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課本,仿佛充滿了陰謀論。
比如《背影》出自名家朱自清,總被人認為要從教科書裡刪除,因為某個教研員認為,背影裡有翻越月臺的行為,有教唆孩子不遵守交通規則的問題,應該刪除。
這種理由被人傳播開後,一種不讓孩子學到真本事的陰謀論,佔據了高地。
但其實這不過是個謠言。
但也真的有些當初宣傳得火熱,突然銷聲匿跡的課本內容。
比如——賴寧。
15歲少年英雄賴寧,從課本中刪除9年
賴寧,這個永遠留在15歲的救火英雄,是我們80後當初學習的榜樣。
有種精神,叫"賴寧精神",但你問問現在的"10後"們,還有幾個孩子認識他?
為何不讓"10後"認識賴寧?
無疑又是陰謀論鑽空子的時候來了。
有人說,當初根本沒有賴寧,不過是謠傳,以訛傳訛後被發現是個誤會,就草率地把賴寧的故事,從教科書刪除,也把學校裡,掛著賴寧的畫像都摘了下來。
這種陰謀論,無疑是給當初那個奮不顧身的小英雄,身上抹了厚厚一層黑,居心叵測。
確實,從2012年來,賴寧真的從課本中被刪除,至今已有9年,學校也不再懸掛賴寧的畫像。
就連"賴寧精神",也不再被提及。
但不是因為賴寧這個小英雄,不存在,或是不夠資格接受大家的尊敬。
而是為了保護孩子們。
忘卻的賴寧,是未成年人的保護觀在成熟
為什麼當初廣泛推崇的賴寧,突然"不香了",似乎有種"前倨後恭"的感覺?
而且一切發生的悄悄然,讓孩子乾淨的學堂,成為被陰謀論盤踞的溫床。
其實,賴寧之所以被請出課本,完全是出於對未成年人的保護。
《北京未成年人保護條例》生效的時候開始,各地學校就開始把賴寧珍藏起來。
不是不尊重,實為不得已。
因為社會對未成年人,對我們身邊的每個孩子,實行的保護政策,在不斷完善和成熟。
第一,未成年人不應該奮不顧身
不知道多少人在讀書時,接受過"見義勇為""奮不顧身"的薰陶。
即便是現在,我們仍然認為這是一種優秀的品質,是人性中的"善",需要在中華兒女身上發揚光大。
但同時,我們作為制定社會規則的成年人,也要考慮未成年人的能力。
不切實際的奮不顧身,是被高調的道德捆綁後的受害者。
未成年人,不應該對付他們對付不了的困難。
第二,賴寧精神的本質,不是犧牲
賴寧精神的本質,並不是鼓勵未成年人犧牲。
見義勇為,要承擔巨大的風險,動輒就是用生命作為代價。
鑑於此,逐漸成熟的觀念,把賴寧珍藏起來,而不是給甄別能力尚未完善的孩子宣傳。這是出於對孩子保護,而不是某些暗戳戳的陰謀。
結語
賴寧的精神永不過時,見義勇為、出手相助是中華兒女的本色。
看看大連海洋大學的17位平均19歲的大學生,他們穿著防護服,在冰天雪地裡,為學校為集體,挑起了後勤保障工作。
這支被稱為"大連海洋大學青年志願者抗疫突擊隊"的隊伍,被所有人稱為"移動的雕塑"。
每一個參與者,都是一座活生生的豐碑。
這就是賴寧精神,在現代中國的延續。
但前提條件是,大家做好防護,保護好自己,而不是耿直的自我犧牲。
雖然一個賴寧被請出了教科書,但賴寧精神並沒有被忘卻,他以傳承的方式,一代代地傳遞下去。
還有無數個賴寧,隱藏在中華兒女當中,隱藏在你我的孩子當中。
當有一天,危難將至,自會有這些後來者,扶大廈於將傾!
當然,因為對未成年人更成熟的保護觀念,這些後來者,也會更加睿智,更加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