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軍事持續崛起,中美衝突已無可避免?歐盟:願充當調解人

2020-12-14 白鯨防務

隨著中美關係持續滑向低谷,世界各國都開始將目光移到印太地區,日本韓國已經先後傳達了幫助中美消除對立,重修舊好的想法,而歐盟最近也開始向中美喊話。當地時間11月29日歐盟軍事委員會主席格拉齊亞諾表示自己注意到中國「在經濟和軍事領域的持續崛起」,認為需要一個強大的歐盟在中美之間進行斡旋,如此全球才能避免緊張局勢再次升級。

對于格拉齊亞諾調解中美矛盾的表態,外界其實頗有些摸不著頭腦的感覺,不過分析人士指出在格拉齊亞諾看來中國在經濟、軍事和科技等領域的崛起,已經危及到了到了美國長期所奉行的霸權主義政策,未來兩國會因為爭奪相關領域的話語權而導致衝突無可避免,現在歐盟願意以第三方勢力的身份充當調解人,避免中美關係走向最壞的結果從而引發世界性的戰爭危機。

實際上歐盟的相關表態也是因果倒置,外界普遍認為沒有超級大國的幫助、支持或指導,歐盟很難走向團結強大,或者說只有中美關係保持良性發展,歐盟才能夠獲得走向強大的機會,格拉齊亞諾就相當於因果倒置,犯了跟日韓宣稱「只要中日韓加強合作,中美矛盾就會消除」一樣的因果倒置的錯誤。

當然歐盟選擇摻和中美矛盾也是有著自己的動機,分析來看可能也是想避免中美對抗上升為熱戰,避免未來淪為美國遏華戰略的馬前卒,作為北約的成員國,美國的堅定盟友,歐洲各國長期疲於為美軍衝鋒陷陣,這讓歐盟內部開始爭論起「自主防衛」問題,想要徹底擺脫白宮的掌控。但是格拉齊亞諾也明白歐洲離不開美國的助力,因此他就只能想辦法阻止美國挑起世界戰端,給歐盟爭取更多發展時間。

另外歐盟給中美緊張關係降溫,也是不想因為白宮遏華戰略同中國徹底撕破臉皮,儘管歐盟各成員國仍然「普遍」對中國持懷疑態度,但是還不願與北京展開全面對抗。事實上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中國已經成為了歐盟重要的貿易夥伴,中歐每年雙邊貿易額都保持在6000億美元的水平,對於處在經濟危機下歐洲各國來說,只有搭上中國發展的快車才能夠早日實現經濟重啟。

然而現實並不允許歐盟前來印太擔當中美調停人,首先歐盟「自主防衛」仍然是一張「大餅」,僅在軍費門檻上歐洲各國就因為老齡化及高福利等問題無法再做過多投入,很難在短時間內建立自身防禦體系。同時新冠疫情也在席捲歐洲,如今各國更多的精力還是放在防疫上,所以格拉齊亞諾的設想終將落空。

因此想要規避中美「新冷戰」只有作為當事人的美國親自下場才行,正如中國外交部所說,白宮必須本著負責任的態度看待中美關係。也就是說歐洲想要給中美緊張關係降溫,就要將矛頭指向美方,督促白宮儘快將對華政策調整入正確的軌道,否則中美這種對峙局面將很難化解。

相關焦點

  • 歐盟北約相繼喊話,美國思慮重重,印日不忘助攻,中國如何突圍?
    眾所周知,近年來中國的崛起已經讓世界上部分國家開始憂心,除了歐盟北約的施壓,印度也在不斷發起挑釁,而日本新任首相菅義偉上任後為鞏固地位對美國示好,更是對頻頻對中國釋放不友好信號,當然,這些國家與組織之所以對華態度惡劣,與美國都有一定的關係。而中美關係也成為了當前國際局勢中受各界關注的焦點。
  • 【智庫思享】十字路口的選擇:歐盟的戰略轉型與中美歐關係
    但進入21世紀,歐債危機、難民危機、英國脫歐、中美博弈、新冠疫情等多個危機接踵而至,對歐盟及歐洲一體化形成嚴重的挑戰和衝擊。 (一)經濟放緩,政治失穩一方面,受全球貿易摩擦和製造業疲弱影響,近年來歐盟經濟實力總體呈下滑趨勢,經濟復甦預期也持續偏緩。
  • 中美若在南海爆發衝突,菲律賓將參戰?
    「如果中美在南海爆發熱戰,菲將參戰!」看到國內許多網絡自媒體發出這樣的標題,說實話刀哥都被震驚了。菲律賓剛剛籤了RCEP,東協國家和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都在裡面。而且有不少國家都是頂著美國的壓力籤署的,很明顯都是為了好好發展經濟,畢竟新冠疫情對大家的經濟影響太大了。
  • 《中國的崛起:美國未來的競爭與挑戰》:雄心和焦慮
    然而,美國和中國都不會欺騙自己。衝突的所有典型條件都已經具備,只是在等待一系列合適的事件來提供導火線。中美的對抗絕不是誤解或錯誤的產物,能輕易消除。它不是一種異常現象。它是正常的,是兩個強大國家雄心的碰撞、世界觀衝突的必然結果,當然它們也有很多共同之處。正是權力這一主題恰恰是中美最一致的一點。它們都追求權力,並且相信權力是增進利益和維護信仰所不可或缺的。
  • 歐盟最強軍事實力國家-法國
    對於歐盟很多人都知道,在歐盟裡主要是德法兩個國家主導,對於法國在歐洲和北約都是特立獨行的存在,獨立自主的標杆,這也是與當年的戴高樂有直接關係。其實法國是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在國際政治、軍事和經濟舞臺上都有重要影響力。
  • 美艦機在中國周邊舞槍弄棒,中美關係應如何避免衝突對抗
    央廣網8月23日消息 話題一:美艦機在中國周邊舞槍弄棒,中美關係應如何避免衝突對抗?新聞背景:據媒體報導,8月16日,美軍一架B-1B轟炸機飛向東海,逼近東海防空識別區。8月17日,美軍兩架B-1B轟炸機在返回美國本土途中故意繞道東海。
  • 深度解讀:2021年世界格局迎來三大變化,中國崛起走上快車道
    最主要的問題出在,當蘇聯解體以後,歐洲大陸國家跟英國對歐盟的未來方向出現了一些分歧,簡單來說,歐洲大陸國家得益於歐洲一體化得到了迅速發展,但同時它們希望能夠藉助歐盟體制更好地通過和平及合作的方式發展經濟,儘量地減少政治、軍事方面對經濟的不良影響,說白了,就是「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 北約開始向中國「發難」,歐盟也沒閒著
    如今中國的經濟復甦以及抗疫的成功讓歐盟國家的心情變得更複雜,因為他們既想討好美國,又想平衡和中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所以進退兩難。 世界需和平,經濟才穩定 目前來看最主要的並不是搞什麼經濟「脫鉤」,而川普之前主張的和中國「脫鉤」或將成為過去,未來在拜登的帶領下中美之間的關係或許不會到達如此強硬的地步。 而美國和中國之間的關係似乎關乎著歐盟國家、北約、印度、日本等多個國家對中國的態度。
  • 蕭衡鍾:中美競爭下的臺海,誰是庒誰是閒?
    一、臺灣選擇題的主動權在誰手中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艾利森(Graham Allison)於出席美國智庫「中美研究中心」(ICAS)舉辦的「美國大選後的中美關係前景」在線會議探討中美未來關係時屢次提到臺灣,艾利森認為,中美現正處於「修昔底德陷阱」的情勢中,並加快走向大國衝突的速度,這樣的結構已成事實,關鍵在於未來如何發展。
  • 解楠楠 張曉通:「地緣政治歐洲」——歐盟力量的地緣政治轉向
    中美貿易爭端實質是一場技術和地緣戰略主導地位的鬥爭,而歐盟在中美競爭中逐漸被邊緣化。無論是否基於地緣政治邏輯思考與行動,歐盟與美國都將中國與俄羅斯視為競爭對手和現存的威脅,並從地緣政治思維角度解讀其政策與行動。歐盟認為:「『一帶一路'倡議遵循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邏輯,通過對市場、港口、管道、電信網絡等互聯互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管控,使中國具有政治影響力,我們正在經歷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新秩序的建立」。
  • 歐盟和北約密集發布對華戰略,美歐聯手對付中國,將成為常態
    近期,歐盟和北約密集發布對華戰略,將中國視為制度性對手。美歐攜手應對中國崛起和對華制度性競爭的局面將在未來一段時期內更加明顯。近日,歐盟出臺了《歐盟-美國應對全球變革新議程》文件,又稱"新跨大西洋議程"。文件指出,歐洲對中國日益增長的影響力將削弱跨大西洋關係和充滿"野心"地緣政治目標的擔憂。
  • 中美俄軍事博弈,誰更勝一籌?或將平分秋色!
    步入21世紀以來,世界各國都在加速發展,表面看起來沒有什麼衝突,但暗地裡切磋拳腳從未中斷,故而使得各國之間的矛盾衝突日益加劇,隨時有爆發戰爭的可能。俄羅斯米格-31K戰機作為世界各國的龍頭,中美俄三國一直躋身軍事科技強國之列,三國無論在哪一方面都是各有千秋,且世界上每年消耗軍費最多的也是中美俄三國。那麼我們不妨做一個推測,倘有戰事發生,三國分別可動員多少兵力參戰?
  • 當前和未來中美博弈走勢的幾分判斷
    昨天美國限時關閉中國駐美休斯頓領事館,加上美國提高對臺軍售,一時中美是否開戰議論紛紛,本人認為國家做戰爭準備是必須的,但是否會用則取決於美國,中美開戰可能性很小。理由如下:其一,美國不可能與中國打熱戰,雙方都不敢,一旦開戰,能在多大程度保持核自控能力雙方都沒底!其二,德法在歐盟從經濟財政體系走向政治軍事體系默契已經昭然。英國脫歐,本質是美國瓦解歐盟體系的戰略布子,在已經洞悉歐盟戰略目標下,美國不可能讓歐盟做老大!
  • 美斷然要求中國關閉駐休斯頓總領館,黔驢技窮之後或是軍事衝突
    與此同時,我看到中國駐休斯頓總領館發生火災的消息,美國警察圍在外面,美國對中國公民,尤其是外事人員進行人身威脅,極為惡劣。但美國並不是一頭驢,我們常講,帝國主義是紙老虎,但畢竟也是老虎,我們必須警惕其黔驢技窮之後可能的軍事衝突!
  • 韓和元:大國崛起招致的危險及應對——德國崛起初期的應對和啟示
    來源:金融界網站作者:韓和元 對於目前高度緊張的中美關係而言,各種解釋都有,可謂眾說紛紜。其中一種時髦的解釋是,這種緊張來自於中美之間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差異,來自於價值觀的衝突。但個人認為,這種觀點是頗值得商榷的。個人傾向於認為,亨廷頓的衝突論或最具說服力。
  • 美稱中國缺席雙邊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會,外交部:責任在美方
    中方此前宣布援助的防疫物資已交接到位,雙方舉辦的衛生專家視頻會有效分享了疫情防控和診療經驗,中加傳統友誼在抗疫合作中得到升華。中方將繼續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落實好將疫苗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的承諾,支持加勒比國家防控疫情、恢復經濟,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維護多邊主義和國際公平正義,推動雙方全面合作夥伴關係邁上新臺階。
  • 面對中美貿易戰,日本提出「中美之外經濟圈」,可行嗎?
    6月中旬,美國提議中止經合組織框架下的數字稅談判,並告知歐盟將退出歐美數字稅談判。為了加速在經濟和技術上與中國「脫鉤」,美國正試圖聯合其盟友,一起把中國排除在全球供應鏈之外。6月17日,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表示,「希望能在數月之後」開啟第二輪日美貿易談判,川普非常重視與日本的貿易談判,為贏得有利條件,很有可能對日本施加壓力。
  • 前歐盟委員會主席普羅迪:歐元危機已過去
    7月3日中歐商學院舉行的「21世紀大趨勢—國際戰略與地緣政治」圓桌論壇上,這位前義大利總理的授課頗具排場:中國人民解放軍前副總參謀長熊光楷上將,義大利中將朱塞佩庫基中將,前中國駐德大使、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副會長盧秋田,中國國際戰略學會副會長黃柏富少將等一同出席。面對臺下簇擁的聽眾,普羅迪聲明:「過去十五年中最重大的事件,就是中國的崛起,隨著中國的崛起,亞洲也崛起了。」
  • 美稱中方拒絕中美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會議,中國海軍:顛倒黑白...
    【環球網軍事頻道】據美國印太司令部公共事務部16日發布消息稱,中國解放軍缺席了原定於本周舉行的一個雙邊高級別視頻會議。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維森稱,這是「中國不遵守自身協議的又一例子」。美國軍方發布的新聞稿稱,中國應該在本月14日至16日參加中美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會議(MMCA),該會議目的在於加強海上軍事安全,改善空中和海上行動安全,並減少兩軍之間的風險。此次交流是《美中2020防務交往計劃》中雙方同意的一項活動。美軍稱,他們自1998年起就定期與解放軍展開MMCA對話,今年的對話因新冠疫情改在線上舉辦,但解放軍沒有參加。
  • 教授觀點 | 北大國發餘淼傑:中美大變局下的中國經濟雙循環
    毫無疑問,中國已經成為引領世界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在這個疫情之年的表現會更突出。世界經濟何時能夠全面復甦?如果以2019年第一季度數據為基點,中國在2020年第二季度已經超過這個基點實現復甦,預計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要等到2021年第一季度,而美國、歐盟等發達經濟體則要等到2021年第四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