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華出眾的人很多,但能被稱之為英雄的人,一定是那些為祖國、為人民、為民族作出巨大貢獻的人。正所謂英雄不問出身,一個人是否是英雄,和他的身份年齡統統無關,只與他的行為是否值得被歌頌有關。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咱們中國就出現了一位少年英雄,他名叫賴寧。在十五歲那年毅然衝進火場救災,保住了林場,保住了電視臺,保住了油倉,保住了鄉親們,卻沒保住自己的性命。他的年齡不大,但所作所為卻值得我們稱一聲"英雄"。
小英雄賴寧的事跡成為了中小學教育的典範,在我讀小學的時候都還記得學過關於賴寧的文章。但如今三十多年過去,不僅教科書中再也找不到關於賴寧的隻言片語,連校園內那些貼著的英雄人物中也摘下了賴寧的照片,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賴寧從小就是最受家長喜歡的"隔壁家孩子",他勤奮好學,做事踏實認真,父母和親戚們都對他讚不絕口,年年被評為三好學生跟優秀少先隊員。獲得了如此多讚賞的賴寧從不驕傲自滿,每當有同學遇到了困難,他總會在第一時間伸出援手。
賴寧的老家在四川雅安石棉縣,這裡由於氣候和地理等因素的影響下,是當時我們全國火災肆虐頻次最高的地區之一。從小見慣了火焰惡魔吞噬人民生命財產的賴寧,自懂事開始就頻繁跟著大人們出入火險現場,小學的時候就已經有過三次參與撲滅山火的經歷。
在我們現在看來讓小孩子去救火是一件無法理解的事,但真的碰到災難當頭,哪裡還有什麼大人小孩之分?火勢一旦真正燃起,毀滅的將是整片區域。
1988年3月份的一天,石棉縣海子山附近刮著猛烈的大風,當地的一處電線桿因為線路老化而發生了短路,火焰接著風勢瞬間騰空而起,仿佛要一口吞下整個石棉縣周圍的森林資源,石棉縣又發生火災了。
隨著火勢越來越猛烈,山火不僅點燃了大片森林,還向著當地石油公司的油庫快速進軍,如果繼續放任火舌蔓延,一場大爆炸會瞬間摧毀小半個石棉縣城。無數消防員前僕後繼,周圍的縣城的消防隊也都紛紛前來支援。
但火焰如此兇猛,就算救援人員紛紛趕來此處,火勢還是一時間難以撲滅。無數石棉縣的老百姓們見到山火即將來襲,紛紛挽起袖子加入了救火大隊,小賴寧的身影也赫然出現在了救火隊員當中。
好不容易火勢終於得到了一些控制,大人們也回過神來有空擔心一同撲火的孩子們的安危,安排車輛將所有前來救火的未成年人統統拉走避難。
小賴寧雖然跟同伴們一起被拉走了,但他心中還是放心不下火災,他參與過三次滅火行動,知道這無情火焰沒有那麼容易撲滅,因此悄悄溜回了救火前線,繼續參與撲滅山火的行動。他相信只要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山火就能早一分鐘被撲滅。
經過無數消防員和當地老百姓們的努力,這場可怕的山火在第二天的早晨徹底偃旗息鼓,縣城周圍海量的森林資源得以保存,石油公司的油庫也安然無恙。但就在這時候,回過頭來的人們才發現小賴寧的身影不見了。
最終人們在海子山南坡找到了賴寧的遺體,從他手中揮舞著的樹枝的模樣可以看出,在臨死前的那一秒他還在想著儘可能撲滅更多的山火。一位品學兼優的小英雄,就這樣犧牲了。
賴寧的事跡被寫進了小學思想品德課的課本當中,母校將他的照片高掛在教學樓上,時刻提醒其他學子們不要忘記他的事跡。國家也授予了他"少年英雄"、"十佳少先隊員"等一系列榮譽,以祭奠這位為救火做出崇高犧牲的小英雄。
但時光荏苒,三十多年過去後人們的思想和社會整體風氣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許多人認為對於未成年人來說,應該優先保證好自己的人身安危,向賴寧這樣以身搶險之事不值得宣揚。
將他的事件寫進課本,顯然有鼓勵孩子們不顧個人安危,主動以身犯險去見義勇為的意味在裡面,因此教育部門這才決定修改教材,將賴寧的事跡從課本上移除,同時學校門也紛紛將他的照片從牆上摘了下來。
但也有人認為我們宣揚的從來都不是讓未成年人不顧自身安危,而是希望通過賴寧的事跡告訴大家,要學習保護國家公共財產,樂於付出的精神。如果我們的孩子從小起接受的教育都是保全自己,都是面對突發事件冷眼旁觀,那麼還有誰會去付出?整個社會如此冷漠,那我們的未來又會變成什麼樣呢?
關於賴寧精神該不該宣傳的問題,相信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
來源:史家霸唱
註:本文轉載,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