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醫學是在影像引導下利用穿刺針經皮穿刺、或利用導管經皮膚開口插管進行疾病治療,根據穿刺針和導管這些介入器械經過體內的途徑不同,分為經過血管內的血管性介入醫學和不經過血管的非血管性介入醫學。
血管性介入醫學有8種診療疾病的新技術。
血管內取標本
精準診斷疾病
常見的組織活檢途徑是介入經皮穿刺活檢、內鏡下鉗夾活檢、外科手術切開或切除活檢等,介入醫學經血管途逕取得活檢,主要用於腺體功能亢進的內分泌疾病、血管內佔位病變、心內膜心肌病變和危重症肝病等病理學診斷。
取得的標本分為2種:
1.血液標本。
經血管(主要是靜脈)內導管在不同部位抽取血液,診斷體內腺體的內分泌功能亢進,如腦垂體、甲狀旁腺和腎上腺功能亢進;
診斷具有內分泌功能腺瘤,如胰島細胞瘤、腎球旁器細胞瘤;診斷腎動脈狹窄是否引起高血壓等。
2.實體組織標本。
經血管(動脈、靜脈)內鞘管引入活檢鉗,在不同部位夾取組織塊進行活檢,如在主動脈和外周動脈、上下腔靜脈、肺動脈、門靜脈等進行活檢診斷血栓與腫瘤等。
血管造影術
精準診斷疾病
經外周血管穿刺引入導管,經導管向血管內注入對比劑使血管內腔顯影以診斷血管疾病,是診斷血管病的「金標準」。
根據導管進入血管的部位和深度分為3類:
1.非選擇性血管造影
與心臟相連的大血管造影,如主動脈、肺動脈和腔靜脈,診斷大血管病變及顯示相關血管分支。
2.選擇性血管造影
大血管的一級分支血管造影,用於整體性顯示某一臟器或某一區域供血,顯示病變、病變的病理血管、病變與正常血管的關係等。
3.超選擇性血管造影
大血管的二級或二級以上分支血管造影,用於直接顯示器官內的病變、病變的血管構造。
有心臟造影、動脈造影、靜脈造影和淋巴管造影等。
血管內藥物灌注
高效治療疾病
經血管內導管局部灌注藥物,實現藥物治療疾病的高效化。
將導管引至有病臟器的供養動脈或直接進入病灶的血管內,經導管向病灶局部灌注藥物,實現藥物的高濃度大劑量局部集中應用,使原來全身用藥無效的治療變得有效,最大限度提高療效;
能明顯降低全身副反應,可以使原來不能耐受的不良反應變得能夠耐受,從而順利完成治療。
藥物灌注術主要有3種:灌注溶栓、灌注止血和灌注抗癌。
血管內栓塞
高效治療疾病
這是應用最廣泛的介入治療技術。
在血管內注入栓塞劑以物理作用阻塞血管過程中激發血管自身性凝血過程形成,從而中斷血流起到消滅病理血管團的作用,類似於外科的血管結紮和異常血管切除手術。
血管內栓塞術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外科切除手術進行疾病的治療。
動脈栓塞術用於治療各種動靜脈畸形和動靜脈瘻,治療大出血,如咯血、嘔血、便血等;
治療良性腫瘤,如子宮肌瘤、肝血管瘤、腎錯構瘤、鼻咽纖維血管瘤等;
治療臟器功能亢進,如脾功能亢進、前列腺肥大、男性性功能亢進等;
治療惡性腫瘤。
靜脈栓塞術治療門靜脈高壓引起的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男士精索靜脈曲張、女士卵巢靜脈曲張和痔瘡等。
心臟內栓塞術用於封堵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和卵圓孔未閉等。
血管內栓塞術分為永久性栓塞和臨時性栓塞兩種。
血管擴張成形
高效治療疾病
這是血管性介入治療中使用最廣泛的技術,經皮穿刺血管藉助鞘管將球囊導管引入病變血管,高壓充盈球囊擴張狹窄的血管、撕裂增厚的血管壁內膜,恢復血管腔的正常直徑和血流通暢性。
用於治療心臟瓣膜狹窄、動脈狹窄和靜脈狹窄性疾病等。
血管內支架置入
高效治療疾病
這是與血管球囊擴張術並列的血管成形技術,將一個具備持續膨脹力的管狀網眼結構的合金支架,輸送釋放至狹窄的血管,依靠內支架的外膨脹力支撐血管壁,維持血管的持續開放和通暢。
常用的支架有球囊擴張式內支架、自膨脹式內支架、覆膜內支架和藥膜塗層內支架等,藥物塗層內支架使再狹窄率顯著下降,擴大了內支架的應用範圍。
腔靜脈濾器置入
預防致死性肺動脈栓塞
下腔靜脈濾器置入術預防盆腔或下肢深靜脈血栓脫落導致的致死性肺栓塞,將濾器置入腎靜脈開口水平以下的下腔靜脈內,以濾過直徑≥3毫米的脫落血栓。
下腔靜脈濾器分為臨時性濾器和永久性濾器。
血管內異物與血栓取出
高效治療疾病
這是利用特殊的介人器械(如異物鉗、異物網籃),將誤入血管或心腔的外來物(如穿刺針、導管、導絲或異位的內支架、濾器和栓塞鋼圈等)以介入技術取出。
介入血管內異物取出術的應用,特別是近年來異物取出器械的改進,為介入醫學操作過程中導管等器械的異位和移位等問題提供了解決辦法。
介入手術室應常規配備各種異物取出器械,以便隨時應急使用。
(作者供職於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統籌:梁如意
責編:朱曉娟
編校:張 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