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芝加哥某廣告公司。
這天,領導突然下發一份人事調動通知。
派遣地點:巴黎。
來回機票、住宿全包,工作特輕鬆,幾乎等於公費旅遊。
給你升職加薪,還附贈一位帥氣鄰居跟你談情說愛。
這到底是份什麼神仙工作?
艾米麗在巴黎
Emily in Paris
《艾米麗在巴黎》開播沒多久便上了熱搜。
是劇情有多牛掰嗎?
不。
上熱搜的,竟是劇中女配撞臉賈玲。
被網友戲稱為賈玲·巴黎分玲。
到底有多像?
上圖。
你說是同一個人我都信!
這個相似度絲毫不遜色於韓國版的馬麗。
該劇開播後熱度居高不下,不到一個月,豆瓣上就超過4.2萬人標記看過。
一半人衝著主創而去。
編劇,正是經典口碑老劇《欲望都市》的達倫·思達。
還有一半人,衝著主演去的:
著名星二代、時尚icon莉莉·柯林斯。
她的顏值以及劇中的裝扮,可以說是一大看點。
眉眼之間頗有幾分奧黛麗赫本的神韻,劇中一場戲的裝扮也是致敬了赫本。
不得不說,該劇在主演的選擇上,顏值都非常在線。
其中獲得觀眾好評度最高的,要數這位鄰居(盧卡斯·布拉沃 飾),星級廚師,還隨叫隨到。
有這樣一位帥氣鄰居,真的是按壓不住每天敲門的欲望。
該劇熱度這麼高,自然也伴隨爭議。
網友們的評價大相逕庭。
基本分為兩派:
誇的,都說這劇輕鬆好嗑,顏值養眼,當快消品下飯劇很不錯。
罵的,都說劇情老土瑪麗蘇,還特別多歧視性的固有成見。
到底這部劇成色如何?
今天就盤它。
女主艾米麗(莉莉·柯林斯 飾),在芝加哥的一家廣告公司做品牌營銷。
公司臨時要安排人員到法國開展業務,恰巧上司懷孕,這派遣任務便落到了她頭上。
崗位、公寓都安排好了,還有額外的一筆安置費,派遣結束後升職加薪。
那還等什麼?
一個字:衝!
以浪漫之都著稱的巴黎,美食美景都吸引著艾米麗,她立刻愛上了這座城市。
艾米麗從此就過上了美好新生活?
不。
事情遠沒有她想像的那麼順利。
第一天上班,艾米麗興奮地向同事們做了一頓自我介紹。
不錯,說得挺好的……
就是同事們聽不懂。
剛進公司便遇到第一個大難題——
語言障礙。
不會法語的艾米麗,工作交流全靠翻譯器勉強支撐。
特別費勁,還容易出岔子,她上司也對這一點十分不滿。
可對艾米麗來說,語言差異還不是最大的問題。
觀念差異才是。
當她第一天8點半準時來到公司,卻吃了個「閉門羹」。
一直等到10點半,才終於有人來開門。
她懵逼。
沒想到同事更懵逼:我們10點半才上班。
而她的上司,更是11點多才慢悠悠出現在辦公室。
這都午飯時間了吧?
艾米麗完全無法理解。
在公司都這麼散漫,那不在公司的場合就更不用說了。
緊接的一次產品推廣party,她熱情與客戶討論宣傳方案。
沒想到這行為直接遭到上司的白眼。
-你瘋了嗎?派對上我們不聊工作的
-是他先問我的……
-那你就轉移話題吧,我們是來參加派對,不是來參加研討會的
嗯?原來產品推廣party,沒有產品推廣,只有party?
來巴黎沒幾天,每天都在不斷踩雷,讓艾米麗都開始懷疑人生了。
是自己長期以來堅持的工作觀念出了什麼毛病嗎?
這已經不是溝通障礙那種,用學術就可以解決的問題。
法國人的工作、生活習慣跟美國截然相反。
說白了,是三觀差異的頻頻對撞。
十點半上班,午休三小時,下班後謝絕一切工作。對她這個工作狂來說,理解不了這樣的「懶散」工作狀態。
(請問我現在學法語還來得及嗎?)
但與此同時,難受的不止艾米麗一個。
艾米麗的到來對公司的的職員來說,同樣宛如一場災難。
一場經典的「鯰魚效應」。
艾米麗就是那條放進死魚堆的生猛鯰魚,刺激著其他魚類。
她每天打雞血般的上班狀態,使得原本慢節奏的辦公室變得緊張起來。
她特意讓芝加哥那邊傳來的「工作守則」,更是直接把大家逼瘋:
準時上班、時刻保持積極態度、禁止辦公室戀情……
逼得公司「元老級」員工也跳出來找她談人生:
「你們活著是為了工作
我們工作是為了生活」
本來呢,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碰撞出的笑點,正是這部劇好玩的地方。
但看著看著……
嗯?這怎麼就拉踩起來了?
求同存異嘛,儘管理念不同,女主最後事業愛情雙收皆大歡喜不就完事了。
但這劇偏不,非得弄出個捧一踩一。
抓住一切機會diss其他國家,繞一個大圈來誇美國大法好。
例如。
這劇是如何塑造艾米麗獨立女性、女強人人設的?
拉踩法國人。
把艾米麗的法國上司塑造成一個處處為難她的惡毒女。
艾米麗要利用新媒體平臺的宣傳理念來推廣他們的產品。
可她的「呆板」法國上司不買帳。
像香水等這類高奢品牌,她堅決不讓艾米麗碰,甚至連公司主推的產品即將發布上線,都沒讓她參與。
上司表示,合作方想要神秘感。
而艾米麗的做法,卻是拿大喇叭告訴全世界。
然後還扔給她一個難以推廣的中年女性產品。
由於艾米麗不懂法語,所以每次遇到新的專業名詞都得研究詞性。
在接手這款女性產品時,她發現「陰道」這個詞彙在法語的詞性中竟是屬於陽性詞彙。
上司的回答也是讓她震驚不已。
她完全不認同這個觀念,隨即就在Instagram帳號上發布她的觀點並附帶產品。
卻沒想到法國總統馬克龍夫人看到後:說得太對了!
甚至轉發了她在Instagram上的貼文。
總統夫人這一轉發,引起一波轟動,直接帶火了產品,深受品牌方好評。
艾米麗一向推崇媒體社交平臺的營銷方式,第一次獲得了上司的認可。
啊這……
完全是靠運氣的偶然成功啊。
整部劇看下來,女主出個門就能遇到潛在的客戶對象,每次遇到大難題轉個身的功夫就有人能幫她解決,輕鬆拿下客戶更是不在話下。
雖說是瑪麗蘇,這光環也太大了吧?
乍一看,這貌似是大女主逆襲的爽劇橋段。
但仔細一品,這不就是暗戳戳誇美國女性獨立,罵法國女性迎合男人?
該劇在國外分數直降,在豆瓣分數也高開低走至現在的7.4。
其中,抗議最多的還要數法國觀眾。
一邊拍攝著巴黎美景、美食,另一面卻呈現出法國人工作懶惰、為人刻薄、服務態度差……
全是對法國的刻板印象,法國觀眾表示這並不是他們的真實狀態。
中國人也無辜躺槍:
但話說回來,要是撇開刻板編劇夾帶私貨的拉踩,以及女主的主角光環。
該劇倒也不是一味無腦的瑪麗蘇,對於一些爭議很大的觀點——
它敢說。
比如,女性平權。
在一個香水產品的廣告拍攝中,場景設置是一位性感美女從一群男子中間穿過。
從男人視線感受那充滿欲望的目光,這是她的美夢。
最重要的是,廣告商要求女模特全裸出鏡。
這便是他們眼中的性感。
可在艾米麗看來,這是完全就是性別歧視,也沒有任何邏輯可言。
完全將女性物化去迎合男人的審美。
為什么女性的美夢要從取悅男人開始?
性感還是性別歧視?
艾米麗表示,站在她的視角接受不了這種「性感」。
女性的性感為什麼一定要是全裸以及從男人充滿欲望的目光中獲取?
談論一個人性感的前提,是尊重吧?
不僅僅是尊重被評價的女性。
更是尊重男性自己。
用什麼眼光看對方,彰顯的你自己的素質啊。
可在品牌方看來,艾米麗的尊重是絕對的女權主義,甚至是道德綁架。
這個矛盾,確實指出了當下不少人性別歧視的刻板思想。
正是敢聚焦這些在男權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爭議點。
才讓這部劇打破了國界,引起所有女性觀眾的共鳴。
在新一期的《女兒們的戀愛》中,張紹剛直言金莎隨母姓很尷尬就上了熱搜。
起因在節目開場金莎爸爸的自我介紹:
「我是金莎的爸爸,我姓吳
我女兒是隨母姓」
張紹剛隨即接話:「要不這個自我介紹非常尷尬。」
金莎爸爸回應:「不尷尬。」
連程莉莎也是表示:「這其實很正常的,張老師。」
為什麼會尷尬?
孩子沒有隨父姓難道就是一件尷尬、嗤之以鼻的事情嗎?
關於孩子的姓氏問題是一種選擇自由,而不是強制性。
雖然中國長期以來的姓氏習慣基本上都是跟隨父姓。
但卻並不是絕對的。
可久而久之,習慣卻形成了判定的標準。
在姓氏這一方面似乎早就以性別斷定了一切。
沒有按照以往的傳統習慣來決定,似乎就成了異類,也成了別人口中說出來是一件「尷尬」的事。
肉叔不由聯想起papi醬之前的熱搜話題。
也是因為孩子隨父姓就被網友罵上風口浪尖,隨即話題便上升到了不配做獨立女性、人設崩塌的高度。
在新時代,一直都在推崇男女平等的觀念。
怎麼一牽扯到姓氏、家庭等方面又回到了男女權的爭奪上。
是不是對於女權、男權過於誇大化了呢?
再說回劇中,艾米麗的女上司也表示:
我雖然是個女人,但我不提倡女權。
但換個角度說,不是說女性的尊重就是從女權上獲得的。
而是趨於男女平等的基礎上。
褪去封建思想的男尊女卑,能夠維護女性權益是件好事。
但並不是矯枉過正。
艾米麗雖然是套著光環的爽劇女主,看起來宛如傻白甜。
但對於不平等的性別對待,她敢於說不。
她同樣也給到周圍男性足夠的尊重,而並不是一味地固執己見。
總的來說。
儘管這部劇bug挺多,但它也有著獨特的存在意義:
當代表著草根文化的無腦爽劇,都開始聚焦性別歧視話題時。
女性平權,或許真的在逐步成為主流思想。
編輯:卡西莫多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