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寧身上有一種見義勇為、捨己救人的高尚品德,這種品德永不過時。」
在四川省雅安的石棉縣,一個叫做「賴寧」的名字人人都是耳熟能詳。賴寧於1973年出生在石棉縣,自小就成績優異,年年都是「三好學生」的人選。不僅如此,自小賴寧就是一個十分有責任感的孩子。
在小學時候,他就曾自己寫信投到政府信箱之中,在信中大力譴責大渡河的非法捕撈行為,說這是涸澤而漁。而這樣的賴寧,有著自己的目標。他的目標就是長大之後,可以成為像李四光一樣的偉大的地質學家。
為此,他總是喜歡到山上去玩,去撫摸那一片土地。但石棉縣是一個火險區,四周全部圍繞著大山,一個不注意,就會引發山火。總愛去山中玩耍的賴寧,就遇上過好幾次山火的發生。
在其小學的時候,就曾三次幫忙撲滅山火。一開始老師和家長都不知道這件事情,直到護林隊的人員向學校送上了表揚信,他撲滅山火的英雄事跡,才被周圍人發現。但是1988年的那一次救火,賴寧卻沒能回來。
1988年的3月13日下午,石棉縣海子山上的電線短路,導致山上起火。那天的風又恰好特別大,火借了風的勢。一瞬間,微小的火星子就延綿成了巨大的火海。而森林,衛星轉播電視臺都在火海之邊。
最重要的還是,在山的邊上還有一個石油公司的油庫在那裡。若是被火海蔓延到油庫,後果不堪設想。而火災發生的時候,賴寧正剛寫完作業下樓。抬眼一瞧,沖天的火焰便映在他的眸子中。
來不及多想,就連回頭和媽媽報備一聲都沒有。他憑藉著只覺飛快的衝到了火場之中,揮動著松枝奮力滅火。他的夥伴們也一起前來了,他們一次又一次地衝向火海。等到救火的縣領導來了之後,見到這群救火的學生們又是感動又是好笑。
他命令周圍的人用汽車強行將這一群孩子送下了山,可是賴寧和同學卻都偷偷溜了回去。繼續用盡了自己的力量,衝向火海。後來大火終於撲滅,石油庫保住了,電視臺保住了,3500畝的森林也保住了。可是賴寧沒有保住。
第二天,人們在過火林帶中發現了賴寧的遺體。遺體的姿勢,還是一個握著松枝向坡上攀登救火的姿勢。火焰終究是無情的,他帶走了年僅15歲的賴寧,賴寧犧牲了。事後,他被評為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100位人物」之一。
賴寧這種為了保護國家財產,保護人民利益不怕犧牲令人感動,也無疑是令人尊敬的。賴寧的事跡得到了無數人的讚揚,也被家鄉的人們口口傳頌,傳遍了全中國。且在90年代,他的事跡還被寫進了教科書,成為全中國的中小學生學習的榜樣。
但是在2012年北京市頒發了《北京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之後,小英雄賴寧的事跡開始漸漸淡化。他的事跡開始自教科書中刪除,他的照片從校園的牆上取下,青少年學習榜樣也不再以賴寧為主題。
最先是北京,最後開始蔓延到了全中國的每一個省市。似乎全中國,都在刻意淡化賴寧的事跡,淡化賴寧的影子。這背後的原因其實是我國已經走出了一個誤區,開始正視青少年教育應該是理性的。
賴寧精神作為一個精神力量的載體,他的利眾精神的確是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的。但事實上,大家都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賴寧實際上是一個未成年人。未成年人是祖國的希望,也是祖國的未來。
當年對賴寧事跡的大肆宣傳,有中國流傳下來強調英雄精神的傳統,也有成年人對賴寧這種少年英靈的愧疚之意,也有對賴寧家人的安撫之意。但事實,賴寧事跡宣傳的重點終究還是在學校。
而學校中幼稚單純的孩子們,是真心的崇尚英雄,但也都是看山見山的年齡。他們看到賴寧被稱為英雄是因為救火,他們也佩服賴寧敢於上山救火。但孩子們也想成為英雄,於是中國各地盼火以救,甚至是縱火以救的事情屢屢發生。
1990年賴寧的事跡被收錄進中小學生課本,於是當年4月27日的《文匯報》便有這樣一篇報導出現:
「向少年英雄賴寧學習的活動開展以來,全國已發生多起少年兒童因救火而犧牲或致傷的事件。」
這件事情簡直是令人哭笑不得,但也令人唏噓不已。賴寧精神實則不該成為未成年人的學習榜樣,他這種精神應該是成年人的學習榜樣才對。因為社會絕不能倡導用少年兒童的犧牲,去見義勇為。
因為未成年人的三觀還未完全成熟,他們在考慮事情的角度上根本不夠成熟。很多時候都是憑藉著一腔熱血就上去了,這時候鼓勵孩子們前去見義勇為,無疑是有很大的風險的。
我麼依舊要培養未成年人見義勇為的高尚品德,但是這樣的教育。應該是讓未成年人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去幫助他人。不能再是憑藉一腔熱血就奮勇向前,對於未成年人來說,教會他們怎樣可以更好的保護自己,遠離危險,才是真正應該重視的事情。
因為正是小賴寧的精神無價,值得崇拜。所以才更要避免賴寧的命運出現在另外一個孩子的身上。就連《賴寧的世界》這篇課文的作者孫曉寧都說過這樣的話:
「學習賴寧絕不是倡導孩子救火,那不是賴寧精神。」
如今摘下小賴寧的照片,無疑是更加實事求是的表現。倘若是賴寧本人泉下有知,相信其也會十分高興地。因為即使賴寧的事跡自教科書上抹去,賴寧本人所代表的精神也永遠不會消褪,他永遠是我們的榜樣。
因為賴寧的所有報導以及宣傳已經全面撤下,所以現在已經沒有什麼什麼賴寧的影子在了。作者找遍全網,也僅找到了二手的《賴寧的世界》。此書用那個時代特有的文風,寫出來當年賴寧救火的一幕。
如今這樣的書已經不適合小朋友觀看,但作者希望。中國的成人應該長長久久地記住賴寧,也記住賴寧精神。希望賴寧可以以一種特殊的方式,活在中國人的心中。但如今就算是二手的《賴寧的世界》也已經不多了,不知過多久,賴寧將永久的自我們記憶中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