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起二戰中日本士兵的形象,那麼大家一定會想到羅圈腿,剩下的就剩一個「矮」字了。
日本士兵有多矮,據記載,抗戰初期,日本士兵的普遍身高在150釐米到160釐米之間,身高超過170釐米的日本兵,少之又少。而日本當時的《兵役法》則規定,「凡是身高超過150釐米,各項指標比較良好的士兵,應當被列為甲級軍人」。由此可見,二戰時期的日本人是真的矮。
日本士兵的矮,遠近馳名。太平洋戰爭時期,美國軍方專門指導美國士兵區分日本軍人和中國軍人,以避免誤傷的小冊子中,最重要的一項的區分方式便是,日本軍人普遍比中國軍人矮小。
「矮」成了日本人心中的刻骨銘心的痛。如何提高日本人的身高成了他們的「心病」。
早在宋朝時期,日本就曾派遣婦女遠渡重洋來到中國「度種」,以期改良日本人種。宋人筆下的《清波雜誌》記載:
「倭國一舟漂泊在境上,一行凡三、二十人。婦女悉被發,遇中州人至,擇端麗者以薦寢,名'度種'」。
到明治維新後,日本國力逐漸強盛,赫然成為亞洲最強的國家,其野心亦一發不可收拾,但他們身高矮小的特點並沒有多大改變。此時,一個叫高橋義雄的日本人提出了的「人種改良」論。
高橋義雄是日本實業家,畢業於慶應義墅。作為福澤諭吉的學生,避免不了的受到老師「脫亞入歐論」的影響。
在其所著《人種改良論》中,高橋義雄提出日本在優生方面存在的弊害認為:由於傳統農耕方式,形成日本早婚為榮的習俗,早婚對人種的身心發育戕害最大。嫁娶範圍區域狹小,嫁娶多限於一藩之內。血緣關係較近,容易患有相同的地方病。
為此,高橋義雄在《人種改良論》中提出解決辦法。提高日本人的生活品質、加強通過體育鍛鍊,特別是「雜婚」的方式改良人種。
高橋義雄列在書中舉大量事實,力證日本與西方人在身長、體重及腦顱等方面的差異,並大力提倡日本人與西方人通婚,通過這種方式提高本民族的整體素質。
日本戰敗後,「人種改良計劃」愈加瘋狂。一方面,作為戰敗國對戰勝國的巴結討好,日本曲意奉承,服服帖帖的服侍美國人,更為此建立一個個特殊機構討好駐日美軍。另一方面,大批美軍士兵進駐日本,在日本掀起嫁給美國大兵的熱潮,創造十多萬混血兒。
除了「通婚」以外,日本還開啟了被稱為「一袋牛奶振興一個民族」的計劃,使日本平均身高節節攀升。
到2011年,日本17歲平均身高達到170.7釐米。17歲女性的平均身高達到158釐米。逐漸擺脫了本民族身高矮小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