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1年上映以來,《天使愛美麗》這部法國電影就廣受好評,僅在次年就囊括了包含奧斯卡金像獎在內的各大獎項中的6項大獎、15項提名。在豆瓣上,75萬人給出了綜合評分8.7的高分。而無論是在愛情片還是喜劇片的類型中,這部圍繞一個普通女孩子的生活展開的電影都實力碾壓了其他97%的影片,穩居豆瓣電影Top250榜單No.92,甚至位居周星馳的經典之作《喜劇之王》之上。
歷經時光檢驗依然收穫著觀眾們的青睞,《天使愛美麗》不可謂不經典。
我們不禁好奇,這部普普通通的女孩成長日記式的電影,何以歷經了19年的歲月,依然能夠在浩瀚的影海中擁有自己近乎穩固的一席之地?
這裡不得不提到本片的導演兼編劇讓-皮埃爾·熱內。
1911年7月18日,出生僅七個月的熱內被母親遺棄在法國一家育嬰堂外,此後他徹底成了孤兒,再未與自己的父母謀面。儘管很快被養父母收養並被送去地區學校讀書,但被遺棄的痛苦和內心的無歸屬感依然糾纏了他整個青少年時期。
多年後,在一次訪談中,他就提及了這種年少時無力抵抗的難堪。「我很小的時候就不是法國人,就不是村裡人。我知道這事的方式簡直幼稚之極,愚蠢之極。事情是這樣的:老師要求寫一篇小作文,每個同學都要描寫他自己的住屋……根據老師的評價,我的描寫最精彩。他大聲向全班朗讀了我的文章,但所有的同學都恥笑我,說:'可這不是他的屋子,他是一個撿來的棄兒。』我頓時感到心被挖空了,蒙受了奇恥大辱……"(見《公開宣布的敵人》)。
被拋棄的仇恨和憤怒,恰逢每個小孩都會經歷的青春叛逆期,於是他慢慢走上了另一條路。"十歲時,我就偷我所愛的人,我也知道他們都很窮。人家發現了,都管我叫小偷。小偷這個字眼對我傷害很深。"
為了擺脫這份讓人窒息的環境,他離開學校開始出逃。對他來說,逃離法國成了自己擺脫被遺棄命運的唯一方式。然而無一例外,他又會被遣送回收容所,然後被再次安排工作,再次出逃,再次被遣送……可以說,熱內的整個青少年時期幾乎都在流浪中度過,甚至還因為盜竊被送到勞教所。
這份坎坷崎嶇的經歷,讓他過早地體味了命運的苦澀和生活的艱辛,也讓他收穫了對這個社會和世界的更多元真實的感知。在不斷的牢獄生涯中,寫作成了他打發時光和最佳方式,而由於自身經歷而獨具細膩筆觸和文字特質的讓,則在1942年也就是自己的39歲那年,開始在桑特監獄創作自己那部被稱為「二十世紀法國文學中的奇葩」的《鮮花聖母》。
由於小說描寫的問題較為禁忌,如同性戀、罪孽之心、監獄的黑暗等,難以被當時的傳統文學界所接受,所以在之後很長時間內,這部作品都被被認為是"惡之花",然而我們不能忽略的是,儘管內容禁忌、頗為陰暗,作者在裡面依然展現出了一種「試圖走向詩意的美麗的努力」。法國著名文學家薩特甚至對其作品中展現的「對人的荒謬生活處境表示了毫無拘束的抗議」大加讚賞。
熱內的這一作品特色,無論是在寫作中,還是在後來跨足影視行業後,都十分顯著。無奈卻不失風趣,悲劇卻又暗含轉機,傷痛卻又氤氳暖意,尤其是在擔綱《天使愛美麗》這部愛情輕喜劇的導演兼編劇時,這種獨特的作品特質更是被凸顯到了極致。
艾米麗跟熱內一樣,有一個算得上不幸的童年。她的父親沉默寡言,鮮少像其他父母一樣對女兒關懷備至,以至於在每月一次的健康檢查中艾米麗會因為能夠跟父親親近而心跳加速;她的母親敏感焦躁,對女兒也未給予足夠的關心,甚至還因為受不了艾米麗的尖叫而將女兒唯一的朋友——一條小金魚放入了河裡。
毫無溫暖和任何歡聲笑語的家庭,造成了艾米麗沉默的性格,而躲進異想世界,在自己想像出來的世界裡慢慢長大的艾米麗,則又養成了樂觀、柔軟又逃避現實的性格。她躲在自己的世界裡怡然自得,外界對她來說,除了按部就班的生活之外再無其他意義。
如何讓這樣一個不肯長大的孩子成為觀眾眼中的主角?面對這樣一個「普通」的敘事對象,毫無疑問,熱內的「不普通」敘事技巧和紮實的文本主題,成就了《天使愛美麗》的影史留名。
影片在影片開端使用了一段看著不那麼相關的切題方式,用畫外音配合場景切換了這樣一段內容。
在1973年9月3日下午6點28分32秒,一隻青蠅以每分鐘能夠扇動14,670次的頻率降落到蒙馬特的Rue St-Vincent。與此同時,在一家餐館樓梯的旁邊,風神奇般的讓兩個杯子在一塊桌布上跳舞。就在這時,28 Avenue Trudaine, Paris 9的一棟五層公寓內,剛從最好的朋友的葬禮回來,尤吉尼·柯裡熱從自己的地址簿上把他的名字擦去。還是在這個時候,屬於拉斐爾·波蘭的一個精子,帶著一個X染色體,一頭扎進了她的妻子阿曼迪妮的一個卵子。九個月之後,愛美麗·波蘭出世了。
這個安排簡直令人叫絕。
因為得不到現實裡的溫暖,而貪戀幻想世界不肯長大,我們生活中每一個懼怕跨入社會、不肯長大的小孩,都是艾米麗。還有什麼,能比用瑣碎的日常來將每一個艾米麗拉進那份普通的生活更巧妙嗎?
多年的文學創作和視頻片段製作的經歷,讓熱內在演員的指導調控和人物形象塑造上有著獨到的優勢。講述一個艾米麗的故事,則讓熱內的特長展現得更加淋漓盡致,再加上多年的真實經歷,對於微弱但又感染力極強的細節,熱內更是處理得得心應手。
為了處理好幻想與現實的關係,影片從巴西畫家華雷斯·馬查多的油畫中得到的靈感,以綠、藍、紅為主色調,同時採用了上世紀30年代在法國相當盛行的詩意現實主義拍攝手法和數字影像處理等技術,成功再現了那個時代法國詩意的氛圍,讓觀眾在視覺享受的同時能夠感同身受地體會到艾米麗內心世界的溫柔和浪漫的想像。
在文本主題上,熱內似乎要將自己在青少年時期未曾感受的所有溫柔都補償給艾米麗一樣,儘管她身世不幸,卻有著一顆溫暖的心,也因為這份溫暖,她得到了更多溫暖的回饋。熱內這一生的轉機,是因為他在不斷的流浪中拿起了筆,而艾米麗的轉機,則出現在她在1997年8月30日那天晚上,因為彎腰撿蓋子而發現了藏在牆磚後的鐵箱子中屬於另一個人的秘密。
在現實生活中,熱內因為拿起了筆而抓住了自己原本漂泊無依的靈魂,而在電影中,艾米麗則因為打開了箱子而決定開始用一種有趣又溫柔的方式幫助他人,並因此而改變了自己的生活。這樣微乎其微的概率,我們把它稱之為奇蹟。
然而在我們的生活中,擁有熱內那樣坎坷崎嶇的人畢竟太少,像艾米麗一樣普普通通長大卻又跟這個社會所謂的主流格格不入的大有人在。可惜的是,少有人能夠像艾米麗那樣,得到了熱內溫柔的一筆,然後藉由一個契機在幻想和現實中達到完美的平衡,更多的人則是繼續在自己的生活裡踽踽獨行,交不到真心相待的朋友,遇不到同樣有趣的伴侶,也得不到真正意義上的灑脫。
所以為什麼我們都喜歡艾米麗?我想大概是不僅僅是因為她善良溫柔靈魂有趣,更因為她代表了作者最美好的祝福,和觀眾們最誠摯的嚮往。所以在這樣一部色彩完美、溫柔至極的電影中,我們每個人都是艾米麗,都找到了那個神奇的鐵箱子,得到了最完美的改變,也收穫著最溫柔的期待。
因為期待,所以念念難忘,僅此而已。願每一個「艾米麗」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鐵箱,得到屬於自己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