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深度報導的新媒體不多,請關注全現在
作者 | 張亞婷
全文共 5540 字,閱讀大約需要 10 分鐘
前兩天的一個微博熱搜——#美國賈玲,可能讓一些人不明所以。如果點進話題就能了解,原來在最近的一部熱門美劇《艾米麗在巴黎》中,有一位亞裔女配角相貌上有些像賈玲。很多國內觀眾就以這種出乎意料的方式接觸到了這部話題作品。當然海外觀眾討論的自然不是賈玲,而是充斥著演員的服飾、相貌以及劇中所展現的美、法兩國之間的文化差異。
韓裔演員阿什利·樸。
《艾米麗在巴黎》講述了一個非常老套的故事。20多歲艾米麗在美國芝加哥的一家營銷公司工作,該公司收購了巴黎一家營銷公司,負責社交網絡營銷的艾米麗因此被派往巴黎工作一年,目的是為新收購的公司帶去一些「美國方法」。但是這位美國甜心既不會說法語,也不了解法國文化,唯有對工作的熱愛(和美貌)。
來到巴黎後,她在社交應用Instagram上開設了「艾米麗在巴黎」的帳號,用來記錄自己獨自在巴黎的生活,並意外成為了一名小網紅,這一身份同時也助力了她的職場發展。故事就圍繞艾米麗在「浪漫之都」碰上的種種職場故事及生活、文化衝突展開。
《艾米麗在巴黎》海報。
該劇由Netflix出品,《欲望都市》的編劇達倫·思達創作。但是如果觀眾抱著對於《欲望都市》的期待來看這部劇,可能會大失所望。《欲望都市》中的幾位女主角雖然過著令諸多當代女性嚮往的時尚生活,但她們和普通人一樣,也面臨著關於職場、情感以及自我認同的真問題。而在編劇的這部最新作品中,主角艾米麗所處的環境,無論是她生活的那個巴黎還是她所在的職場,比現實相比,不能說一模一樣,至少是毫不相干。
艾米麗的扮演者莉莉·柯林斯有一張符合主流審美的精緻面孔,還被人認為和奧黛麗·赫本有幾分相似,此前還曾在《白雪公主之魔鏡魔鏡》中扮演白雪公主。但某種程度上,《艾米麗在巴黎》比她出演過的任何童話故事或愛情浪漫喜劇還要不切實際。套用劇中的女二號,艾米麗的法國上司希薇,同時也是劇中少數真實可信的人物對女主的話來說:「你以為你在嘉年華嗎?」
看完這部劇,很多人喜歡上了女上司。
01////
刻板印象對話刻板印象
雖然可以預見的,編劇會從利用外國人對於法國的刻板印象來製造戲劇衝突,但沒想到該劇真的成為了「法國刻板印象大賞」。說到巴黎和法國人,作為外國人所能想到的一切意象和刻板印象,在劇中都有展現,比如,可頌、咖啡、貝雷帽,比如法國人的三大愛好:調情、抽菸和開德國人玩笑。
其實,刻板印象中並不全都是謬誤。劇集在前幾集透過女主角的視角,展現了很多初來乍到的外國人在法國遇到的問題。比如,法國人確實很少提前到公司,比如令外國人困惑的樓層。在法國,第二層樓才算是「一樓」,而我們所理解的一樓被稱為「le Rez-de-Chaussée」。所以才有了艾米麗經自以為到家了,實際上敲開的卻是樓下鄰居家門的情況。當然,隨便敲開一扇門,就能看到一位帥氣又溫柔的法國男人,這本身也是一種刻板印象。
很多生活在法國的網友表示,「從來沒見過這麼帥的鄰居。」
此外,刻板印象中也並不全都是貶低性的「地圖炮」,也有過度美化的部分。曾任《紐約時報》巴黎分社社長的撰稿人Elaine Sciolino是一個現實生活中的「艾米麗」。她2002年從芝加哥搬到巴黎,在她最近發表在《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中,Elaine寫到了法國人對於《艾米麗在巴黎》的評價,總的來說是「荒謬可笑」(法文:「ridicule」)。文章裡,她引用了法國廣播電臺RTL的觀點:「在貝雷帽、雞尾酒禮服和無可挑剔的街道之間,巴黎人很難認出他們的日常生活。」
除了前文提到的,鄰居人均帥哥與現實不符以外,也有人指出,片中女主在巴黎住在一個過去富人家的保姆房,一般這種房間位於一棟樓的頂層,雖然面積不大,但浴室、廚房等功能一應俱全,還有一個視野極佳的露臺。但這隻有一半的真實性——真正的保姆房只有女主房間的一半大小。
如果編劇認為,自己也描繪了女主角踩到狗屎、洗澡時老舊水管停水這些窘境,足以打破人們對巴黎的玫瑰色濾鏡了,那顯然是太天真了。法國人充分證明了什麼叫「自黑起來自己都怕」。很多生活在法國的網友給該劇挑了種種毛病,比如艾米麗每天踩著十釐米的細高跟鞋根本無法在巴黎坑坑窪窪的道路上行走,網友還製作了多張惡搞圖片,告訴大家什麼才是艾米麗在巴黎可能的生活,包括去藥妝店囤貨、在地鐵站逃票,以及被小偷盜竊或被強盜搶包。
網友為艾米麗「還原」巴黎生活:自行車前輪被偷。
但Elaine也說,「不過,我還是可以和艾米麗感同身受的。我第一次從芝加哥搬到巴黎,擔任《新聞周刊》的駐外記者的時候才20多歲,沒有朋友,法語也不好,住在一間能近距離看到艾菲爾鐵塔的公寓裡。公司的其他記者(年長的男人)對我的態度是寬容或幾乎不加掩飾的蔑視。」
展示刻板印象並不是問題,問題在於編劇僅僅止步於呈現這些印象,完全沒有試圖打破、或者進一步討論它們,更何況劇中呈現的很多現象,不僅是刻板印象,還是版本陳舊的刻板印象。比如,踩狗屎。一位在巴黎生活了9年的視頻博主Uta表示,現在巴黎已經不太容易踩到狗屎了,更多的是塗鴉、垃圾和流浪漢。
劇中法國男人會公然在室內抽菸、談論性話題,講黃色笑話,甚至當製作香水的客戶想要拍攝一個充滿了物化女性和男性凝視的香水廣告——一位身材姣好的金髮白人女模特以全裸的姿態,在男模特的注視下走過橫跨在塞納河上的一座大橋,需要來自美國的女主角告訴在座的各位法國人:這是性別歧視。
事實上,#MeToo在法國也得到了積極的呼應,法國稱為#BalanceTonPorc(「揭發你的豬」),但和美國一邊倒的支持相比,#MeToo運動大洋彼岸確實有不同的聲音。比如,2018年,包括法國著名女演員凱薩琳·德納芙(Catherine Deneuve)在內的100多名娛樂、出版和學術界的法國女性就曾在《世界報》上發表公開信,認為#MeToo和在法國發起的相應運動是一種矯枉過正的獵巫運動,信中寫道:「對某人不懈或者是生硬的追求夠不上犯法;對女性表示友好也不是在展示男權的攻擊性。」
而作為最早站出來控訴哈維·韋恩斯坦的女性之一,義大利女演員艾莎·阿基多(Asia Argento)則認為,「凱薩琳·德納芙等法國女性告訴全世界,她們已內化的厭女症如何讓她們走上了被洗腦的不歸之路。」在我看來,凱薩琳·德納芙等人提出反對的意見,不能簡單地被視為部分法國女性性別觀念落後。雙方都提出自己的意見,並進行公開的辯論是正確的做法。
回到劇中,當女主角指出客戶拍攝的這則主題為「美人美夢」的廣告,所呈現的並不是女性自己的夢想時,客戶反問:「你怎麼知道她的夢想不是成為男人的欲望呢?」而此時,女主角的上司和客戶站在同一陣營,也用眼神向她提出同樣的問題。這裡其實提供了一個討論的引子,女主角完全可以抓住這一機會,和客戶及女上司展開一場如同阿基多回應德納芙的辯論,但女主角完全沒有提出任何有力的反駁,反而展現出了一種「我不管你就是性別歧視了」的態度,之後她提議在網絡上發布這則廣告樣品,讓網友投票這到底是不是性別歧視。而這場投票到底結果如何,編劇隻字未提。
法國人也不用太生氣,被刻板印象包裹的不僅僅是他們。實際上,片中出現的所有族裔,比如「美國賈玲」扮演的中國「拉鏈大王」的女兒,她的中國好姐妹們就像完全從去年的大熱影片《摘金奇緣》中走出的一樣,而她們的設定可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甚至,就連女主角艾米麗,也是一個歐洲人眼中的典型美國人:樂觀、充滿幹勁、熱愛工作勝過生活;自大,嘴上說著多麼喜愛歐洲文化,卻從不願意深入了解;以美國為中心,認為全世界人都該講英語。既然編劇在描繪本國人時都沒能走出刻板印象,就不用要求其他了。
02////
無需成長的女主角,「欲望都市」裡的道德楷模
毋庸置疑,《艾米麗在巴黎》是一部瑪麗蘇爽文,但在觀劇過程中我還是多次自問,究竟是美國的瑪麗蘇還停留在初級階段,還是他們已經實現了超越,達到了返璞歸真的境界?對於經歷過《甄嬛傳》、《如懿傳》和《延禧攻略》洗禮的中國觀眾來說,《艾米麗在巴黎》的套路實在是太簡單了。
《艾米麗在巴黎》和《延禧攻略》的共同之處在於,劇情節奏非常快,女主角不管做任何事都能金手指大開,她無需付出任何代價,也從不曾有過任何自我懷疑的時刻。而《艾米麗在巴黎》比《延禧攻略》更誇張的地方在於,艾米麗沒有遭遇任何真正的「困境」,本來所有麻煩就都不痛不癢,這些麻煩還都會在一集內解決,而該劇一集的時長只有30分鐘左右。可見哪怕Netflix的自製劇集已經一口氣全放出了,片方依然捨不得虐主角,也捨不得虐觀眾,整個觀劇過程,觀眾絲毫不會為女主角揪心。
沒有挫折也就意味著女主角完全沒有成長,甚至編劇已經擺明了,她根本就無需成長,這一點我們甚至無需去探索她的內心,只看她的外表就足夠了。
《艾米麗在巴黎》的造型由編劇在《欲望都市》時期裡的老搭檔帕特裡夏·菲爾德操刀,很多人更熟悉經她打造的另一部電影《穿普拉達的女王》。在該片中,安妮·海瑟薇扮演的時尚雜誌新人在遇到挫折後,經過朋友的開導調整了心態,而態度轉變後她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換掉自己原本不修邊幅的女大學生風格服裝,將自己改造成一個符合職場氛圍的時尚女性。
《穿普拉達的女王》劇照。
雖然類似女主角只要把T恤、牛仔褲換成套裝就能被人注意,摘下眼鏡就能解除美貌封印的橋段已經過於老套,但本質上都是為了把角色的內心轉變或個人成長外化,使得觀眾更容易感知。甄嬛變成鈕祜祿甄嬛靠的是什麼?不光是孫儷的演技,也靠眼線和口紅。
而在《艾米麗在巴黎》中,女主角服裝搭配從頭至尾眼花撩亂,搭配要點就是大牌疊加,色彩飽和度高到如同一隻金剛鸚鵡,和周遭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唯一違和感不強的時刻,是她去參加一個網紅雲集的線下活動,時尚博主gogoboi將該劇稱為「史上最土時尚劇」。
艾米麗和排隊等待確認入場的網紅們。
儘管編劇通過多個角色之口吐槽過她的穿搭,閨蜜「賈玲」說她:「一看就是個美國人」,同事在她剛來公司叫她「鄉下人」,時尚設計師直接說她「俗氣」,但她從頭至尾都沒有轉換過風格,也沒有嘗試過融入身邊的法國人。
艾米麗第一次到巴黎公司。
艾米麗這一角色在劇中沒有弧光,只有不斷讓人閃瞎眼的高光。她的情感生活、她的事業就像她的Instagram粉絲數一樣一路瘋漲,而觀眾也不知道她做對了什麼。她只是舉起手機自拍一張,然後就發布了,出片率百分百且從不修圖,不知道要羨煞國內多少網紅同行。
最令我感到驚訝的是,本劇所展現的觀念竟然如此保守,保守到足以在國內衛視的黃金檔播出。巴黎或許是一座「欲望都市」,但艾米麗絕對是個道德楷模。
比如,原本到巴黎工作的機會屬於她的上司,但對方在臨行前卻發現自己懷孕了。於是艾米麗不爭不搶,不僅獲得了這個大好機會,還有上司的全力支持。
當她來到巴黎這座浪漫之都,遇到有人想和她調情時,她都會第一時間告訴對方:「我有男朋友了。」不論對方是房產中介還是成熟又富有魅力的客戶。她也不認同這些人的「法式觀點」——芝加哥有男朋友,不等於在巴黎有。
而當她遇到了所有人一眼就能看出「這位是男主角」鄰居,兩人之間有火花萌生時,芝加哥的男朋友及時打來電話提出分手。與其說是要讓艾米麗承受失戀的痛苦,不如說是為她在巴黎即將開啟的一段段浪漫關係讓路。而當艾米麗發現鄰居其實有女朋友時,她又堅持和他保持一定的距離,直到對方分手。期間分寸拿捏之妥當,程序之正當,恐怕只有微博上最嚴苛的網友才能挑出毛病。
艾米麗希望一切關係都能簡單清白,而與她形成對照的還是她的上司希薇。希薇多年來和那位已婚的香水客戶糾纏不清,她告訴艾米麗「有時候最好的關係都是複雜的」,也曾經對她說:「你搬到巴黎來,到我的公司工作,甚至不屑於學法語。你把這個城市當成你的遊樂園。享受了一年的美食、性、酒,或許還有一些文化之後,你就會心滿意足地回到你的美國老家。」
這句話也是對這部劇的概括,來自芝加哥的艾米麗只想帶來在她看來更先進的美國宣傳方法,沒打算融入法國文化,只是希望受到法國人的喜歡。她是一個觀光客,充其量是一位交換生,巴黎之於艾米麗,不是一場跟隨她餘生的流動盛宴,而是一些Instagram上的照片和小視頻,幾句美國口音的法語和一些談資。
即便《艾米麗在巴黎》有如此明顯的問題,但我花了多久來觀看這部劇呢?一個下午。我用了一個下午的時間,一口氣把這部將近5個小時的劇看完了,整個過程並不是充滿吐槽,更多的是輕鬆、愉悅。仿佛打開了一袋薯片,一口接一口機械地往嘴巴裡塞,當我回過神來時,一袋薯片已經見底了。
從豆瓣評論上來看,不止我一個人有這樣的體驗。截至發稿,獲得最高贊的評價這樣說到:「生活需要這樣的快銷品 太需要了 給滿分不是因為有多好 而是舒服。」
《艾米麗在巴黎》豆瓣頁面高贊評價。
《大西洋月刊》的撰稿人Shirley Li也提到:「《艾米麗在巴黎》就像一則高檔香水廣告:外觀上是電影化的,情節上是低風險的,而且不知為何如此奇怪地吸引著你,讓你無法移開視線。」
或許是因為疫情讓跨國旅行變得困難,而劇中的巴黎風光太美,莉莉·柯林斯在劇中雖然像只金剛鸚鵡,也是只美麗的鸚鵡。或許是好萊塢的工業水準過硬,該劇在各個方面都完成了最低限度的工作,吸引像我這樣偶爾就想吃點快樂的垃圾食品的觀眾。
世間一切「就這?」的盡頭,可能還是「真香」。
圖片來源:豆瓣
參考資料:
1、《法國女性公開信反對「MeToo」運動,這是在縱容鹹豬手嗎》,澎湃新聞
2、『Ridicule』: The French Reaction to 『Emily in Paris』,The New York Times
3、Emily in Paris Is an Irresistible Fantasy,The Atlantic
全現在原創稿件。歡迎轉載,請後臺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