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建國大畫幅黑白作品《冰山之父》,1996 年拍攝於新疆慕士塔格峰
明膠銀鹽工藝又稱銀鹽工藝,是指將明膠中的銀鹽懸浮液塗在玻璃、柔性塑料或薄膜、鋇地紙或樹脂塗布紙等載體上,並以此成像的工藝技術。
它由英國人理察·利奇·馬多克斯(Richard Leach Maddox)於 1871 年發明,隨後查爾斯·哈珀·班尼特(Charles Harper Bennett)於 1878 年加以改進,提高了底片感光度和拍攝的成功率。
銀鹽相紙雖然早在 1874 年就開始投入商業生產,但直到 1890 年代技術提高,才成為印相的主流工藝。1900 年,柯達公司開始大批量商業化生產,銀鹽的時代正式開啟。
明膠銀鹽工藝是古典攝影工藝中最普遍、應用時間最長的,價格相對低廉,圖像質量出色。直到現在仍有許多人使用,其魅力之大可見一斑。
要做銀鹽照片,首先需要一張髒點、劃痕較少,且密度合宜的黑白膠片。而當我們完成一張 4×5 英寸膠片拍攝,即將進入衝洗階段時,就有可能遇到兩個影響放大的問題:灰塵和顯影控制。
盤顯應儘量採用不同顏色的顯影盤用於不同工藝, 專盤專用
常規衝片方式可以分為「盤顯」和「罐顯」。盤顯就是用 6 個衝洗專用塑料盤,倒入藥液後,在全黑的環境中完成衝洗流程。我們可以選擇對膠片少翻面、多晃盤的方式,減少由於手指甲或顯影盤底有雜質造成的劃痕。
盤顯相對使用藥液較多, 配 450 毫升藥液剛好能夠覆蓋小號顯影盤底,而 500 毫升顯影液的藥力只能保證 5 張 4×5 膠片的正常衝洗。
罐顯則是在全黑環境中,將拍好的膠片逐一放入顯影罐後,再在明室中手動滾罐,或者用佳寶自動、半自動衝洗機完成。用佳寶罐顯,相對省藥,以 3010 衝洗罐為 例,一罐最多衝洗 10 張 45 膠片,而官方標註所需最低藥液為 270 毫升。
衝洗顯影罐時,應以海綿輕輕擦拭內桶
雖然罐顯不必擔心底片劃痕問題,但我曾遇到有人 因為對衝洗罐的前期清潔不夠而產生的底片顯影不均問題。
每次衝完片後,應該對衝洗罐內桶清洗乾淨,有條件可以採購佳寶自配的刷罐海綿,簡單一點也可以買個刷杯子的海綿棒,顯影后擦乾後通風晾乾, 不建議加熱烘乾。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人肉眼看底片覺得很乾淨,但最終放大後發現有很多黑、白色髒點。其中的白點是拍攝前清潔不到位落在底片上的灰,而黑點則是膠片衝洗後放大前落在底片上的灰塵。
所以,除了將膠片裝入片夾之前需要用刷子和氣吹清潔灰塵,拍攝前、衝洗前也都可以再次清潔片夾外部。
片夾的下緣常常容易藏灰,可以用尼龍毛刷重點清理
我個人曾經在黃土高原拍攝一個專題,當時野外環境中塵土極大,我在做了以上三次外部清潔之外,還在全黑暗房中將膠片裝入顯影罐之前又用氣吹對膠片做了一次清潔,最終衝片效果較為理想,膠片很少有髒點。
膠片衝洗按照流程分為預洗(3 分鐘)、 顯影(不同膠片類型時間不同,常規在 6~10分鐘)、停顯(2 分鐘)、定影(5~6 分鐘)、去海波(3~5 分鐘)、水洗(30 分鐘)和防水漬(1 分鐘)七步。
有人在衝片時喜歡略過預洗這個過程,但這個提前水洗的過程不僅可以去掉膠片上多餘的防光暈染料,更可以使膠片密度一致,防止瞬間顯影不均。
顯影液和防水漬兩個步驟的藥液,建議以蒸餾水來配比
用佳寶系列衝洗罐時應該快速傾斜倒入藥液
衝洗膠片的藥液常見的有依爾福和柯達兩個品牌,除了顯影外相差不大,富士的去海波液和防水漬液效果同樣出眾,值得一試。在依爾福與柯達的眾多膠片顯影液中,我個人比較推薦柯達 HC-110,它容易儲存、配比方便、適用膠片類型廣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柯達官方給出的 HC-110 不同配比(如 B 類 1:32 之外), 還有包括安塞爾·亞當斯等名家自行研究的特殊配比配方,可以使得拍攝不夠理想的底片衝出較為理想的密度。
比如在晴天正午拍攝金屬反光與遠處樹木暗部這種大反差、幾乎註定在高光和暗部兩部分不理想的底片,我用 B 類(1:32)、F 類(1:80)、 Z 類(1:100)和 G 類(1:120)進行衝洗, 可以從最終底片上看出高光和暗部的控制效果。
同一張底片,採用柯達 HC-110 顯影液,不同配比衝洗效果對比。左上為 B 類(1:32)顯影 5 分鐘;右上為 F 類(1:80)顯影 12 分;左下為 Z 類(1:100)顯影 16 分;右下 G 類(1:120)顯影 22 分
底片就位就可以開始放大了。首先需要備齊相紙和藥水。目前市面上有多個品牌多個種類的相紙,個人推薦選可變反差的光面鋇地紙基相紙,塗塑相紙通常作為練習用紙,而光面相紙擁有更加寬廣的影調範圍。
放大所需的藥水與衝膠片基本一致,步驟分別是顯影(相紙顯影液,紙基 3 分鐘、塗塑相紙 2 分鐘)、停顯(2 分鐘)、 定影 1(3 分鐘)、定影 2(3 分鐘)、去海波(3 ~ 5 分鐘)和水洗(30 分鐘), 如有需要還可以進行硒調色(時間根據調色效果而定)。
將適宜放大的底片用氣吹吹乾淨之後,就可以放進片夾了。常常有朋友問我, 到底底片的正面朝上還是朝下?答案是相紙藥膜面與膠片藥膜面「面對面」,記住 face to face 就不會錯了。
放大時需要在暗房鈉燈下,對焦、找反差、找正確曝光時間和局部加減光。每一步都需要對相紙試條曝光後過藥水衝洗。
觀察底片的明暗交界之處,對焦比較容易
首先進行對焦,在移動放大尺板調到適合的放大尺幅之後,開始藉助放大鏡進行調焦。通常由於暗房環境較暗,對焦時可以現將放大鏡頭開到最大光圈,待在底片投影中清晰地觀察到底片顆粒就可以了。
隨後,將事先裁好的相紙試條放置在放大尺板上壓緊,就可以進行曝光了。通常會先將反差調至 2 號或 3 號這樣的標準反差,如果試條偏灰,則加大反差,試條 對比度很強則減小反差。
同時,可以根據底片密度預估曝光時間。如常規密度的底片,我可能會從 3 號反差、f/11、20 秒開 始打試條。打試條的時候,可以用自製的黑色卡紙板壓在相紙上,對相紙等分後,逐格移動進行加光,來尋找準確的曝光時間。
可將放大機曝光時間設置為 1 秒或 2 秒,然後逐 個移動黑卡紙
通常會調整放大機的1 號、3 號和5 號反差來做對比判斷
於我而言,放大最難的部分是找準反差與曝光時間,有時候暗部看起來灰,可能是反差小,也可能是曝光時間不夠,需要不斷反覆通過試條判斷。
為了防止混淆,可以用鉛筆在試條背面記下反差號和曝光時間,待找到準確曝光時間後,就可以整體放大一張查看效果。
通過打試條找到合適的反差
3 號反差、f/11、28 秒的效果
整體放大後,再根據各細節決定是否進行局部加減光。
局部加光時建議使用提前自製的白卡紙板。可以在白板上看到清晰的放大圖像,方便找到加光位置;也可以在白卡紙板上根據需要剪出不同形狀和尺寸的洞,進行更小範圍的加光。
減光時,可以自制各種尺寸的小工具。
用白卡紙板進行局部加光遮擋
需要注意的是,加光與減光時,都需要在相紙上來回快速移動,以防形成明顯痕跡。
加光時需不斷移動
減光小工具可以做得小一些,使用更方便
使用銀鹽工藝製作照片,達到了黑白攝影影像品質的巔峰。其影調範圍寬廣, 相對鉑金的柔和典雅,更加銳利、氣勢磅礴。
黑白銀鹽領域,安塞爾·亞當斯(Ansel Adams)開創了一整套理論,作品恢宏精 湛;愛德華·韋斯頓(Edward Weston)在 設備簡陋的情況下作品品質極高、視野獨特,約翰·塞克斯頓(John Sexton)對亞當斯進行了繼承和發展,精緻細膩是他的特色。
在原底放大基礎上的加減光構思:3 號反差,26 秒 +2 秒 +5 秒 +3 秒 +2 秒
最終作品效果
在國內領域中,攝影師馮建國擅長高品質黑白銀鹽放大,他的作品《冰山之父》,拍攝時光比極大,但他以高超的技術通過衝洗、放大儘量控制影調,呈現出了完美的作品(首圖)。
(圖文:張櫻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