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水火無情人有情」。而消防員,作為這個世界上與我們關係最為緊密的危險職業,他們與死神周旋的一個個瞬間無數無刻不令人牽掛心頭,用手中的水槍譜寫著堅定不移的誓言,以青春和生命的代價塑造了無數個「不凡」與「偉大」。而就有這麼一位年僅15歲的少年,他雖不是消防員,卻奮不顧身地參與撲救山火,英勇犧牲。他就是本文所介紹的英勇少年——賴寧。
品學兼優、意氣風發的少年
賴寧在校品學兼優,全面發展,立志長大要成為一名和李四光一樣的偉大的地質學家。從上小學開始,他就年年被評為三好學生、少先隊小主席和優秀少先隊員,深受老師與同學們的喜愛。。小學畢業後,他堅決地放棄了保送,憑藉自身努力在石棉縣以全縣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考入重點中學——石棉中學。
賴寧從小擁有社會責任感。10歲那年就曾致信石棉縣人民政府強烈要求打擊大渡河邊的非法捕撈行為 。賴寧的家鄉石棉山區是火險區,就讀小學時的他就曾有3次上山滅火的英勇經歷。
再向火山行,最後一次的烈焰
1988年3月13日下午3點38分左右,石棉縣海子山因電線短路發生山林火災。火借風勢,剎那間山上一片火海。大片森林、衛星電視轉播臺和石油公司油庫,都面臨著巨大的威脅。賴寧一眼便瞧見了沖天的火焰。他連告訴媽媽一聲都來不及,就飛快地直奔火場,跑到山上,揮動松枝奮力滅火。高達二三十米的火焰,狂燒猛竄,賴寧和他的夥伴奮不顧身,一次次地衝向火海。 這時天色已晚,現場指揮救火的縣領導,為保安全命令將參加救火的學生強行送下山。
在車上,有個同學遺憾地說:"唉,今晚看不成電視劇《再向虎山行》了。"可此時的賴寧卻風趣地說:"那我們就再向火山行!"整體沉悶的局勢有了些許幽默的緩和。可山間的火勢卻沒有因此變緩,反倒越來越猛。燒焦的枯枝敗葉漫天飛舞,被火焰燒得噼裡啪啦的作響。一陣狂風呼嘯過後,野火更加肆意妄為的燒著。
雖然被大人們拉走,可賴寧還是毅然決然的趁著家裡人睡著而偷偷溜回去繼續撲火,直至大火終於撲滅。3500畝的森林被保住,衛星電視轉播臺和石油公司庫都平安無事。可不幸的是,14日上午,人們在過火林帶中,發現了賴寧的遺體。他最終因火勢過大而被吞沒於烈焰之中,英勇犧牲。在賴寧紀念堂中間的水晶棺裡,放著用隊旗繡制的被子蓋住賴寧的遺體。
年少有為的英勇卻飽受爭議
賴寧曾在1990年代作為整個中國學生學習「見義勇為」精神的榜樣。然而進入21世紀後,賴寧精神中過度宣揚和鼓勵未成年人見義勇為被認為與保護未成年人的原則不相符。隨著《北京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的實施,賴寧的照片也被摘下,似乎表明我們的社會不但已經明確地意識到了對未成年孩子進行保護的必要,而且走出了過去那種不切實際地鼓勵孩子「見義勇為」的道德高調誤區,恢復了青少年教育中的理性態度和務實精神。
《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修訂版中也刪去了其中關於賴寧「見義勇為」的敘述,將原版中「見義勇為,敢於鬥爭,對違反社會公德的行為要進行勸阻,發現違法犯罪行為及時報告」改為了「敢於鬥爭,遇到壞人壞事主動報告」。《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明確規定,學校不得組織學生參加搶險活動。
結語
賴寧成為一種精神力量的一個載體,我們看重的是賴寧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利眾精神,絕不倡導用犧牲生命作代價去見義勇為,但我們也要鼓勵孩子們從小培養起見義勇為的高尚品德,鼓勵他們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見義勇為。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用犧牲生命來換取的一切結果都是不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