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我傳統
揚我民俗
★
傳統文化與傳統習俗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
傳統習俗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從歷史沿襲而鞏固下來的,具有穩定的社會風俗和行為習俗,並且已同民族情緒和社會心理密切結合,成為人們自覺或不自覺的行為準則。傳統習俗的內容是複雜的,存在於一個社會的傳統習俗大體上分兩部分:一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其源遠流長、時代久遠,不同地區、不同集體、不同民族都具有不同的傳統習俗,如不同民族的民風習俗。二是適應現實社會歷史條件而產生的,如新中國成立後所倡導的新的生活習俗。
★
潮汕習俗
潮汕民俗繁多,是潮汕人一直驕傲的地方。其中,潮人歲末「酬神」和年初「遊神」,是一項持續時間較長的民俗活動。臘月下旬至正、二月,各鄉村擇吉日遊神賽會,所遊的神既有城廊供奉的神,也有本地造出來並供奉在鄉裡四個門頭的神。揭陽榕城有「城隍公出巡」、正月十一至十五日「行彩橋、摸石獅」 ……
潮汕民間的遊神活動,一般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是請老爺;第二是把老爺送到「巡宮」供奉;第三是把老爺重新請上轎,繞鄉村各巷路巡遊。這不僅是一種民間娛樂的習俗,也是潮汕人民招財祈福、度厄驅邪的象徵。
除了「酬神遊神」,潮汕還有許多在外人看來很奇怪的民俗:比如吃鳳梨、楊梅蘸醬油;一言不合就滴茶;年齡愛算虛歲……民俗是民間的,作為民族文化中的精華,中國傳統民俗蘊含著豐富、深邃的人文內涵,是炎黃子孫共有的精神與財富。傳統民俗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存活於廣大民眾之中,本質上是一種生活文化。它的根脈一直延伸到當今社會的各個領域,伴隨著一個國家和民族民眾的生活繼續向前發展和變化。
★
弘揚傳統優秀文化
隨著農業社會向現代社會的快速轉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發生了改變,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不再強烈,很多東西逐漸消逝,曾歷經千年而不衰的民俗文化積澱逐步流失,儀式感日漸淡化,節日正演變為簡單的假日,或是商家吸金的噱頭。在眾多非物質民俗文化遺產漸次消逝的今天,如何保護與傳承民俗文化,如何讓傳統民俗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煥發生機應成為我們關注的問題。由於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差別,民俗常常會呈現出錯綜複雜的特點。只有讓那些精緻的民俗文化傳承和保留,並有選擇性的繼承,才能使得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作為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習俗像語言一樣,是族群傳承文化、交流感情、凝聚人心的重要方式。重視中國傳統習俗的巨大作用,肯定民族傳統,弘揚民族精神,從而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中國傳統習俗是一種深藏在人們的行為、語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規範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人是保護文化遺產的載體,多讓公眾參與才是最好保護民俗文化遺產的方式。不僅可以繼續傳承和發展,而且是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的基礎和營養。從現代人的審美觀和生活節奏出發,多創新豐富民俗活動的方式,讓傳統的民俗活動真正「活」起來。
★
繼承與創新
中國優秀文化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底色。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是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團結的紐帶。在當前歷史條件下,弘揚和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中國」的重要內容。作為當代的中學生,我們應積極倡導繼承和弘揚優秀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在繼承的同時不斷創新。發揚傳統文化任重而道遠,並非一人之力一日之功,我們要以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為根基,注重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使綿延幾千年的中華文明煥發恆久魅力,彰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現實意義和當代價值。
圖片 | 網絡
作者 | 書安
指導老師 | 鄭鈺冰
參考文獻
《思想政治必修三》、《潮汕民俗大全》、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