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 匠山行記 作者 | 霍明昆
本文已獲得授權
- STEP ONE 要點
選擇什麼工具進行照片拍攝?
什麼是光源?
以及如何布置光源進行拍攝?
是最先需要了解的東西?
比手機更強的解析能力、強大的感光元件以及更加專業的鏡頭,讓相機無疑成為拍攝最好的選擇,佳能、尼康的中低端相機或微單都表現出色,沒有相機的話手機也是可以勝任學習初期的拍攝任務。和手機相比,相機有較大的體積和較大的鏡頭,所以適合在模型外部拍攝照片。厚度較薄的手機可以探入模型內部,拍攝室內的人視角度照片。當然,有計劃地拆去部分模型中的構件來架設相機拍攝,或者使用內窺式鏡頭也可以獲得理想的內部空間照片。在相機調試時首先建議採用光圈優先模式(A/AV檔),設置較小光圈時,會獲得較大景深,可以獲得更多的細節表現 。其次要注意合適的曝光時間和曝光模式,寧可欠爆(曝光不足)也不要過曝(曝光過度),因為畫面呈暗灰色調要比高亮色調更容易進行後期處理。還要注意使用儘可能低的ISO(感光度),保證畫質,一般來說ISO越高,畫面呈現的噪點越多,除非極暗光,不要用高ISO。有條件的話,使用三腳架/快門線,保證相機的穩定和畫面的質量。
首先注意的是一定要保證鏡頭的乾淨,鏡頭上有個小汙點就會導致手機對不上焦。曝光上的要求和相機一樣,常見品牌的手機在打開相機功能的界面下,用手指接觸屏幕幾秒即可激活對焦和曝光調節功能,如圖,華為手機向下拖動對焦圈旁邊的小太陽即可,小太陽為測光框,可以移動到測光點,蘋果手機的小太陽是在一條垂直線上,可以沿線上下移動進行曝光高低的調節。推薦使用手機相機專業模式來調節。對於模型的拍攝,光源的設置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合適的光線可以突出模型的特點,傳達設計者對形態和空間的構想。自然光指太陽光,在室外利用自然光拍攝時,首先要考慮的的是合理選擇拍攝時間。上午八點至下午四點左右的日光受大氣漫反射的影響較小,呈現的是最能反映出模型材料固有色的白光,過早或過晚由於色溫的變化將會引起圖片偏色。正午的太陽照射點最高,不利於建築模型的拍攝,因為此時建築模型所呈現的光影效果最差。其次要正確選擇光源入射角。有兩種拍攝方法,一是固定拍攝角度,選擇一個最佳的拍攝角度,保持相機和模型的相對位置關係不變,在不同的光線角度下進行拍攝;二是把模型按實際的朝向進行擺放,即固定模型與光線的角度,改變相機的位置對模型進行多角度拍攝。前者突出光影效果,後者注重的是實際的真實效果,可以根據需要選擇不同的拍攝方法。人造光(人工光)一般指模型燈光,我院模型角配置有專業的模型燈,可以調整光線的照射角度,在模型上能形成對比鮮明的受光面和背光面。在正式圖紙上用的模型照片,不建議在教室的普通燈光下拍攝,因為光源多、光線較分散,模型的明暗關係不清晰。室內拍攝建築模型時需要人造光源,一般分為主光和輔光兩類,由若干個燈具組成,要合理地分配主光和輔光,才能拍攝出理想的照片。軸測角度的照片要突出模型的立體感,營造立體感需要藉助光線營造明暗灰的變化,如下圖。主光是攝影照明的主要光源,用主光照明能在畫面上形成一個明確的視覺中心,吸引觀眾的視線。主光在畫面上只能有一個,如果同時出現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主光,就會形成多個中心,使人的視覺中心轉移。作為主光的燈具最好放在建築模型的側面,與被攝物呈30-60度角,如左圖。角度過小,被攝物陰影較大。角度過大,則光線就比較平淡。輔光也叫副光,作用是主光照明的補充,適度衝淡主光所造成的強烈陰影,得以表現景物陰暗面的細部。輔光使光線層次更豐富、模型更立體。輔光的布光位置一般靠近相機,其亮度應低於主光,否則會造成主次顛倒,影響燈光的造型效果。輔光的高低也需要適當調整。除了模型燈,也可以用手機的手電筒功能打輔光。我院模型拍攝角的聚光燈目前均為黃色光,如需白光,可以藉助單反+引閃器讓聚光燈發出貼近陽光的白色閃光,或者把照片進行後期調色。Tips:如果模型中有面反光材料(如亞克力、玻璃紙)時,要特別注意周圍光源和反光物對拍攝的不良影響。亞克力光滑的表面上會清晰地反射出離拍攝地若干米以外的有亮度的景物,要調整模型的角度,避開採光口,關閉室內其他光源。拍攝周邊的反光物,如距離過近的拍攝者的眼鏡,有時也會意外入鏡,改善的措施是退後一些或戴上帽子遮住眼鏡上的反光。對比一下自然光和人造光,雖然自然光線效果較難捕捉和控制,但照片往往具備人工光線不能比擬的真實感。對於初學者來說,想得到一張精彩的照片要看緣分和運氣,大部分情況下需要嘗試很多次,可能獲得滿意的照片。我院的模型拍攝角配有專業的黑色和白色攝影布,磨毛的表面有效防止拍攝反光,可以形成良好的背景,能達到陪襯和突出模型的作用,滿足大部分模型的拍攝需要,可以根據模型的材料選擇背景顏色。除了黑白兩色,灰色和卡其色等也是不錯的背景色,可以在模型角的底板和背板襯上灰色卡紙或牛皮紙等其他材料來營造特殊背景。如利用自然光在室外拍攝,則會有更多的拍攝背景選擇,這時要注意配景的尺度問題,合理選擇拍攝背景,避免在畫面中出現與模型尺度感不協調的樹木或花草。天空和水面是任何時候都不會出錯的絕佳背景,把模型置於水邊或天台,在合適的光線照射下,水面和天空會把你心愛的模型襯得異常動人!所以,還等什麼呢?嘗試一下室外拍攝吧!
Tips:用白色PVC製作的模型,在人造光和自然光下會拍出來粉色的效果,原因可能在於18年新款PVC模型板的製作中摻入了雜質。這樣的照片需經過後期調色處理成黑白的,才能排除色彩對模型的幹擾。
作業中對模型照片拍攝角度的要求有兩:人視角度和軸測角度。人是建築模型最重要的尺度依據,尺度人是必不可少的。
即以模型中尺度人眼的高度去觀察和拍攝模型,模擬建成後人觀察空間的效果,真實感和帶入感強,一般選擇的高度在1米5左右,可以藉助兩個和模型比例一致的尺度人來確定視平線的準確位置,將鏡頭上下移動直至兩個尺度人頭部位於同一水平線位置即可,如下圖所示。人視角度只能看到模型的局部,如想完整、準確地表達模型的形狀特點,軸測角度照片是必須的。嚴格來說,應該稱其為「鳥瞰角度」,即人居高臨下觀察和拍攝。為了使模型舒展自然,實際拍攝時強調模型中所有高度線要儘量保持垂直狀態。站在模型邊拍攝時,如想拍攝模型全貌,必須將手機或相機的鏡頭傾斜,高度線此時會出現傾斜,出現了三點透視(如下圖)。所以想使高度線垂直,只能加大拍攝距離,如圖,要注意儘量使手機或相機的鏡頭與地面保持垂直狀態,這樣才能保證照片中模型高度線垂直。拍攝軸測角度照片時,比較理想的是使用相機配合三腳架從較遠的高處進行拍攝,藉助焦距的改變把模型放置在畫面中合適的位置上。如用手機拍攝,可在同樣的位置上拍攝,此時模型在畫面中只佔據比較小的一部分,拍攝完成後再進行剪裁,得到一張構圖合適的照片。手機因像素和感光元件的限制,不建議改變焦距拍攝軸測角度照片,因為這樣得到的照片清晰度不夠。
Tips:如果照片中高度線有稍許傾斜,其他都很理想,不必重拍,可以藉助修圖軟體進行調整,手機後期推薦使用Snapseed處理,它的「視角」命令(iOS版稱「透視」)可以滿足一般的需要。在自然界裡空間形式是最抽象的。空間感總是給人一種不可名狀的感覺,其實可以理解為設計者對空間氛圍的營造。存在於二維平面中的形象,通過構圖、透視、線條控制、光影和色彩處理,卻可以使人感受到空間的整體性、立體性,並使照片的觀看者能夠很快的聯想到其活動、生活的環境空間。這邊是一張空間感很強的照片。一般來講,針對同一大小的被攝體,近則能拍得大,遠則能拍成小,這種可以覺察其遠近感的照片便能很好的體現空間感。除此之外,強空間感照片的特徵還包括透視感強、有空間暗示和引導、遠近明暗深淺變化清晰、空間開放封閉的層次富有變化等。空間感和空間層次感兩者總讓人傻傻搞不清,但其實還是比較好分別的,小編認為,空間感和空間層次動感呈包含關係,有層次感的空間一定有空間感,反之有空間感卻不一定有層次感。相較於空間感,空間層次感更加注重人所看到環境中的前後,上下等關係的呼應,即近景互相串聯、近景保有細節,遠景不失形體。簡單來講,小編認為可用《桃花源記》來理解層次感這一概念: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一種遮遮掩掩,剝開一層有一層的感覺,應該是對空間層次感的比較好的解釋。空間層次感的體現不一定只存在於平方向上,垂直方向也可以塑造層次感。在卒姆託《建築氛圍》一書中提到:「把建築作為一個純粹的陰暗體塊來設計,之後把光放進來,就像在鑿空黑暗一樣,仿佛光是滲入的一種新體塊。」拍攝模型照片空間感的塑造有時就是在尋找這些「光之體塊」的最美瞬間。我們不妨試一試將「光」作為畫面的重點(不一定要是中心點)來將人帶入空間,尋找空間給人的感動。思考:潯陽江頭的琵琶女,半遮半掩,朦朦朧朧的面容讓白居易久久難忘,也許我們也可以利用環境來營造建築「猶抱琵琶半遮面」之美。藏一半,留一半;見得半邊,卻不知後面到底藏著什麼,這樣的「曖昧」關係,是否就是空間的魅力所在呢?關於模型的拍攝,基本的方法和技巧基本就是這些了,至於拍攝角度、構圖如何設定效果更好等問題需要拍攝者自己動手嘗試、不斷摸索和思考。設計不同階段、不同表達深度的模型對布景、燈光的要求會有所不同,要分析優秀作品並及時總結自己的失誤,不斷嘗試和思考,才能日趨進步。由於各種環境等條件的限制,並不是所有的照片拍出來便達到預期,絕大多數好看的模型照片都需要經過後期的各種處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構圖和色彩。本篇內容將主要圍繞構圖展開講解。由於場地和器材的限制,照片常常會出現被動性構圖不合理的情況,這時候手機自帶的或者是Ps上面的裁剪功能可以充當二次構圖的工具。所以拍照取景時要適當留出一些富裕,為二次構圖留出餘地。要注意預留的餘地不能過大,否則照片在裁剪模型主體不夠清晰。上圖為裁剪界面常見的九宮格,圖中四個交叉點是人眼對一張4:3圖像的四個興趣點,構圖時將主要表達的事物放在其中任一點的位置上,畫面就會主體突出。除此之外還有「三分法構圖」,下圖為由黃金分割得到的「井字格」,豎著和橫著的兩線條分別將圖像分成三部分,將有明顯線條的畫面中的主要線條根據情況放置在其中一根分割線上。這樣安排,使畫面中有明顯的主體和客體,照片會顯得緊湊有力。如模型背景雜亂或在表達中不需要拍攝背景出現,則需要通過後期PS處理將模型背景去掉,一般稱為「摳圖」。需要提醒的是,模型本身會受到光源和背景色等環境的影響,一般首選在真實的布景和環境下拍攝,這樣的照片真實自然。不建議在照片中強行改變原本背景的色彩,這樣會使模型與背景格格不入。
工具: Photoshop (小編用的是cc 2019版)選區:使用選框工具/套索工具/快速選擇/魔棒工具/鋼筆工具之一按照個人習慣選擇,我多使用多邊形套索工具和鋼筆工具, 接著就是簡單的描點連線(看著簡單,有時候真的要費一番功夫)註:用鋼筆工具連線獲取選區後需要Ctrl + Enter來確認選區。因為圖形邊緣是裁切下來的,非常生硬,摳出來的圖形直接「貼」在背景上,與人眼或者相機帶有景深(背景虛化)的圖像完全不一樣,難免會讓人覺得虛假,這時需要通過羽化工具/模糊工具/塗抹工具之一來模擬景深效果。• 羽化:套索工具選中需要羽化的邊緣區域 ——右鍵 ——羽化 ——設置羽化半徑(像素)特別是在拍攝內部照片時,難免會拍到很多有礙觀瞻的轉角粗糙的連接點,在照片後期的時候我們也要去處理掉。註:仿製圖章工具和修復畫筆工具使用前需先按Alt鍵選擇仿製源
裁剪和摳圖滿足了對構圖的處理,想使照片達到理想的效果,照片的色彩也需要進行適當調整。
和人物、風光、美食攝影相比,模型拍攝的後期調色過程較為簡單,一般使用HSB(色相、飽和度、亮度)和RGB(紅、綠、藍)即可,CMYK則幾乎用不到。下圖1為HSB調節區。
第一篇提到過,拍照寧可欠爆也不要過曝,過曝的照片細節流失嚴重,後期基本無法挽救。細微欠爆的照片,畫面呈現灰白色,這時畫面細節得到最好的保留,後期通過「曝光」功能再增加曝光補償即可。這二者不同。飽和度是對畫面整體進行的調整,調節後畫面上雖然畫面整體變得或鮮豔或灰暗,但是畫面內部原有的鮮豔部分和灰暗部分對比程度沒有發生變化,二者都變「豔」了。自然飽和度會根據畫面需求進行自我調整,增加自然飽和度優先增加灰暗部分飽和度,降低則優先鮮豔部分飽和度,總體趨勢是使畫面鮮豔程度趨於一致。基於RGB的強大和便捷的Ps圖像調節工具,下圖為曲線默認面板。通過曲線的RGB通道,可以更加靈活的控制包括色相、對比度在內的絕大部分調節功能。下圖為通過曲線調節圖像對比度。畫面風格上樸素風、小清新風、魔幻風,等大家盡可嘗試。注意畫面不一定要驚豔,但一定要具有可看性。整體畫面明暗灰層次關係分明。無聊的時候看看大神們的攝影作品,模仿一下,對自己也會有很不錯的提升哦!新建文件 Ctrl + N 新建圖層 Ctrl + shift + N保存當前圖像 Ctrl + S 另存為 Ctrl + shift + S導出設置 Ctrl + shift + Alt + S拷貝圖層 Ctrl + J 合併圖層 Ctrl + E色相/飽和度 Ctrl + U 自由變換 Ctrl + T全選 Ctrl + A 取消選擇 Ctrl + D撤銷 Ctrl + Z 重做 Ctrl + Alt + D放大/縮小 Ctrl + +/- 或 Alt + 滾輪填充為背景色 Ctrl + Delete 填充為前景色Alt + 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