的。
李亞鵬曾經問她,怎麼做到讓店裡的阿姨把果醬瓶擺得這么正?「我說沒有,因為你要相信他們是希望把客人照顧好的,只需要告訴他們要做什麼就行。」
歐慧玲覺得,這是因為有感恩的心態,「客人在幾千家客棧裡選擇了我們,就是我們的貴人和朋友,要對得起他們的選擇。」
歸根結底,民宿是客人和麗江之間的中介,要當好這個紐帶,跟客人分享好吃的好玩的,讓他們覺得出來這一趟是值得的。
「至於帶客人體驗納西族文化,不用弄得太複雜,就讓他們去村子看看村民的生活,就能感受到麗江最本土的文化了。」
(感謝麗江讀本對本專題採訪提供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