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術與介入封堵治療小兒動脈導管未閉的對照研究|PDA|封堵器|...

2020-12-17 健康界

扶劍,潘徵夏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 胸心外科 兒童發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兒科學重慶市重點實驗室(重慶  400014)

通信作者:潘徵夏,Email:1126149732@qq.com

關鍵詞: 動脈導管未閉;外科手術;介入封堵術

引用本文:扶劍, 潘徵夏. 外科手術與介入封堵治療小兒動脈導管未閉的對照研究. 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誌, 2019, 26(7): 660-663. doi: 10.7507/1007-4848.201811018

點擊查看本文圖表

摘要

目的 比較不同手術方式對小兒動脈導管未閉的治療效果。方法 回顧性分析 2016 年 1 月 1 日至 2017 年 12 月 31 日於我院胸心外科行手術治療的先天性動脈導管未閉患兒 38 例為觀察組(動脈導管未閉切斷縫合術 12 例,動脈導管未閉結紮術 26 例,男 14 例、女 24 例,年齡 0.08~8.67 歲)。隨機抽取同期於心內科行介入封堵術的動脈導管未閉患兒 38 例為對照組(均行介入封堵術,男 17 例、女 21 例,年齡 0.50~5.42 歲)。比較兩組患兒臨床效果。結果 觀察組手術時間、術後住院時間、輸血情況均長於或多於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患兒術中出血量、術後併發症情況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單一動脈導管未閉或者管徑較小的患兒,行介入封堵術創傷更小、恢復更快,而對於低體重、早產兒、合併有其他心內畸形或導管粗大、合併中-重度肺動脈高壓情況的動脈導管未閉的患兒,外科手術更加合適。

正文

動脈導管未閉(patent ductus arteriousus,PDA)是兒童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佔兒童先天性心臟病的 10%~15%[1],主要手術方式有外科手術(PDA 切斷縫合術、PDA 結紮術、PDA 夾閉術)及介入封堵,但如何選擇治療方式尚無定論[2]。為了解外科手術與介入封堵治療 PDA 的療效,現對於我院診治的 PDA 患兒不同手術方法的近期療效進行比較,進一步了解不同手術方式的優劣關係,指導臨床工作中治療手段的選擇。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和分組

此研究為回顧性分析。將2016 年 1 月 1 日至 2017 年 12 月 31 日於我院心胸外科行外科手術的動脈導管未閉患兒 38 例作為觀察組(動脈導管未閉切斷縫合術 12 例,行動脈導管未閉結紮術 26 例),男 14 例、女 24 例,年齡 0.08~8.67(1.98±1.87)歲,體重 3.25~23.00(9.59±4.05)kg,動脈導管直徑 2.90~12.00(7.60±2.61)mm。合併肺動脈高壓:輕度/無 17 例,中度 14 例,重度 7 例。將同期於我院心內科行經導管介入封堵術的 124 例單一動脈導管未閉患兒按序列編號。將所有編號放入不透明紙箱中,隨機抽取 38 例為對照組,男 17 例、女 21 例,年齡 0.50~5.42(2.13±1.29)歲,體重 6~29(10.86±4.20)kg,動脈導管直徑 1.6~11(4.42±2.48)mm,合併肺動脈高壓:輕度/無 34 例,中度 2 例,重度 2 例;納入本次研究的患兒術前均行心電圖、心臟彩色超聲心動圖、胸部 X 線片檢查,無合併其它心臟畸形或影響疾病恢復的並發疾病(如唐氏症候群、嚴重營養不良、發育遲滯等),術前無肺部感染。

1.2   手術方式

1.2.1   外科手術

1.2.1.1   動脈導管未閉切斷縫合術

在非體外循環全身麻醉下,患者取右側臥位,於左腋下第 4 肋間切口,將左肺向前牽拉,顯露由膈神經、迷走神經、肺動脈形成的動脈導管三角,於降主動脈表面電刀切開縱隔胸膜,游離周圍組織,術中注意保護左喉返神經,顯露動脈導管,血管鉗結紮動脈導管兩側,逐層切斷動脈導管,5-0 Prolene 線縫合動脈導管兩端,檢查震顫消失,逐層關胸。

1.2.1.2   動脈導管未閉結紮術

全身麻醉下,患者取右側臥位,於左腋下第 4 肋間切口,將左肺向前牽拉,顯露由膈神經、迷走神經、肺動脈形成的動脈導管三角,於降主動脈表面電刀切開縱隔胸膜,游離導管周圍組織,術中注意保護左喉返神經,顯露動脈導管,經動脈導管後方放置兩根 7 號絲線,裁剪 1 cm×1 cm 大小 Dacron 片,縫製成柱狀,沿 PDA 長軸放置於 PDA 後方,控制性降壓至 60~75 mm Hg,結紮絲線閉合 PDA,恢復血壓,檢查震顫消失,逐層關胸。

1.2.2   經皮導管介入封堵術

在全身麻醉或骶管阻滯麻醉下,常規消毒鋪巾,經皮穿刺右股動靜脈,分別置入適當大小的鞘管及豬尾巴導管,肝素 100 U/kg 注入抗凝,行左、右心導管及升主動脈造影術,了解動脈導管大小,選擇合適大小的封堵器輸送鞘沿左心導管遞送至降主動脈,並依次由降主動脈→PDA→肺動脈成功釋放,再次造影,查看是否有殘餘分流、主動脈及肺動脈血流情況,術後加壓包紮止血。

1.3   觀察指標

觀察並記錄兩組患兒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手術併發症發生率、術後輸血率、術後住院時間等。

1.4   統計學分析

使用 SPSS 17.0 統計學軟體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組間比較採用 χ2 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或中位數表示,組間比較採用 t 檢驗或秩和檢驗。檢驗水準 α=0.05。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情況

兩組患兒性別構成比、年齡、體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PDA 大小、合併肺動脈高壓情況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2.2   兩組患兒術後效果比較

76 例患兒均手術成功,術後無殘餘分流,無死亡病例;觀察組患兒性別構成比、年齡、體重與對照組患兒無明顯差異,但其 PDA 大小、合併 PAH 情況較對照組重;觀察組手術時間、術後住院時間、輸血情況均長於或多於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患兒術中出血量、術後併發症發生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觀察組術後併發症情況:乳糜胸 4 例,氣胸 3 例,皮下積氣 3 例,肺部感染 2 例,胸腔積液 2 例,肺實變 1 例,心包積液 1 例;對照組患兒術後併發症情況:肺部感染 3 例,穿刺點血腫 2 例,繼發性血小板減少 2 例,肝功能異常 2 例,右側髂動脈血栓 1 例,三尖瓣反流(中度)1 例,見表 3;所有術後短期併發症均予以非手術治療後好轉出院。

3   討論

動脈導管是肺動脈與主動脈間的正常血流通道,在胎兒出生 15 h 即發生功能性關閉,出生後 3 個月絕大多數解剖性關閉,出生後 1 年若仍持續性開放,產生病理、生理性改變,即為 PDA[3],可分為管型、漏鬥型、窗型、啞鈴型、動脈瘤型,常見的危險因素包括感染、母孕期某些藥物的使用、低血氧飽和度、早產、低體重出生兒等[4],動脈導管的持續性分流引起血流動力學改變,造成多種嚴重併發症,如慢性肺疾病、腎功能衰竭、腦出血、肺出血、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等[5],如不及時處理,會危及患兒生命。

我國每年新診斷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約 150 000 例[6],PDA 是常見的一種,而合併其它心內畸形的 PDA 患兒佔有較大比例,故對 PDA 的及時處理十分重要。目前對於 PDA 的治療有藥物、外科手術、介入封堵等方式[7],但藥物治療總體效果欠佳,而不管是介入封堵還是外科手術治療 PDA,均取得很好的手術療效[8-11],故外科手術、介入封堵治療 PDA 顯得尤為重要。

自 1967 年 Porstmann 等應用 Ivaion 栓子成功封堵世界首例 PDA 患者以來[12],隨著人類對微創化手術的追求,介入手術快速發展,與傳統外科手術相比,介入手術憑藉創傷小、恢復快的優勢,逐漸成為治療 PDA 的首選[13-15],但並非所有的 PDA 患者均適合行介入治療,其有著嚴格的適應證和禁忌證[16],特別是對合併有其它心內畸形的患兒是不適宜的,往往需要外科手術幹預。Brotschi[17]提出由於低體重(<4 kg)患兒血管情況複雜、操作難度大、X 線曝光時間長,更適宜行外科手術幹預,而早產兒、低體重兒又是 PDA 高發人群[18-19],所以雖然介入手術是治療 PDA 的首選,但對早產兒、低體重兒或合併其它心內畸形的患兒,外科手術幹預是唯一手段。

通過本次 76 例 PDA 患兒手術效果對比,我們發現介入封堵手術的患兒病情整體較外科手術患兒更輕,PDA 管徑更小,這與于波等[12]總結的經驗一致,由於兒童患者血管細小等情況,對於封堵器的輸送也是一大考驗,同時 PDA 合併有其他心血管畸形在先天性心臟病中較常見[20],這類患兒不適宜行介入封堵治療,並且外科結紮 PDA 於 1938 年即有報導[21],相比於介入封堵起步較晚,特別是在兒科領域,其臨床經驗更加豐富,並且兒童還處於生長發育期,PDA 大小有可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大,而封堵器大小是固定的,這就有可能引起封堵器脫落,故筆者認為對於病情更加危重、PDA 較大或者合併其他心血管畸形的兒童患者,外科手術更加安全有效。

綜上所述,單純 PDA 或導管較小患兒行介入封堵術創傷更小、恢復更快,而對於低體重、早產兒、合併有其它心內畸形或導管粗大、合併中-重度肺動脈高壓的 PDA 患兒,外科手術更合適。

利益衝突:無。


相關焦點

  • 先天性心臟病外科治療(四):室間隔完整型肺動脈閉鎖
    共識採用的證據水平為:A:數據來源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或 Meta 分析或大型註冊資料庫;B:數據來源於單個隨機對照試驗或非隨機研究;C:數據僅來源於專家共識或病例報告。一旦出現氧飽和度難以維持、代謝性酸中毒加重,隨時準備急診手術(Ⅱa B)。5.2   右心室肺動脈血流開通術5.2.1   非體外循下 Hybrid 術通過內科介入和外科手術治療相互結合應用的治療模式稱為 Hybrid 或鑲嵌治療。目前已在國內多數中心開展,效果滿意(Ⅱa B)。
  • 1歲半女娃心有「缺口」長不大 專家介入「撐傘」堵心頭漏洞
    武漢兒童醫院專家打破手術常規,為低年齡、低體重患兒開展先心病微創介入治療,在心內「撐傘」堵漏洞。如今,孩子已順利出院,未來生長發育將接近正常小孩。該院心血管內科主任張勇建議,儘快微創介入封堵治療,以杜絕後患。病情不宜再久拖,專家介入封堵心臟「缺口」對於房間隔缺損的患兒,醫生一般會推薦2歲以後、體重10公斤以上再做介入手術,因為隨著孩子個頭的長大和體重增加,手術難度和風險隨之降低。
  • 葛均波院士團隊盤點2020年經導管瓣膜治療
    由於新冠疫情,整個世界仿佛被按下慢進鍵,經導管瓣膜治療也不例外。全球範圍內,本年度經導管瓣膜治療進展略顯緩慢,但仍不乏亮點。 該試驗入選1000名患有嚴重主動脈瓣狹窄和低手術風險的患者,隨機分配經股動脈 TAVI(使用球囊擴張瓣膜 Sapien 3)或外科手術(SAVR)。
  • 心血管外科發展新機遇:建心臟學院、開設智庫,產學研醫深度合作
    在建設發展小兒先心病外科學科群,解決小兒先心病的治療後,他們開啟了成人先心病外科學科群的建設,主要面向患有心臟病的孕婦以及腹中胎兒患有心臟病的患者。同時他們也在探索著先心病外科發展支持系統群,比如建立華南結構性心臟病重點實驗室、流行病學實驗室、人工智慧和三維顯示實驗室等,進一步促成心外科建設的飛速發展。
  • 微創介入血管內技術有哪些
    介入醫學是在影像引導下利用穿刺針經皮穿刺、或利用導管經皮膚開口插管進行疾病治療,根據穿刺針和導管這些介入器械經過體內的途徑不同,分為經過血管內的血管性介入醫學和不經過血管的非血管性介入醫學
  • 先天性心臟病外科治療中國專家共識(五):再次開胸手術
    先天性心臟病外科治療中國專家共識(五):再次開胸手術.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誌, 2020, 28(6). doi: 10.7507/1007-4848.202003087隨著先天性心臟病(先心病)外科手術治療的廣泛開展,先心病手術愈加複雜化、小齡化及多元化,患者術後生存率和生活質量也越來越高,85% 的先心病嬰幼兒經手術治療後能生存至成年期,這一群體近年來呈快速增長趨勢[1]。
  • 先天性心臟病外科治療:肺動脈閉鎖合併室間隔缺損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 小兒外科中心(北京 100037)通信作者:陳欣欣,Email:zingerchen@163.com;李守軍,Email:drlishoujun@yahoo.com關鍵詞:外科治療;先天性心臟病;肺動脈閉鎖;肺血管單源化;專家共識引用本文:
  • 先天性心臟病外科治療中國專家共識(十二):先天性冠狀動脈異常
    本共識僅討論以單純冠狀動脈異常為主的畸形,此外,小兒先天性心臟病術後的冠狀動脈併發症也是小兒心臟外科經常面對的問題,故在此處一併討論。A:數據來源於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或 Meta 分析或大型註冊資料庫;B:數據來源於單個隨機對照試驗或非隨機研究;C:數據僅來源於專家共識或病例報告。
  • 手術死亡率下降5成!廣東這支先心病研究團隊獲兒科領域「奧斯卡」獎
    廣東省人民醫院先天性心臟病研究團隊卻將如此精細的手術幾乎做到了極致——在國際上率先開展產時胎兒心臟手術、在國內首先進行胎兒宮內介入治療,開創了我國胎兒先心病治療的先河。在國際上首次證明「非內膜接觸縫合技術」應用在初次全肺靜脈異位引流矯治術中安全有效,為患兒提供了一個治療效果更優的新的治療方式。國際首創「姑息性大動脈調轉手術」,為已經錯過了手術時機、不能進行手術的大齡大動脈轉位患兒提供了新的手術治療模式。
  • 濱州市中心醫院心血管內科開展室間隔缺損介入封堵術
    該患者2個月大時曾因肺部感染到當地醫院就診,經檢查發現有先天性心臟病室間隔缺損,當地醫生告知患者父母要去省城做外科手術治療,手術費用及風險都很高,為此,其父母遲遲下不了決心,給孩子治療的事一拖再拖。患者平日活動量大時會出現胸悶、心悸的情況,在校無法完成體育課活動,並且活動耐量有逐年降低趨勢。
  • 先心病外科治療中國專家共識(三):肺動脈閉鎖合併室間隔缺損
    1.2   共識採用的證據水平A:數據來源於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或 Meta 分析或大型註冊資料庫;B:數據來源於單個隨機對照試驗或非隨機研究;C:數據僅來源於專家共識或病例報告。2   定義及分型PA/VSD 命名仍有爭論,尚不完全統一。
  • 先心病外科治療中國專家共識(八):單心室生理矯治系列手術
    共識採用的證據水平為:A:數據來源於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或 Meta 分析或大型註冊資料庫;B:數據來源於單個隨機對照試驗或非隨機研究;C:數據僅來源於專家共識或病例報告。2   單心室概述2.1   單心室/功能性單心室定義單心室是指一個心腔完全接受來自三尖瓣和二尖瓣或共同房室瓣的血流;或者整個房室連接僅與一個心室腔相連。
  • 36氪首發 | 專注心衰與結構性心臟病治療器械,「唯柯醫療」獲數...
    據悉,本輪融資籌集的資金將主要用於公司自主研發的D-shant心房分流器的多中心臨床試驗開展,以及納米膜卵圓孔未閉封堵器臨床試驗與註冊上市計劃的推進。 唯柯醫療成立於2018年7月18日,是一家專注於結構性心臟病微創介入領域的創新型醫療器械研髮型企業。
  • 《2020ESC成人先天性心臟病管理指南》外科圍術期管理策略
    對於成人未修復或需要再次修復的先心病,手術幹預指徵和方式以及圍術期管理對預後有巨大影響。新版指南針對不同病種的外科手術、介入幹預指徵和方式進行了詳細說明,並闡明了高危人群的管理方式。本文嘗試從外科醫生這一角度對這部新版指南進行解讀,對指南介紹的幾個重點病種進行了梳理,力爭為國內同行提供一個簡明、可操作的指引。
  • 先天性心臟病外科治療中國專家共識(八):單心室生理矯治系列
    花中東,李守軍代表國家心血管病專家委員會先天性心臟病專業委員會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 小兒外科中心(北京 100037)通信作者:花中東、李守軍關鍵詞:  單心室;規範治療;姑息手術;外科;專家共識引用本文:花中東,李守軍代表國家心血管病專家委員會先天性心臟病專業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