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貓、唐魚、赤麂、蟒蛇......隨著深圳市的生態環境日益好轉,一些曾經「消失」的瀕危野生動物又頻繁現身在大眾視野中。在深圳市生態環境局日前公布的陸域生態調查評估項目成果中顯示,深圳2018-2020年共記錄脊椎動物共有41目146科566種(其中外來物種38種),新發現野生脊椎動物39種(含野生鳥類33種)。該調查評估成果將為深圳市生態環境政策法規的制定提供基本支撐。
據了解,陸域生態調查評估項目是深圳市於2017年率先在全國城市尺度啟動的項目,歷時3年,於今年11月順利在北京通過專家驗收評審。項目由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和深圳市環境科學研究院共同承擔,中山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南方科技大學、西南大學、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等十幾家單位協助完成。
深圳市生態環境局自然生態和海洋生態環境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深圳市陸域生態調查評估共有六大項目22個子專題,分別涉及陸域生態調查、陸域生態評估、典型生態問題分析與對策、生態系統管理戰略與政策研究、生態資料庫建設、項目總體實施和質量控制等方面。
在進行動植物調查時,項目團隊充分運用國際先進的研究方法和科技手段,採用雷射雷達、無人機等方式,確保研究的科學性和先進性。據了解,共調查與整理植物樣地近900個,採集標本 2000 多號,拍攝照片1.2萬多張,開展12次動物綜合調查,累計時間達554人天,設置紅外相機點位160多個,採集點位調查記錄1.7萬餘條。
相關介紹:深圳市記錄的部分瀕危野生動物
一、赤麂Muntiacus vaginalis
赤麂植食性,通常獨居生活,偶爾雌雄成對或母幼一同活動,性機警怯懦,屬於迴避型動物。赤麂是我國南方比較常見鹿科動物,隨著深圳城市化進程,棲息地破碎和人類幹擾加劇,該種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沒有野外記錄。最近,本項目通過紅外相機陷阱,監測到存留少量個體,屬於罕見物種。
二、小靈貓Viverricula indica
小靈貓為小型食肉動物,以小型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昆蟲、甲殼類、蜘蛛、蚯蚓、蝸牛等為食,也取食一定數量的植物果實和嫩芽。獨居性,多在夜間及晨昏活動,雄性有領域性,家域2-3 km2。該種分布範圍較廣,在華南地區歷史上屬於常見動物,但目前已非常罕見。與廣東省幾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比,目前該種在深圳保存的野外種群最大。小靈貓為國家I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CITES附錄II收錄物種,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為易危(VU)等級物種。
三、豹貓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豹貓是貓科食肉動物,棲息生境類型多樣,適應性強,分布廣。該種目前在中國的野外種群數量普遍不高,在香港被列為罕見物種。但豹貓在深圳是最常見野生動物,遍布深圳的自然生態系和部分城市公園。該種為國家「三有」保護動物,CITES附錄II物種,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的易危(VU)物種。
四、豪豬Hystrix hodgsoni
豪豬屬於嚙齒類動物,屬分布種。豪豬野外種群數量非常大,根據紅外相機數據評估其種群數量超過100隻,另外,紅外相機拍攝交配行為和幼崽,說明種群狀態良好。
五、黑疣大壁虎Gekko reevesii
黑疣大壁虎屬於爬行動物綱壁虎科動物,是近年從大壁虎(Gekko gecko)分出來的獨立物種,俗稱蛤蚧,是名貴藥材,被大量捕殺,野外種群大幅下降。國家II級重點保護動物,中國物種紅色名錄極危(CR)等級物種。該種目前在深圳野外種群數量很小,應加以特別保護。
六、蟒蛇Python bivittatus
蟒蛇又名緬甸蟒。大型無毒蛇。該種在東南亞、中國香港和澳門常見,中國內地亦常有分布報導,但實際並不常見,因此,中國內地種群極度瀕危,被列為國家I級重點保護動物,IUCN紅色名錄易 危(VU)等級物種,CITES附錄II、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為極危(CR)等級。近年來,該種在深圳種群發展迅速,進入社區的情況時有發生。
七、眼鏡王蛇Ophiophagus hannah
眼鏡王蛇是大型前溝牙類劇毒蛇類, CITES附錄II物種,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瀕危(EN)等級,IUCN物種紅色名錄易危(VU)等級,國家「三有」保護動物。該種以前在深圳並不常見,近年種群數量明顯增多,野外調查時常可見。
八、深圳後稜蛇Opisthotropis shenzhenensis
該種為2017年發表的新種,為區域特有種。該種高度依賴山溪生境,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大,尤其是山溪旅遊開發建設,符合IUCN瀕危(EN)等級,亟需特別保護。
九、唐魚Tanichthys albonubes
唐魚色彩豔麗,曾被大量捕撈馴養而成為觀賞魚類。其棲息地多為山溪附近的水潭、積水坑等微流水環境,極易受到破壞,因此,被列為國家II級重點保護動物,中國物種紅色名錄極危(CR)物種。該種是一種著名的觀賞魚,人工養殖數量較大,亦出現不少人工培育的色型。唐魚目前在深圳有2個色型,其中一個色型形態特徵符合香港的唐魚種群,可以肯定為原生性野生種群。